「
嘉和導讀:
國科嘉和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戈迄今已有近30年高科技創業公司創始人,技術公司總經理,上市公司董事長以及大型綜合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的管理經驗,以及12年的股權基金管理和投資經驗。
在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簡稱「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成立之際,王戈於近期接受了「融中財經」的專訪,分享了國科嘉和作為「中科院嫡系投資平臺「,依託中科院和國科控股各類技術和行業資源在硬科技投資領域具備的核心優勢。
在王戈看來,資本除了應該保持對科技的敏感度,更要遵從硬科技從基礎科技到產業應用的成長路徑。堅持獨立思考,忽視周圍的「噪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投資人創造長期、穩定和跨周期的優異回報。
」
本文來源於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安多
每年,國科嘉和(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科嘉和」)會篩選超過近萬份BP,面談超過2000個項目,經過3輪甄選後,到達管理合伙人王戈手裡的也有三四百個。王戈語速很快,思路清晰,「一個項目聊一個半小時才能說清,前半個小時『卸妝』,後半個小時才能搞清楚他是幹嘛的。」
疫情反覆,投資人的盡調也都在雲上完成。形勢剛剛好轉,王戈就進行了一次「報復性出差」。每次到公司,他都排滿了若干個會議,並夾雜各種內部溝通會。「午餐就是跟項目方一起吃個盒飯。」
投資行業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卻是最強調勤奮的行業,離不開多跑、多看、多經歷。從結果看,王戈的辛勤耕耘也有收穫。
自2011年成立以來,國科嘉和投資了包括國科恆泰(北京)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科恆泰」)、北京萬裡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慧拓智能機器有限公司、北京易捷思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杭州雲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金電聯行(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微遠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普瑞金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深圳市億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飛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科飛測」)等100多個項目,其中有20個實現退出,並收穫了不錯的投資回報。
伴隨著資本市場退出渠道對硬科技企業的放寬以及項目逐步成熟,未來一兩年,將是國科嘉和的「退出大年」。
一流的收益也吸引了頂尖LP的持續投資。在過去9年裡,國科嘉和累計管理了10隻基金,規模達數百億人民幣。即便是資本寒冬,也仍然保持穩定的募資節奏。
去年下半年,國科嘉和啟動了成長三期基金的募資。目前,這支計劃規模為15億的基金已經順利完成募資。
百億規模背後的「面子」和「裡子」
進入2020年,國科嘉和成立的第一隻基金開始進入清算期。這隻投資於中早期項目的基金規模達5億人民幣,累計投資了28家企業,方向聚焦於科技領域。
對LP而言,一期基金的成績至關重要,這是未來能否持續出資的條件之一。尤其在當下,更專業的機構LP對GP的考察也更加全面,不只是看某一期基金的表現,更關注它是否能為自己帶來持續的回報,以及是否具備獨特敏銳的投資視角、品牌影響力和特色等。
國科嘉和成立至今,一直都有早期LP的跟隨。2018年,國科嘉和完成了規模30億人民幣的PE二期基金募資。很多大型企業集團都是國科嘉和最早的投資方,從第一期基金開始合作,此後,人民幣VC、美元VC都繼續跟隨。
此外,國科嘉和系列基金的投資人陣容極為強大。不僅有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科控股」)作為基石出資人,還包括科技部、北京財政局、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世紀金源集團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和國際知名主權財富基金。
「星光璀璨」的一期LP看的或許是「面子」,但真金白銀的業績才是連續投資的「裡子」。
「我們早期的LP一直跟隨到現在,也從側面證明我們的業績是過硬的。」王戈說,「除了我們質地不錯,服務到位,最關鍵的還是給LP掙到了錢。」
在LP構成方面,國科嘉和更趨向於多元化。目前,國科嘉和的LP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國家引導基金,如北京科創母基金;第二類為險資,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泰康」)等;第三類為民營上市公司、大型綜合性集團。
業內的LP中,最為嚴格的就是險資,門檻高、標準嚴。尤其是泰康這樣民營險資,在投資股權時,更為謹慎。「我們能拿到這樣的錢,代表了我們的業績、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資金端的寬裕,給了王戈更大的信心。除了最初的VC基金外,國科嘉和的投資策略也逐漸向兩端延伸,一邊是更冒險的提前下注、另一邊則是PE的穩定回報。
具體來看,國科嘉和旗下包括一支人民幣天使基金、三支人民幣成長基金、兩支人民幣PE基金、一支美元創投基金、一支國家網絡安全專項基金以及兩支政府專項基金,管理總金額達數百億人民幣。
高度聚焦,重度垂直
在業內,國科嘉和有幾個明確的標籤。
首先就是「硬科技」。基金主要專注在物聯智造、移動互聯和服務、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安全、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製藥等七大領域投資布局。其中,TMT佔總投資份額的70%,生命科學佔30%。
「我們第一隻基金成立的時候,市場上還沒有『硬科技基金』的概念。現在市面上大多數基金都聲稱自己是投硬科技的。」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投資熱潮湧動,資本熱度被遊戲、O2O、泛娛樂等項目所佔據,模式創新才是風口。
面對市場上的各種「喧譁與騷動」,國科嘉和則一直保持獨立思考,聚焦於硬科技,「熱門項目也都看過,但沒有投資,我們還是希望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這也印證了國科嘉和的另一個標籤:技術堅守——專注在一個領域深入研究,把行業摸透。
國科恆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企業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的分銷和直銷業務,致力於成為「中國領先的醫療器械數位化供應鏈綜合服務商」。2015年進行首輪融資時,國科嘉和就在其投資方的名單裡。
國科嘉和見證了國科恆泰從五六個成員成長為今天的千餘人團隊,期間先後三輪持續下注。
近三年來,國科恆泰業績持續走高。據其招股書披露,2017 2019年,國科恆泰實現營業收入23.16億元、36.37億元和52.79億元,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51.10%。未來,一旦國科恆泰登陸資本市場,國科嘉和也將實現豐收。
在國科嘉和投資的名單中,不少企業都脫胎於中科院——這也是它的第三個標籤,「中科院嫡系投資平臺」。
例如,國科嘉和的投資組合裡,北京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誕生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蘇州蘇納光電有限公司來自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北京賽科康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脫胎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孵化、中科飛測核心團隊來自於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國科量子通信網絡有限公司(簡稱「國科量子」)由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設立,等等。
憑藉中科院和國科控股擁有的包括品牌在內的各種豐富資源,國科嘉和不僅擁有來自於中科院體系內的巨大的案源池,同時還能基於中科院科研與產業資源提供獨特的增值服務。
王戈是工程師出身,同時擁有近三十年的創業與實際企業管理經驗。此外,基金的管理團隊均有理工科背景,不僅對高技術壁壘的科技創業具有深刻理解,同時深知高科技創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以國科嘉和參與投資的中科院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經典項目國科量子為例。量子通信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及人才壁壘,這個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能保證中國在國際信息安全競爭格局中不受制於人。
「量子保密通信產業在核心技術領域不受制於人,國科量子不僅在技術上是領先的,在產業鏈的完善、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技術壁壘高又具備商業應用前景,是國科嘉和青睞的項目類型。」王戈曾這樣評論國科量子。
如今,體系內的聯動正在逐步加強。近日,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簡稱「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宣告成立,標誌著未來體系內的技術、資本再到產業化的協同作用將不斷放大。
事實上,體系內早就已經有這種項目上的聯動,作為國科恆泰的A輪投資方,國科嘉和在後期積極幫助項目尋找後期投資人,還引進了君聯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同樣是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體系內的機構。
「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能夠形成緊密的產業協同,體系內的機構各司其職,發揮自身的作用。一些研究所提供技術,由天使基金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由我們這類VC投資,同時項目還可以聯合投資。」王戈表示,「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對內部的作用是提高效率、互相協同,對外部是互相補臺,集體發聲,對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王戈是根紅苗正的科學院人,在創辦國科嘉和前,他在中科院體系內工作了超過20年。懂技術、敢創新,也守得住寂寞、能堅持自己——這可能是科技領域投資人的「最高配置」。
對於行業發展周期和市場痛點,王戈有著深刻的理解。硬科技投資屬於「重資產」項目,投資門檻高、周期長、投入大。「這個行業大多數人是隨波逐流的,能堅持自己的投資方法論和邏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需要不斷修煉。」
但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環境變化,他也在堅守投資理念的同時,相應地做出調整和改變。但「怎麼變、往哪變」始終是一個挑戰。
王戈強調,「並不是改變賽道,而是在跑道上做控制。一個項目這個時候投不投、什麼價格投,這是我們需要不斷修正的。」
此外,就是時機的把握。六七年前,王戈看了一大批O2O、網際網路金融的項目,最火爆的時候,資金排隊投資,不需要盡調也要搶到份額。王戈坦言,這類項目國科嘉和不會投資。「不符合基本的投資邏輯。」
對於當下看似熱鬧但有違常識的創業項目,國科嘉和寧可趨于謹慎。
「基金主要有三種賺錢邏輯,要麼是掙一二級市場的差價,要麼是依賴於貨幣超髮帶來的二級市場泡沫,再有就是守住自己的本業,通過技術升級賺企業內生性的錢。哪一種都有道理,但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
如今,投資行業市場格局「二八分化」加劇,差異化競爭加速。
根據近五年數據顯示,5年內頭部機構淘汰率達41.5%。在此背景下,市場逐漸形成三類特色鮮明的機構:一類是走資管路線的大平臺機構,諸如高瓴、KKR等;二類是頭部的綜合基金,如紅杉、IDG;第三類則是依託技術背景優勢,對行業進行深度剖析的垂直領域專業基金,例如國科嘉和。
今年,疫情突襲讓創投市場的整體節奏慢了下來。在王戈看來,疫情「黑天鵝」也不失為一次對於投資行業的壓力測試,如同邱吉爾的那句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危機背後意味著變革的可能,甚至是脫穎而出的機會。
無懼風暴,一直在硬科技投資低調耕耘的國科嘉和,將在今明兩年迎來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