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慧
「我隨時都在學校,不在實驗室就在辦公室。」2月9日,收到記者想去拜訪的信息,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的回覆裡沒有一絲猶豫。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春節,他們整個團隊一天都沒有休息。
楊善林 資料照片
走進實驗室,團隊成員都在,每個人都戴著口罩。楊善林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加緊測試數據,整合前期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疫情防控一線。」
2月1日,楊善林團隊聯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肥德銘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雲的智能移動醫用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在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投入應用。楊善林介紹,該系統由移動終端、智能邊緣計算系統和雲端數據處理系統組成,可實現隔離病房患者、病區醫生和異地指導醫生的移動實時交互和移動遠程會診,能夠降低醫護人員交叉感染概率,減少醫療資源消耗。
在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被稱為「拼命三郎」。趴在床板上畫網絡圖,住院時把病房變成辦公室……這樣的故事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我是光明日報的忠實讀者,甚至可以說,是光明日報改變了我的命運。」楊善林務過農,在冶金建設公司當過工人,20多歲時,只有高中學歷的楊善林懷抱著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我當時反覆地讀。我感到,我們科學發展的春天就要來了!」就在那年,30歲的楊善林考取了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從那時起,他就常把「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這句話掛在嘴邊。
1992年,「網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新鮮詞。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批准立項的重大課題「安慶石油化工總廠計算機輔助管理及生產過程實時監測系統」公開招標。當時的楊善林剛從德國進修回國,他在合肥工業大學校園裡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才,張羅起一支「摸著石頭過河」的科研隊伍。
憑著「拼命三郎」的勁兒,楊善林帶領團隊開啟了我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理論研究與系統開發工作。而這套光纖系統網絡圖,是楊善林花了20多天的時間,鋪在床板上一點點畫出來的。「家裡能放下這麼大畫圖板的,就只有床了。」楊善林回憶。經過3年研發調試,國內首個企業管理區域網建成,這也標誌著中國企業管理步入計算機網絡管理時代。
「把論文寫出詩意。」這是楊善林的口頭禪。衛星發射升空後,改變軌道成本高昂,而我國在太空中在軌運行的人造衛星數量有限,如何統籌規劃才能發揮最高效率?鋼鐵公司生產過程中鑄造廢品率、耗能成本居高不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經過楊善林和其團隊反覆攻關,都得到了圓滿的答案。「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管理理論應該源自實踐、高於實踐、符合國家需求。」楊善林一直將管理科學比作藝術,多年來,團隊堅持科學研究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始終將國家的重大需求作為科研方向。
2016年4月16日,由楊善林主持研發的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系統登上「遼寧艦」,隨艦官兵在長時間遠洋環境下,再不會因為急病轉運陸地醫院。目前,這套移動微創裝備已經搭載「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等多艘我國海軍大型艦艇。在第19批亞丁灣護航和葉門撤僑任務中,海試8個月未出現一次故障。楊善林告訴記者,這套系統還被應用到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和1000多家中小醫院中,在軍用和民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果。
「抱歉,不能送你們下樓了,我還得去開研討會。」採訪結束時,楊善林轉身又投入到工作中。疫情形勢嚴峻,他正帶領團隊緊張地進行疫情外延影響與風險分析及政策建議研究。團隊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裡,仍然熱火朝天。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6日 01版)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