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時間的「拼命三郎」——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

2020-12-02 光明網新聞中心

  【新春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慧

  「我隨時都在學校,不在實驗室就在辦公室。」2月9日,收到記者想去拜訪的信息,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的回覆裡沒有一絲猶豫。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春節,他們整個團隊一天都沒有休息。

楊善林 資料照片

  走進實驗室,團隊成員都在,每個人都戴著口罩。楊善林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加緊測試數據,整合前期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疫情防控一線。」

  2月1日,楊善林團隊聯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肥德銘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雲的智能移動醫用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在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投入應用。楊善林介紹,該系統由移動終端、智能邊緣計算系統和雲端數據處理系統組成,可實現隔離病房患者、病區醫生和異地指導醫生的移動實時交互和移動遠程會診,能夠降低醫護人員交叉感染概率,減少醫療資源消耗。

  在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被稱為「拼命三郎」。趴在床板上畫網絡圖,住院時把病房變成辦公室……這樣的故事被師生們津津樂道。

  「我是光明日報的忠實讀者,甚至可以說,是光明日報改變了我的命運。」楊善林務過農,在冶金建設公司當過工人,20多歲時,只有高中學歷的楊善林懷抱著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我當時反覆地讀。我感到,我們科學發展的春天就要來了!」就在那年,30歲的楊善林考取了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從那時起,他就常把「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這句話掛在嘴邊。

  1992年,「網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新鮮詞。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批准立項的重大課題「安慶石油化工總廠計算機輔助管理及生產過程實時監測系統」公開招標。當時的楊善林剛從德國進修回國,他在合肥工業大學校園裡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才,張羅起一支「摸著石頭過河」的科研隊伍。

  憑著「拼命三郎」的勁兒,楊善林帶領團隊開啟了我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理論研究與系統開發工作。而這套光纖系統網絡圖,是楊善林花了20多天的時間,鋪在床板上一點點畫出來的。「家裡能放下這麼大畫圖板的,就只有床了。」楊善林回憶。經過3年研發調試,國內首個企業管理區域網建成,這也標誌著中國企業管理步入計算機網絡管理時代。

  「把論文寫出詩意。」這是楊善林的口頭禪。衛星發射升空後,改變軌道成本高昂,而我國在太空中在軌運行的人造衛星數量有限,如何統籌規劃才能發揮最高效率?鋼鐵公司生產過程中鑄造廢品率、耗能成本居高不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經過楊善林和其團隊反覆攻關,都得到了圓滿的答案。「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管理理論應該源自實踐、高於實踐、符合國家需求。」楊善林一直將管理科學比作藝術,多年來,團隊堅持科學研究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始終將國家的重大需求作為科研方向。

  2016年4月16日,由楊善林主持研發的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系統登上「遼寧艦」,隨艦官兵在長時間遠洋環境下,再不會因為急病轉運陸地醫院。目前,這套移動微創裝備已經搭載「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等多艘我國海軍大型艦艇。在第19批亞丁灣護航和葉門撤僑任務中,海試8個月未出現一次故障。楊善林告訴記者,這套系統還被應用到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和1000多家中小醫院中,在軍用和民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果。

  「抱歉,不能送你們下樓了,我還得去開研討會。」採訪結束時,楊善林轉身又投入到工作中。疫情形勢嚴峻,他正帶領團隊緊張地進行疫情外延影響與風險分析及政策建議研究。團隊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裡,仍然熱火朝天。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6日 01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王耀南院士。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22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王耀南院士 男,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 中科院丁林教授受聘合肥工業大學「雙聘院士」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玉潔 錢俊)1月3日,合肥工業大學舉行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該校校長梁樑出席聘任儀式並為丁林院士頒發聘書。聘任儀式由該校黨委副書記陳剛主持。
  • 八位院士|合肥工大傑出校友代表,致敬!
    至此,合肥工業大學辦學歷程中,已有8位校友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1967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汨汨、劉少華  雷射陀螺——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宮聲凱教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蘇東林教授、無人系統研究院向錦武教授等3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樊文飛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曹建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楊威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川大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李寰 劉虎)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7位科技專家新當選院士。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當選,成為今年四川省內高校唯一入選者。另外,記者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鄧建軍、範國濱、唐立三名專家也入選了本次院士增選名單。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
  • 河南科技大學:喜訊!校友李賀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我校傑出校友、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李賀軍,1957年12月出生,河南確山人,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洛陽農機學院(現河南科技大學)鍛壓專業學習,1984年和1991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塑性加工專業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84年至1988年在洛陽工學院(現河南科技大學)任教,1991年至1994年在西北工業大學做博士後。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1年獲評陝西省「三秦」學者。
  • 李德發,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
    一、簡介  李德發,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飼料與動物營養學家、博士生導師。李德發二、學習工作經歷  1953.12,出生於河北隆化  1978.09,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5-06-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中科大教授田志剛當選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來自中科大的田志剛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醫療衛生學部的院士。1994-2001年之間作為訪問學者多次短期赴美國NIH國立癌症研究所工作,曾任日本金澤大學國立癌研所訪問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計劃」進入中國科技大學。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8和2011年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008年和2011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負責人、2012年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維澄教授—— 榮獲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
    【安徽科技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維澄教授—— 榮獲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傑出貢獻獎」 本報合肥訊11
  • 合肥工業大學舉行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
    1月3日,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校學術會議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校長梁樑出席聘任儀式並為丁林院士頒發聘書。他指出,2020年是學校「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雙一流」建設的關鍵之年,丁林教授「雙聘院士」的加入,今後必將會顯著提升我校地質學及相關學科的學術科研水平,推動學科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希望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以此為契機能夠凝心聚力,開拓創新,發揮優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績。  丁林在發言中感謝合肥工業大學的信任。
  •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
  • 合肥工業大學又出了一位頂級學術協會院士
    近日,IEEE(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公布了其最高等級會員新增名單,合肥工業大學的汪萌教授因在「多媒體內容分析與檢索」領域中的貢獻(for contributionsto multimedia content analysis and retrieval),成功當選。
  • 法國裡爾大學教授受聘合肥工業大學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於競宇)11月12日,法國裡爾大學Isam SHARHOUR、卞漢兵特聘教授授聘儀式暨智慧城市與韌性基礎設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合肥工業大學舉行。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獲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本文圖均來自於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據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消息,1月12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召開幹部會議,宣布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王寧,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正局級)王建中,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鄭吉春,市委組織部政法教育幹部處處長趙躍,市委教育工委幹部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王泳出席會議。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丁健 男,195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腫瘤藥理學專家。1978年畢業於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醫學專業;1983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醫學院任教;199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課題組組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研究員。
  • 雷達與信號處理專家 哈爾濱工業大學兩院院士劉永坦教授
    劉永坦是中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祖籍湖北武漢,1936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南京。1953年至1958年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 清華大學 無線電系。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無線電系系主任,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劉永坦院士研製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噪聲及電臺幹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