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採用新型材料和處理技術,使得傳感器的紅外探測率提高,響應波長增大,響應時間縮短,像素靈敏度和像素密度更高,抗幹擾性能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如Pyreos和Irisys公司已推出薄膜和陶瓷混合的新型熱釋電敏感技術,使得敏感元件可以實現陣列化。
二是傳感器的大型化和多功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傳感器的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紅外傳感器正從小型、單一功能,向大型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
如國外所研製的大型紅外傳感器(16×16到64×64像素)除可進行溫度場測量外,還可獲得先進的、小型紅外傳感器所不具有的人體探測功能(即可精確定位個人在空間中的位置,即使人不活動,也可識別出)或大型區域的安全監視等功能,十分適宜於家庭自動化、醫療保健、安全防護等場合的應用。
此外,新型多光譜傳感器的研製,也大大改善了紅外成像陣列的功能性。
三是傳感器的智能化。新型的智能紅外傳感器通常內置多個微處理器,具備傅立葉變換、小波變換等先進數位訊號處理或補償功能,自診斷功能,雙向數字通信等功能,使得傳感器的穩定性、可靠性、信噪比、便利性等性能大大提高。
四是傳感器的進一步微型化、集成化。採用片上集成技術(包括盲元替代、非均勻性校正、部分圖像處理功能等)和其它新的器件結構及新的製造工藝技術,在MEMS(微機電系統),甚至基於納米科技的NEMS(納機電系統)推動下,紅外傳感器尺寸大為縮小,功耗大大降低,集成度顯著提高。
由於紅外傳感器的優越性能,許多主流儀表研究單位和生產製造商對它的研發投入也越來越高。
本篇文章為傳感器技術平臺原創文章,轉載需聯繫我們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