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的膨脹與收縮及其外型的演化

2020-10-13 愛搜易賊

地球天體的膨脹與收縮,僅僅關注其外表地殼的演化遠遠不夠。天體演化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為了表面的演化?顯然不是。天體演化的目的是為了孕育腹中的胎兒——內核。相由心生,天體的膨脹與收縮及其外型的演化,主要由其內核決定。


類似孕婦腹中胎兒,由受精卵慢慢演化長大,孕婦肚子逐漸隆起。天體內核,從無到有,逐漸演化增生變大。內核的位置、大小及其運行機理,極大地影響了天體的外在型變。

就地球天體而言,其內核(地心)在哪裡?有多大?運行機理是什麼?這些是研究地球天體外型演化的主要選項。


作為地心(地球內核)的形象代言人,澳大利亞本島古陸板塊為人類很好地展現了地心的狀態(位置、大小、傾斜角度)。澳大利亞本島板塊恰好位於南回歸線上,表明地球是個偏心體,地心位於南半球回歸線切面上。以澳大利亞本島板塊的幾何對稱軸旋轉而成的幾何體即為地心的近似體,可以看出地心的個頭大小,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上凸下凹」的兩個面(凹凸有致,不是前凸後翹)。

地心主要由重物質(鐵、鎳等元素)匯聚演化而成,並匯聚了其相應的角動量,因此,地心是一個自西向東、超高速旋轉的天體。在其相應作用機理的影響下,過去幾十億年,地球天體表現為,南半球回歸線緯度圈膨脹,而南北極收縮。尤其6500萬年前,在關鍵性外來天體作用下,唯一超級古陸沉降、解體、漂移,洋底裂紋誕生,更促進了地球東西向的膨脹與南北軸向收縮,赤半徑大於極半徑,地球外型越來越扁。


未來隨著地球內部燃料逐漸枯竭,內部溫度逐漸下降,地球外型膨脹與收縮的態勢將逐漸收窄減弱,當達到某個拐點時,膨脹停止。當地球內部完全冷卻,地球整體將表現出如水星般龜裂式收縮,意味著地球演化的終結。目前來看,還相當遙遠,應該是幾十億年後的事。


木星的外型表現出赤道膨脹、南北兩極收縮,越來越扁的演化態勢。


恆星太陽,目前表現為標準的球體狀,未來隨著太陽進一步演化,內核的增生變大,聽從太陽內心的呼喚,遵從內核的演化,太陽外型將演化為赤道膨脹、南北兩極收縮,越來越扁的恆星天體。幾十億年後,演化到紅巨星時將成為很扁的天體,某個時刻,外殼再也無法束縛住狂暴的內核,紅巨星閃爆,太陽內核「破殼而出」,白矮星誕生了。再過幾十億年,白矮星降溫演化為黑矮星。


與恆星可以演化出內核相比,地球等行星天體誕生時匯聚的能量太過迷你,其內核不可能「破殼而出」,大多「胎死腹中」,如水星,其外在龜裂式收縮形態表明,其內部演化已徹底終結。儘管水星內核很大,佔水星質量的2/3,人類卻無法直接觀測到它。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宇宙穩恆膨脹理論:宇宙正以近2倍光速膨脹,宇宙中心為一巨大的太極球天體
    宇宙的演化是在其空間的收縮和膨脹中完成的,故我們首先要認識宇宙空間收縮和膨脹的一般規律。我們已知,物質之間的空間收縮和膨脹有如下幾種情況:其一,基於性能質量分解和集合極限粒子而產生的空間收縮和膨脹;其二,基於物質質量分解極限粒子而產生的空間收縮,宏觀物質的性能質量一般只能呈現中性為0的性能質量,故基於物質之間一般只產生通過自身質量而進行的極限粒子分解,從而造成空間收縮。
  • 中微子的穿透能力很強,其存在使宇宙最終要停止膨脹,並轉而收縮
    中微子的穿透能力很強,其存在使宇宙最終要停止膨脹,並轉而收縮。質量是星系的一個重要物理特徵,原因是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得到的數據也不一樣。例如,一般說,星系的光度越大,說明它的質量也越大。天文學家發現它的質量和光度的比值是確定的。於是,根據星系的光度和總體質光比,這叫光度質量。
  • 宇宙為什麼在膨脹?那它有沒有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收縮回去?
    在這個時期裡,宇宙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好了,我知道,肯定有人說了,你這樣很無聊,如果宇宙現在在收縮,你又要問了「為什麼宇宙不是在膨脹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樂意。
  • 帶你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根據宇宙大爆炸的學說,在宇宙奇點爆炸後約8億年後演化出了宇宙間第一批星系。其他物質在隨後億萬年的演化中形成了現今宇宙的模樣。通過現今哈勃望遠鏡對星系的觀察,我們可以將現今所觀察的到的星系分為三大類:橢圓星系,如上次世界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所在星系M78就是橢圓星系,橢圓星系在天文學上用字母E表示,橢圓星系下又有8種次型。
  • 宇宙的孕育、誕生、膨脹、收縮、死亡循環,無,就是死亡、孕育期
    可見物質(黑洞、類星體、超新星、脈衝星、中子星、白矮星、恆星、行星,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加上遠超可見物質的暗物質轉化成的暗能量(這個觀點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驗證),推動宇宙加速膨脹。因可供轉化成暗能量的暗物質越用越少,宇宙空間膨脹的速度,會因暗能量的減弱而逐漸減慢,最終,膨脹力無法抵消來自宇宙中心最大黑洞的巨大引力,宇宙裡的所有天體,開始緩慢地向宇宙中心收攏。
  • 恆星收縮與膨脹也會讓它一閃一閃
    圍繞變暗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恆星發生了脈動——即收縮與膨脹。恆星的脈動會使恆星的亮度發生變化。近日,一個研究小組假定參宿四在發生脈動的同時發生超新星爆發,計算了脈動對超新星亮度的影響——脈動時,收縮區域發出的光變暗,膨脹區域發出的光變亮。作為一個紅超巨星,參宿四的半徑確實在不斷變化,導致其亮度也反覆變亮變暗。那麼,恆星脈動的原因有哪些?
  • 目前天體演化理論面臨的主要問題
    天體演化理論也可以稱為「太陽系演化學」,也可以叫「天體演化學」,總之,天體演化問題是我們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演化理論學科,目前,這個領域處於理論的研究和探索階段。我們首先面臨的太陽系的問題,我們要了解太陽系、地球的前世今緣,以及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系——太陽系與周邊其他鄰居相互關係和更遠的宇宙空間。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膨脹的紅巨星吞噬行星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對太陽系未來演化的探索中,科學家們認為你存在一個重要時刻,大約在50億年之後太陽將變成一顆紅巨星,體積可膨脹至火星軌道附近,將把地球摧毀。
  • 從「奇點」演變到各種類型的「天體」,宇宙有著怎樣的演化路徑?
    我們對於宇宙的第二個認識是「宇宙的物質性」,宇宙是由物質來組成的,組成宇宙的物質我們統稱為天體。宇宙大爆炸及演化示意圖  常見的天體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矮行星、星雲、黑洞、星際物質等等。那麼宇宙中的這些天體是怎樣演化的呢?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九年級生物宇宙膨脹的現象和證據、大爆炸宇宙...
    九年級生物宇宙膨脹的現象和證據、大爆炸宇宙論的主要觀點浙江版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1. 知道宇宙膨脹的現象和證據   2. 了解大爆炸宇宙論的主要觀點   3. 了解太陽系形成的主要學說   4.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電影(也是同名小說)中最核心的創意是太陽的演化速度突然加快了,短期內就會發生災難性的氦閃,太陽將膨脹成為可怕的紅巨星,把地球吞沒。面對滅頂之災,人類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利用重元素核聚變技術建造了一萬座超巨型行星發動機,相當於把地球改裝成了一艘宇宙飛船,向著比鄰星方向踏上漫漫徵途,故事由此展開。
  • 《宇宙學》常樸子:宇宙為什麼膨脹?
    1929年,美國科學家哈勃通過觀測發現,宇宙並非靜止,而是在膨脹!這正是最初的廣義相對論方程描述的另一種宇宙歸宿。愛因斯坦當時鬱悶的心情可以想像。他對於自己引入宇宙學常數這種畫蛇添足的行為萬分懊惱,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宇宙原本就是在收縮的膨脹的二象性的兩個液態的無限糾纏和疊加下存在的。沒有膨脹和收縮的相互作用,宇宙就不能保持演化的方向。膨脹和收縮構成了宇宙的時間性。
  • 中科院研究員:揭秘宇宙加速膨脹背後的暗能量—新聞—科學網
    類比於經典物理學中的都卜勒現象,星系光譜的紅移表明這些天體在逐漸遠離我們。哈勃還發現,天體退行速度與它們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其係數被稱作哈勃常數。哈勃發現的是一種時空膨脹效應,這意味著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狀態之中。這個發現在當時震驚世界,甚至讓很多人不安,因為此發現讓千百年來認為「宇宙為靜態」的觀點被打破。
  • 宇宙膨脹在150億光年處超光速,為什麼能看到930億光年的天體?
    天體在宇宙中的位置判斷也與上面的例子相仿宇宙在138億年前誕生於一場「大爆炸」,或者用「膨脹」更準確。目前為止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直徑有930億光年。這就說明宇宙的膨脹速度遠超光速。圖:光的都卜勒效應大多數天體都在遠離我們,就像上例說到的飛機一樣,它們發出光的同時,還在朝著遠方離去。所以,我們看到的天體位置並不是它們現在真實的位置。它們的位置如同飛機一樣,在我們接受到光的時候已經在更遠的位置上了。
  • 演化增長:特徵及其解釋機制
    因此,演化增長分析並非直接從加總生產函數或加總增長率出發,而是基於各種差異化的經濟活動及其差異化的增長率。而這種差異化的增長率是促使經濟系統發生結構性變遷的重要驅動力。 二是經濟增長並非如主流增長理論所描述的動態一般均衡的過程,相反,由於諸如技術、組織和制度等各種創新的湧現,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非均衡的過程。
  • 恆星中有特殊的天體,分別是什麼?「超新星爆發」是怎樣的過程?
    在巨星階段,恆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恆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越來越偏紅。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 太陽死亡時為什麼不整體收縮,而是膨脹為紅巨星?
    不過當恆星的核心消耗完物質以後,並不會靜悄悄的死去,而是會發生壯觀的能量釋放現象將整個恆星摧毀,像我們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末期就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體積將大到足以吞沒水星和金星的軌道,甚至會到達地球軌道附近,將我們地球也吞掉,這裡的問題是,恆星末期為何會發生這種極端的現象呢?為何會變大而不是收縮死亡呢?
  • 一個理論證明宇宙膨脹,時間回溯,宇宙的起源恐怕都與它有關
    通過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對空間、時間和物質的相互演化,他發現了當這一理論用於超越宇宙間獨立系統(如太陽系這種恆星、行星等天體的組合),直接放大到整個宇宙時,會顯現一個驚人的結果:整個宇宙空間必然隨著時間變化。也就是說整個宇宙空間就是在不斷運動中的——它要麼在膨脹,要麼在收縮,總之宇宙空間絕對不會是靜止的。
  • 高中物理會考知識點總結:宇宙的結構和恆星的演化 天體運動
    宇宙:所有的空間及其中的萬物。光年的換算:1l.y.=9.46*1015m4. 根據今天宇宙膨脹的速度,宇宙在一二百億年前脫胎於高溫、高密狀態,誕生於一次大爆炸,這就是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假設。5. 銀河系是一種旋渦狀星系。太陽系正處於其中一條旋臂的邊緣。6. 恆星的分類:1)根據恆星的物理特徵來分類:體積、溫度和亮度。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收縮的重力遭到熱膨脹壓力的阻擋,有時熱膨脹力揚頭,超過了重力,恆星大氣因此膨脹。但是一膨脹,溫度就跟著下降。膨脹過頭,導致溫度過低,使熱膨脹壓力擋不住重力,則恆星大氣開始收縮。同樣的,一收縮,溫度就跟著上升,收縮過頭,導致溫度過高,又使熱膨脹壓力超過重力,恆星大氣又開始膨脹。  這種膨脹,收縮的過程反覆發生,加上周圍還籠罩在雲氣中,因此亮度變化很不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