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天體的膨脹與收縮,僅僅關注其外表地殼的演化遠遠不夠。天體演化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為了表面的演化?顯然不是。天體演化的目的是為了孕育腹中的胎兒——內核。相由心生,天體的膨脹與收縮及其外型的演化,主要由其內核決定。
類似孕婦腹中胎兒,由受精卵慢慢演化長大,孕婦肚子逐漸隆起。天體內核,從無到有,逐漸演化增生變大。內核的位置、大小及其運行機理,極大地影響了天體的外在型變。
就地球天體而言,其內核(地心)在哪裡?有多大?運行機理是什麼?這些是研究地球天體外型演化的主要選項。
作為地心(地球內核)的形象代言人,澳大利亞本島古陸板塊為人類很好地展現了地心的狀態(位置、大小、傾斜角度)。澳大利亞本島板塊恰好位於南回歸線上,表明地球是個偏心體,地心位於南半球回歸線切面上。以澳大利亞本島板塊的幾何對稱軸旋轉而成的幾何體即為地心的近似體,可以看出地心的個頭大小,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上凸下凹」的兩個面(凹凸有致,不是前凸後翹)。
地心主要由重物質(鐵、鎳等元素)匯聚演化而成,並匯聚了其相應的角動量,因此,地心是一個自西向東、超高速旋轉的天體。在其相應作用機理的影響下,過去幾十億年,地球天體表現為,南半球回歸線緯度圈膨脹,而南北極收縮。尤其6500萬年前,在關鍵性外來天體作用下,唯一超級古陸沉降、解體、漂移,洋底裂紋誕生,更促進了地球東西向的膨脹與南北軸向收縮,赤半徑大於極半徑,地球外型越來越扁。
未來隨著地球內部燃料逐漸枯竭,內部溫度逐漸下降,地球外型膨脹與收縮的態勢將逐漸收窄減弱,當達到某個拐點時,膨脹停止。當地球內部完全冷卻,地球整體將表現出如水星般龜裂式收縮,意味著地球演化的終結。目前來看,還相當遙遠,應該是幾十億年後的事。
木星的外型表現出赤道膨脹、南北兩極收縮,越來越扁的演化態勢。
恆星太陽,目前表現為標準的球體狀,未來隨著太陽進一步演化,內核的增生變大,聽從太陽內心的呼喚,遵從內核的演化,太陽外型將演化為赤道膨脹、南北兩極收縮,越來越扁的恆星天體。幾十億年後,演化到紅巨星時將成為很扁的天體,某個時刻,外殼再也無法束縛住狂暴的內核,紅巨星閃爆,太陽內核「破殼而出」,白矮星誕生了。再過幾十億年,白矮星降溫演化為黑矮星。
與恆星可以演化出內核相比,地球等行星天體誕生時匯聚的能量太過迷你,其內核不可能「破殼而出」,大多「胎死腹中」,如水星,其外在龜裂式收縮形態表明,其內部演化已徹底終結。儘管水星內核很大,佔水星質量的2/3,人類卻無法直接觀測到它。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