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逗你學。
今天是2020年7月31日。
最近後臺有很多同學給答疑小隊留言提問了,今天就選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晴天霹靂:意思是晴天打響雷。比喻突然發生的令人震驚的事情或者災禍。出自宋·楊萬裡《誠齋集·卷二十一·人日出遊湖上》詩。
相信很多同學都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但為什麼會發生「晴天霹靂」這種自然現象,卻不一定了解。畢竟夏天到了,風雨雷電都多了起來,了解一下「晴天霹靂」產生的原因,還是蠻應景的~
雷電
電閃和雷鳴,聽起來雖然像是兩個現象,但自然界裡其實是不存在只發生電閃或只發生雷鳴的情況的,雷電永遠是同時出現的。
那麼雷電是怎麼產生的呢?
當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這時候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流,從而形成積雨雲,裡面翻滾著一大團水滴、冰晶和空氣。雲團裡的強烈的氣流推動著這些冰晶和水滴到處亂竄,慢慢地它們就會變成「帶刺的玫瑰」——充滿了靜電。其中重量較輕、帶正電的冰晶和水滴會堆積在雲層上方;較重、帶負電的則聚集在雲層下方。
地面因為受雲層底部大量負電的感應而帶正電。當雲層下方的負電荷和地面上的正電荷中和作用時,就會發出大量的光和熱,使周圍的空氣瞬間加熱膨脹,彼此擠壓,發出強光和爆裂聲,強光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閃電,爆裂聲則是我們聽到的雷聲。
雨水
答疑小隊身處剛剛擺脫梅雨季的南方,下雨,可以說是這裡的常態了。
作為一種自然降水現象,雨是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的,也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
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混合後漂浮在空中,就成了我們日常所看見的雲。小水滴們在雲裡互相碰撞、結合,並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再也託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
小結
根據上面兩個part,我們可以了解到,打雷和下雨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打雷本質上是由於空氣中的帶電離子聚集而形成的放電現象,發生在雷雨雲(雷雨雲就是由那些帶靜電的液態小水滴所形成的的雲)中,一般來說雲層越厚的地方,內部的小雨滴就越多,它們凝結在一起變成大雨滴,就會形成降雨,而像雲層邊緣,比較薄,所以小水滴也比較少,它們就無法形成降雨,在這些地方就會出現光打雷不下雨的情況。
一般來說,雷電發生時,大概率是會伴隨著降水的,但實際上打雷和下雨是兩回事,如果雲層中的含水量不夠,就算空氣對流再怎麼強、水滴再怎麼碰撞,雷打得再大聲,閃電亮瞎你的眼,雨,該不下還是不下。
所以呀,打雷不一定會下雨,就像下雨也不一定會打雷一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