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夏海平教授在碳龍合成並在有機太陽能電池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07 小材科研

廈門大學夏海平教授課題組碳龍化學研究取得新進展,利用金屬卡拜與炔烴的新反應,成功地合成了一類金屬d軌道參與π共軛的全新共軛體系並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得到應用,相關成果以「Addition of alkynes and osmium carbynes towards functionalized dπ–pπ conjugated systems」 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0-18498-2)。

碳-碳三鍵和碳-金屬三鍵是兩類高度不飽和的化學鍵。該工作發現了這兩類三鍵之間的全新反應模式。該反應條件溫和(常溫、常壓、空氣氛下、溶劑不用處理直接使用)、專一(沒有副反應)、高效(近100%轉化率)、底物範圍寬。利用該反應能把金屬和有機π共軛體系有效結合,得到一類金屬d軌道參與π共軛的全新大π共軛體系。產物吸收光譜寬、強(可吸收紫外、大部分可見光,摩爾吸光係數達到4×104級),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以其作為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傳輸層,表現出優異的性能。無論是非富勒烯(PM6:Y6、PTB7-Th:IEICO-4F)體系還是富勒烯體系(PTB7-Th:PC71BM),都能使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得到10 %左右的有效提升。

該方法將成為構築「金屬d軌道參與π共軛的大π共軛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在光電能源新材料開發方面前景較好。此外,許多含明星分子(如卟啉,四苯乙烯,六苯並蔻等)的炔烴,都能利用該反應與碳龍配合物嫁接,從而賦予這些明星分子新性能新應用。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碳龍配合物在繼聚集誘導發光、光聲成像、腫瘤光熱治療、氧氣活化等應用之後,首次在光電能源材料方面得到應用。

該工作是在夏海平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何鳳副教授共同指導下完成的。2016級iChEM博士生陳仕焰和南科大博士生劉龍珠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充分體現了多學科協同創新研究優勢:相關化合物合成、表徵由陳仕焰、高翔、彭麗霞、張穎等完成;光電測試由劉龍珠完成;理論計算由陳仕焰、華煜暉完成。我院楊柳林副教授、譚元植教授等對研究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705254、21931002、21975115),廣東省催化化學重點實驗室(No. 2020B121201002),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A0204902),及深圳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C17783101)等項目資助。

來源:廈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498-2

相關焦點

  • 【有機】廈門大學夏海平課題組碳龍化學進展:由新三鍵反應合成太陽能電池新材料
    廈門大學夏海平教授課題組碳龍化學研究取得新進展,利用金屬卡拜與炔烴的新反應,成功地合成了一類金屬
  • CCS Chemistry | 夏海平團隊「碳龍化學」取得新進展,新型[3+1]環...
    廈門大學夏海平團隊首次實現氮雜金屬雜環丙烯與末端炔烴的[3+1]環加成反應,並通過此方法構築了一系列平面CCCCX(X = N, O ,S)型五齒碳龍配合物(含首例CCCCS型五齒螯合物)。小環擴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發揮著重要應用。不飽和三元環與炔烴通常發生[3+2]環加成反應,例如環丙烯與炔烴反應生成環戊二烯化合物;金屬雜環丙烯與炔烴反應生成金屬雜環戊二烯化合物;氮雜環丙烯與炔烴反應可以得到吡咯化合物。
  • 「大家」夏海平|中國元素-碳龍(Carbolong)化學-開創者
    研究方向為金屬雜芳香化學(芳香環內嵌入金屬),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芳香體系——創立了具有中國標籤的「碳龍化學」(Carbolong Chemistry,其中「long」取自於「龍」的漢語拼音),該成果入選2013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6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
  • 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面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和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太陽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新型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具有質量輕、超薄、柔性、易於大面積製備等諸多優點,在可攜式、柔性電池、光伏建築供能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飛秒瞬態吸收技術研究了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解釋了DIO添加劑對電池效率提升的貢獻,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nanomaterials)上。
  • 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太陽能電池,新一代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PV)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前景,提高其光電轉化效率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
  • 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有機太陽能電池作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相比較於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積印刷製備等優點。目前製備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給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構建活性層。但聚合物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難以精確控制、難提純、材料的批次穩定性差等問題,相應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重複性降低,不利於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哈工大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理工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空穴傳輸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703008)和北理工創新人才科技資助專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崔彬彬特別副研究員課題組與材料學院「青年千人」陳棋教授課題組合作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東理工大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解永樹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fficient Solar Cells Sensitized by Porphyrins with Extended Conjugation framework and a Carbazole
  • 我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文)記者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我校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 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Chem.Int.Ed.2014
  • 中科院化學所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因其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光電轉化效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化學所新材料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染料是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中的關鍵組成成分。新材料實驗室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結構設計和合成,在聯吡啶釕染料(Inorg.
  • 綜述: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因其在發電窗戶、建築集成光伏、農業溫室等領域的巨大潛力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文綜述了有機材料、半透明頂電極和器件工程的最新進展,指出了實現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所面臨的挑戰,以促進該領域的發展。
  • 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上海光機所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飛秒瞬態吸收技術研究了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解釋了DIO添加劑對電池效率提升的貢獻,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nanomaterials)上。
  • 國科大材料學院在三線態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從單線態到三線態的系間穿越是光物理的重要基本過程,同時,具有大量三線態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在光伏、室溫磷光和光動力學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設計併合成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材料領域的前沿熱點,吸引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三線態材料的工作機理一直存在不同的科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