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於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最為嚴重的疫情之一,先後在全球造成了近10億人感染,至少5000萬人死亡。這次流感的爆發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發生於美國的堪薩斯州軍營,然而這次流感卻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這又是為什麼呢?
雖然被命名為「西班牙大流感」,但最早的爆發記錄卻出現在美國
1918年至1920年初爆發的這場大流感,雖然最終被命名為了「西班牙大流感」,但實際上有記錄的最早爆發地,卻並非「西班牙」,而是出現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
「西班牙大流感」的爆發,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發生於1918年3月4日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但當時的症狀只有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同年,該流感3月份在中國、4月份在法國、5月份在西班牙、6月份在英國開始相繼爆發,但始終沒有呈現出致命性,因此並未被人所重視。
到了1918年8月,第二波流感開始爆發,最初爆發於剛離開西非國家獅子山共和國的英國船上,當該船抵達英國之前,便已經有多達75%的船員被感染,並造成了7%的船員死亡,此外多艘船隻也相繼爆發了這種疫情。同月下旬,美國和法國開始相繼爆發,並在9月開始在歐洲和美國普遍傳播,之後數個星期迅速傳至世界各地。
第二波流感便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殺傷力,尤其是在20歲至35歲的青壯年人群中致死率極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與此同時,這種流感往往會引發包括肺炎在內的諸多併發症,並最終導致感染者死亡。僅僅在同年10月,美國便有多達20萬人因此死亡。
時間來到1919年冬,第三波流感再次來襲,並迅速在全球多個地方爆發。但到了1920年的春季,這種恐怖的流感便又神秘的開始消失了。在澳大利亞,流感延續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於在夏威夷,則是延續到了1920年3月。
「西班牙大流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傳染病,短短兩年時間,便造成了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更造成了至少5000萬人的死亡。要知道,當時全球人口不過約17億,感染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9%,而全球平均致死率同樣達到了2.9%以上,與一般的傳染性相比,無疑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既然最早並未爆發於西班牙,該病毒為何被命名為「西班牙大流感」
關於傳染病的命名,2015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人類傳染病命名的最佳實踐》,「目的是儘量減少疾病名稱對貿易、旅行、旅遊業或動物福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並避免對任何文化、社會、國家、地區、專業或民族群體造成侵犯。」
然而,在《新人類傳染病命名的最佳實踐》頒布之前,人們關於傳染病的命名,其實還是比較混亂的,不僅存在以地名命名的情況,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伊波拉出血熱、馬雅羅病毒等等,而且還存在以人名命名的情況,例如耶爾森鼠疫菌、艾希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等,以及以動物命名的情況,例如牛海綿狀腦病、牛分枝桿菌、猴痘等等。
「西班牙大流感」便是典型的以地名命名的方式,而以地名命名的方式,其實並不一定會以最初爆發地來命名,畢竟當時通訊和醫療手段有限,再加上正值一戰末期,人們很難確定病毒的最初爆發地,例如第一波疫情爆發時有說法認為是由中國勞工引起,但卻沒有直接證據;又如第二波病毒爆發後有人認為源頭是蘇聯的阿什哈巴德,但因俄國內戰而無法確認。此外,由於美國爆發時該病的致死性並不強,因而並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該病毒的命名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第一波病毒爆發時,正值一戰末期,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勝負形勢已經極為明顯,因此為了避免病毒爆發對戰爭產生影響,各國都對輿論進行了嚴格限制。等到第二波病毒爆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敗的同盟國自然不願雪上加霜,而戰勝的協約國也不願因這個掃興,因此輿論仍然受到了嚴格限制。
然而,就在其他國家對輿論進行嚴格限制,將「西班牙大流感」稱為無足輕重的「小感冒」時,只有西班牙媒體誠實的將這次流感稱為「災難」,畢竟當時西班牙不僅有多達800萬人受到了感染,而且一戰時西班牙乃是個中立國。更致命的是,就連當時的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也受到了感染。

結果,輿論的宣傳對當時的歐洲國民產生了極大的誤導作用,大家紛紛認為自己國家爆發的流感都只是「小感冒」,只有西班牙的流感是「致命的」,進而誤認為這場流感是在西班牙爆發後才廣泛傳播的,因此便將這場災難性的流感命名為了「西班牙流感」,而在當時西班牙國內,其實是將這種流感稱為「法國流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