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揭秘西班牙神秘鳥足跡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中美古生物學家22日宣布,他們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阿斯省和中國雲南祿豐發現了一批特殊足跡。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這些地區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阿斯省瀕臨大西洋海岸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恐龍化石點,古生物學家在這一帶發現了大量距今1.5億年的侏羅紀動植物化石。2002年,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加爾西亞—拉莫斯描述了一些來自阿斯圖裡阿斯的奇特足跡,但沒有做進一步研究。沒想到,相似足跡卻在十餘年後出現在中國雲南。

        雲南的足跡點在恐龍谷博物館後山,足跡長度18.5釐米,寬度約35釐米。通過全球足跡化石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其與阿斯圖裡阿斯的奇特足跡除了尺寸差異外,其他特徵非常吻合。「我們詳細對比了這兩批的足跡,並意識到這是一個嶄新的足跡物種。」邢立達說。

        邢立達團隊將西班牙標本命名為皮氏三叉足跡,雲南標本為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皮氏三叉足跡的發現意味著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西班牙海岸生活著一類很古老的濱鳥類,而萬裡之外的祿豐盆地,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的造跡者是一類更大型的動物,它們的身高可能達1米,甚至更大,這在當時是非常大型的古鳥類或鳥形恐龍了。」著名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認為。

        邢立達則表示,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鳥的足跡都來自白堊紀早期,侏羅紀晚期的記錄非常少見,此次在西班牙和中國雲南的新發現,以及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類似發現,意味著鳥類的早期演化可能比想像的更為複雜,大型化的趨勢出現得很早。

        該研究由邢立達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安東尼·羅米裡奧博士共同完成。論文發表在《歷史生物學》上。

相關焦點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通過這些足跡,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一種小型食肉類恐龍——恐爪龍的群居特性。近期熱映的《侏羅紀世界》系列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就是此類恐龍。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讓恐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恐龍的習性。
  • 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3隻帶毛恐龍足跡
  • 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地區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三峽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遠古動物或為長約2釐米爬蟲 兩列足跡間相距1至2釐米陳哲展示發現的古生物足跡化石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6月6日,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發了中美科學家在中國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的研究成果。
  • 中美學者合作揭秘小型鳥腳類恐龍發育模式:每年都有生長線
    中美學者合作揭秘小型鳥腳類恐龍發育模式:每年都有生長線 發布時間:2020-08-20 11:25: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 鳥腳類恐龍足跡以《三體》作者劉慈欣命名(圖)
    ,在我市古藺縣桂花鄉石廟溝發現的鳥腳類恐龍足跡為全新的遺蹟種(遺蹟化石的種級),並決定將物種名贈予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足跡長約30釐米,由三個趾和一個胖胖的腳跟組成 (邢立達攝)  發現:全新鳥腳恐龍足跡現身古藺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難道是恐龍的足跡?」陳星儒聽過一些恐龍的講座,知道在中生代地層較為容易找到這些動物的足跡,遺憾的是,當地沒有找到更多。回校後,陳星儒和徐焓天找到了該校研究恐龍足跡的邢立達副教授請求鑑定。「這不是動物的足跡呢」,邢立達很快就否定了,「應該是一些沉積的構造」。正當學生們失望之餘,邢立達眼前一亮,就在「足跡」的旁邊,有兩個非常不起眼的三趾型印跡。
  • 祿豐發現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近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在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亞斯省和中國雲南祿豐發現了一批特殊的足跡,這些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時,這些地區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和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探秘足跡跟蹤追擊揭示神秘動物
    蒿草逐漸稀疏枯萎「探路嚮導」告訴大家前面發現了動物足跡大家仔細甄別足跡,有的說是獵豹最後大家決定跟蹤足跡去揭開這神秘動物在足跡的指引下,我們終於發現這神秘的動物原來是只流浪狗「馬賽馬拉」——王村,什麼獵豹、獅子........想多了
  • 四川敘永首現罕見鳥腳類恐龍足跡 距今約一億年
    前日,由國內幾位知名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的專家團一行,對可疑足跡的發現地點進行考察研究,證實此處新發現的足跡為恐龍足跡。同時,此次足跡中還發現了11個鳥腳類恐龍足跡,專家稱這在中國非常罕見。獸腳類恐龍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恐龍,是當地發現的蜥腳類足跡和鳥腳類足跡的造跡者的天敵。從足跡可推斷獸腳類恐龍長約4-6米。生活年代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一億年。  罕見足跡  首次發現鳥腳類恐龍足跡  而令考察者感到驚喜的是當地村民發現的一道鳥腳類行跡。
  • 科學網—山東發現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
    但現實中,古生物學者們卻一直為真實的伶盜龍是否群居爭議不斷,因為此前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 值得電影粉絲慶幸的是,最近發表於《白堊紀研究》期刊的成果顯示《侏羅紀世界》是對的!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發現了一處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首次證實這類恐龍有著群居特性。
  • 徐州"李存孝打虎處"的"虎爪印"和"人足跡"竟然是恐龍足跡!
    相傳是唐末第一猛將李存孝打虎時留下的印跡不過,最近這些足跡被中美古生物學家們證實為恐龍足跡他看到一些馬陵山恐龍足跡的新聞報導後,猜測新沂的「李存孝打虎處」的足印與恐龍足跡很相似,並通過社交媒體與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邢立達取得聯繫。
  • 楚雄祿豐發現鳥形恐龍腳印
    原標題:祿豐發現鳥形恐龍腳印 這是一個奇怪的腳印,它藏身在一片濃密的玉米地旁邊,直到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它「浮出水面」。 昨日上午,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追尋前人足跡 探究雅安鳥類
    人類與鳥和諧相處 楊傑 攝「雉」,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有人認為它是形聲字,用「隹」作形旁,「隹」就是鳥,「雉」本義是一種鳥;也有人認為「雉」是一個會意字,左邊的「矢」表示箭,右邊的「隹」表示禽類,整個字表達「以箭射鳥」。可見,自古以來「雉」便與鳥有關。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今天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歷時12年完成了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他們共同研究的成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承德避暑山莊發現的恐龍足跡終於得到權威的官方回應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這些足跡都發現在白堊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跡,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 揭秘在日本國鳥——烏鴉(圖)
    揭秘在日本國鳥——烏鴉(圖) 2013-05-06 11:00:35  來源:大公網
  • 祿豐發現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多圖+視頻)
    這是1.5億年前鳥形恐龍在雲南祿豐留下的腳印!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7月22日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這個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英國科學家揭秘:西班牙史前時代的大屠殺,孩子們也不能倖免
    據《鏡報》10月1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拉霍亞(La Hoya)發現了數千年前大屠殺的可怕證據。Image: Teresa Fernández-Crespo/ Cambridge University遇難者的遺體——包括兒童,科學家認為
  • 揭秘太空離奇事件:女太空人竟集體懷孕 神秘外星人竟是水棲的
    揭秘太空離奇事件:女太空人竟集體懷孕 神秘外星人竟是水棲的時間:2016-04-19 23:30   來源:伊秀女性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揭秘太空離奇事件:女太空人竟集體懷孕 神秘外星人竟是水棲的 ET火了很多年,但現實世界中真的有外星人嗎?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 雲南發現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今天上午,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