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枚巖與其他變質巖的區別

2020-12-05 九正建材網

在區域變質過程中,隨著溫度壓力的增高,變質加深,矽鋁質原巖依次變質成為從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因此,千枚巖比板巖(一般為變餘結構)變質程度高,比片巖(變晶結構)低,比片麻巖(粒狀變晶結構)更低。

板巖——以泥質和粉砂質成分為主的板狀劈理髮育的變質巖。原巖成分為黏土巖、粉砂巖或中酸性凝灰巖,經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形成。板巖以礦物顆粒或以隱晶質為主,重結晶作用不發育,具明顯的變餘結構和構造。根據巖石中雜質成分和顏色,可以劃分為碳質板巖、鈣質板巖、砂質板巖、斑點板巖等亞類。結構緻密、板理髮育的板巖可做建築石材及碑、硯等石料。

片巖——特徵是有片理構造,是常見的區域變質巖石。原巖已全部重結晶,由片狀、柱狀和粒狀礦物組成。一般為鱗片變晶結構、纖狀變晶結構和斑狀變晶結構。常見礦物有雲母、綠泥石、滑石、角閃石、陽起石等。粒狀礦物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

片麻巖——片麻巖是一種變質巖,而且變質程度深,具有片麻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有鱗片粒狀變晶,主要由長石、石英、雲母等組成,其中長石和石英含量大於50%,長石多於石英。如果石英多於長石,就叫做「片巖」而不再是片麻巖。

相關焦點

  • 巖石篇-變質巖-千枚巖
    千枚巖是顯微變晶片理髮育面上呈絹絲光澤的低級變質巖。典型的礦物組合為絹雲母、綠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長石及碳質、鐵質等物質。千枚巖分布很廣,可形成於不同地質時代。千枚巖是具有千枚狀構造的低級變質巖石。因原巖類型不同,礦物組合也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千枚巖。如黏土巖可形成硬綠泥石千枚巖;粉砂巖可形成石英千枚巖;酸性凝灰巖可形成絹雲母千枚巖;中基性凝灰巖可形成綠泥石千枚巖等。千枚巖可按顏色、特徵礦物、雜質組分及主要鱗片狀礦物進一步劃分為銀灰色絹雲母千枚巖、灰黑色碳質千枚巖及灰綠色硬綠泥石千枚巖等。千枚巖分布很廣,可形成於不同地質時代。
  • 常見區域變質巖類型: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粒狀巖類
    2.千枚巖是泥質巖、粉砂質巖及中酸性凝灰巖石,受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應力作用的產物。變質程度高於板巖。構造:千枚狀構造——面理面不平整,不易剝開,片狀、柱狀礦物定向 排列,有皺紋。如紅色千枚巖、絹雲母千枚巖、硬綠泥石絹雲母千枚巖等。3.片巖原巖是泥質巖、碎屑巖及中酸性巖漿巖石。變質程度高於千枚巖,區域變質常見巖石。
  • 【長知識】變質巖
    凡寒武紀以前的古老地層出露的大面積變質巖及寒武紀以後「造山帶」內所見到的變質巖分布區,均可歸於區域變質作用類型。例如本章開頭提到的泰山及五臺山所見的變質巖,均為區域變質作用所產生。就巖石而言,包括板巖、千枚巖、片巖、大理巖與片麻巖等。   ④混合巖化作用。
  • 淺談變質巖
    變質巖簡單地說就是地下巖石經歷高溫或高壓之後,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形成的新巖石。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理巖,就是由 轉變而來的一種典型的變質巖。    變質巖的形成: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見到積雪在自身重壓作用下,它的底層會轉化成冰的現象。鬆軟的雪和堅固的冰在成分上是一樣的,但結構卻是不同的。
  • 變質巖知識及圖片欣賞
    以變質作用產物的特徵(變質巖的礦物組成、含量和結構構造)對變質巖進行分類,將成為今後的主要趨勢。分布:變質巖在地殼內分布很廣,大陸和洋底都有,在時間上從古代至現代均有產出。在各種成因類型的變質巖中,區域變質巖分布最廣,其他成因類型的變質巖分布有限。區域變質巖主要出露於各大陸的地盾和地塊以及顯生宙各時代的變質活動帶(通常與造山帶緊密伴生)。
  • 變質巖知識及精美圖片190幅(珍藏版)
    在早期的分類方案中,還出現過從原巖的物質成分與類型出發,再依次按變質作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與生成的巖石進行的分類。所有這些分類,原則不盡相同,強調的分類依據也有差別。原巖類型和變質作用性質是變質巖分類的兩個主要基礎,但原巖類型的複雜性和變質作用類型的多樣性,給變質巖的分類帶來許多困難。以變質作用產物的特徵(變質巖的礦物組成、含量和結構構造)對變質巖進行分類,將成為今後的主要趨勢。
  • 變質巖:變質巖的結構和構造
    變質巖的結構構造和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一起,是變質巖的最基本的特徵,是恢復原巖、再造變質作用歷史及巖石分類命名的標誌。變質巖的化學成分主要反映原巖特點;變質巖的礦物成分主要反映變質作用條件下,那麼結構構造則主要是變質作用機制的反映。
  • 形成哪些變質巖?
    形成哪些變質巖? 答: □動力(碎裂)變質作用 主要在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作用下,使原巖發生碎裂、變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結晶作用。主要發生於斷裂帶。 依應力的性質、強度和壓碎結構的特點不同,可形成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糜稜巖、千糜巖等(其碎裂程度愈來愈強)。
  •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識別大全
    要注意觀察泥頁巖的斷口和手觸摸時的感覺,據此來判斷其結構類型以及與粉砂巖相區別。正確區分層理和頁理,利用顏色、條痕以及加酸起泡與否等區別各種不同類型的頁巖。2.描述實例含粉砂泥巖淺灰色。含粉砂泥質結構,塊狀均造。斷口不太平滑,手摸之略有粗糙感。
  • 變質巖:變質巖的礦物成分,成因分類及礦物共生組合的規律
    原巖的化學成分是形成變質巖的物質基礎,而物理化學條件則是變質巖出現什麼礦物或礦物組合的決定條件。例如:原巖為含有矽質的石灰巖,其反應為CaCO3+SiO2=CaSiO3+CO2。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相對於巖漿巖和沉積巖更為複雜多樣,其特點有五:(1) 紅柱石、藍晶石、矽線石、十字石、陽起石、透閃石、滑石、葉蠟石、蛇紋石、硬綠泥石、方柱石、矽灰石、符山石等,主要在變質巖中分布。(2) 變質巖中廣泛發育纖維狀、鱗片狀、長柱狀、針狀的礦物,且常見它們作有規律地定向排列,如陽起石、透閃石、雲母、滑石、蛇紋石、矽線石等。
  • 地理小常識:地球上的3大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按照成因分類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其中巖漿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94 % ;沉積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5 % ,但佔陸地分布面積的 75 %;3.變質巖:約佔地殼重量的 1 % 。1.巖漿巖:是由巖漿在地下結晶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巖漿是來自上地幔軟流圈及地殼局部地段的一種成分複雜的高溫熔融狀物質。
  • 5本《變質巖》,巖石的浴火重生!
    父親會講一些關於巖石的事情,從富含化石的沉積巖到火成巖和變質巖。啟蒙作者的一個問題是當時他問父親:海洋的最深處是否在它們的中心,理由是那些地方離大陸沉積物來源最遠。父親回答說:不,最深的地方是狹窄的海溝,通常離陸地很近。
  • 2012年土地估價師考試《管理基礎與法規》:變質巖
    變質巖  變質巖是在高溫高壓和礦物質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種石頭自然變質成的另一種石頭。質變可能是重結晶、紋理改變或顏色改變。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主要成分,一般變質巖是在地下深處的高溫(要大於150攝氏度)高壓下產生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出露地表。
  • 晉江石圳變質巖——天然巨型雕塑
    巨型石頭下有個奇特的「鱷魚頭」  (記者黃祖祥通訊員陳文經文/圖)在晉江金井圍頭半島東部的石圳村管轄的大圳山東海岸邊上,色彩多樣的變質巖猶如一幅巨大的抽象畫廊和巨型雕塑,與沙灘構成獨特的海岸風景。  熟知變質巖由來的石圳村華僑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海岸變質巖是石圳最獨特的風景,它是著名的平潭——南澳變質帶的一部分。
  • 層理和片理有什麼區別?
    層理和片理有什麼區別?層理是沉積巖的構造,片理是變質巖的構造。這是兩者成因上的區別。要想區分層理和片理,最重要的還要抓成因上的區別,之後再落實到外觀上。層理是沉積作用形成的,典型的特徵是呈層狀。稍加詳細考察,層理的層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波狀起伏的。
  • 創新形成變質巖內幕油氣成藏理論
    為了儘快實現興隆臺主體潛山的勘探突破,2004年,遼河油田創新勘探思路,通過構建變質巖潛山內幕裂縫型油氣藏聚集模式,針對潛山深層提出了興古7井的部署方案。 實現勘探突破 2005年11月,興古7井在太古界獲得高產工業油氣流,在遼河首次發現了變質巖潛山內幕油氣藏。
  • 日本發現變質巖微鑽石——將改寫日本地質史
    變質巖中的微金剛石是一種重要的礦物,因為它們形成於大陸碰撞帶中,表明地殼已經滲透到地表以下120公裡以下。這是繼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表明微鑽石可以通過大洋板塊俯衝在變質巖中形成的地區。近年來,微鑽石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為它們在世界各地的變質巖中都被發現了,而且很明顯,它們是在大陸之間的碰撞中形成的。人們認為日本不會生產這樣的微型鑽石,因為它不是大陸碰撞帶,而是大洋板塊俯衝帶。然而,日本第一批來自變質巖的微鑽石是在長崎縣西海岸的西松諾木變質巖組中發現的。發現這些微鑽石的地區是一個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變質巖層。
  • 變質作用與變質巖相關地質概念全解析,拿走不謝
    變質巖:變質巖是組成地殼三大巖類之一,它是由火山巖或沉積巖或先成的變質巖經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靜壓力:是由上覆巖石重量引起的,它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大。靜壓力對巖石的作用力各向均等,而且各個方 向的壓力值相等。流體壓力:靜壓力通過循環於巖石空隙中的流體所產生的壓力定向壓力:是作用於地殼巖石的側向擠壓力,具有方向性,且兩側的作用力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