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汕
鉤
花
手鉤花,即鉤編織服裝,是傳統的潮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其一針一線在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的手中,便能使之成為一件件時尚美麗的服飾擺件。一針一線,一抽一勾,曾經的技藝,現在的回憶,勾花的故事,待我細細告與你知。
這是什麼?
針啊
幹嘛用的?
我不知道啊
圖上的這些針就是勾花時用的勾針,不知道也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非常興這個鉤花,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會這門手藝,但到了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已經不太熟悉這項傳統工藝了。
勾針
勾針又稱「花針」,是奶奶輩手裡的勾花工具,別看小小一支花針,這是吃飯的工具,甚至可以說是養活家裡人的工具,很多潮汕婦女靠著這些「花針」勾出件件漂亮的衣裳和擺件,靠純手藝來養活家人賺取家用。仿佛這花針就是為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而造的。
物生其用,一樣工具的出現,會附帶一門工藝(行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花針用起來也是很講究的,用久了會鈍,鈍了就得銼,於是乎就有了「銼花針」的工藝(行業),隨著勾花的人越來越少,這一行業也在慢慢的消失~
▲早期潮汕女子勾花的情景
勾花的歷史
手鉤花,曾經是潮汕流行的手工藝,家家戶戶做手工,產品遠銷日韓歐美,是不少家庭婦女的活計。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勾花並非發源於潮汕,而是從國外傳進來的。
據考證:當代的鉤針編織藝術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最早據說是於1886年由德國領港員妻子將抽紗工藝傳授給澄海鹽灶鄉等二十幾位婦女,並開始流傳於毗鄰地區。當時的汕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迫開埠(1860年),西方各國派遣商人和傳教士進駐汕頭進行貿易和傳教活動,鉤花就是在這個時候傳入的。
在大陸經濟相對封閉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鉤花一度非常盛行,潮汕鉤花非常有幸地作為出口商品之一。直到上世紀末,由於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各種可替代的手工工作機會增多以及機器引入帶來的巨大衝擊,潮汕鉤花一落千丈。
▲早期的汕頭埠
▲老一輩的潮汕婦女都是勾花小能手
在潮汕孥仔的記憶裡,應該有這樣熟悉的一幕:依偎在長輩身邊,看著她們用鉤針一針一線地鉤出一件件有溫度的手工品,就像看魔術一般神奇。
現在,一群年輕人圍著鉤花閒聊的畫面也不復存在。潮汕鉤花正面臨著失傳。
當勾花不再跟養家掛鈎,便成了一種生活習慣,甚至業餘愛好。像外婆一輩她們這群老姐妹,平時都是七八個人聚在一起勾花,一邊泡工夫茶、吃零食、聽潮劇,一邊談論家長裡短,從暹羅詖到豬槽,儼然是年輕時的「姿娘仔間」再現。勾花,在這裡不動聲色地成為一種社交方式。
而對於我們80後、90後來說,能勾花的,更是少之又少了,有的,也只是把它當業餘愛好,用來秀才藝和增加生活情調。
其實,傳統以這樣的方式得以發揚,未嘗不是一種福音。
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時年八節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傳承 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