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大會將於9月3日在貴陽舉行,2019年度共評出貴州省科學技術獎111項。
記者了解到,評出的貴州省科學技術獎中,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華南陸塊陸內成礦作用:背景與過程」等2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西南喀斯特區大氣沉降物質來源解析與環境效應研究」等9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生物信息中代謝網絡流量化的理論和應用創新」等21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授予「北盤江-紅水河流域控制性工程水溫原型觀測技術」1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三種外生菌根菌創新培育及高效應用」1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三等獎;授予「稻田綠色種養與生態控害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9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授予「面向高效數據服務的智慧專網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等19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授予「遵義朝天椒新品種遵辣1號的選育與應用」等45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授予衛鋼、劉傑2位外籍專家省科學技術合作獎。
「2019年度獎勵的科技成果,是對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生動描繪,集中反映了我省科技創新工作聚焦同步小康、聚焦重大需求、聚焦國民經濟主戰場。」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安守海在發布會上表示。
對於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有哪些亮點?與往年相比有什麼不一樣?貴州省科技廳區域創新成果處處長熊慶表示:「2019年度獲獎的科技成果,較好體現了科技創新價值導向,更加聚焦於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
一是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著力源頭創新。2019年度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的107個獲獎成果中,自然科學獎獲獎32項,佔比29.9%,較2018年度提升了18.5%。說明近年來,隨著基礎研究領域投入的不斷增加,我省在科學理論和前沿技術領域的有了一定積累和沉澱,原始創新能力有所提升。
二是聚焦「三大戰略」及民生福祉,創新成果多點開花。2019年度獲獎成果中,54項成果瞄準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佔比50.5%;46項成果緊扣十大工業產業,佔比43.0%;36項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建設,佔比33.6%。較2018年,分別提升了54.3%、39.4%、38.5%。可以說,獲獎成果更加緊扣經濟發展和民生所需,把準科技創新的著力點,使技術更加貼近群眾、創新真正造福人民。
三是企業獲獎比例有所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逐步顯現。從獲獎單位中企業參與度分析,2019年度的獲獎單位中,28家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佔比達到38.5%,較2018年度提升了12%。說明近2年來我省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四是青年科技人才成為創新生力軍。從獲獎者年齡結構上看,2019年獲獎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44.2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47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1.2歲和2.8歲。顯示出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步成長為全省科研的骨幹力量,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本臺記者:林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