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19年度貴州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貴陽隆重舉行,共頒出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技進步獎、省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共計111項。其中,授予周少奇、陳肖虎省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出省自然科學獎32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73項、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
今年是實現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之年,也是貴州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貴州科技工作者胸懷報國富民之志,以智慧和汗水,書寫著貴州科技發展史的精彩篇章。
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
率先提出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的原創理論,突破城市及農村汙水、河道湖泊汙染治理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基礎理論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為貴州環保技術進步和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
長期耕耘於教學科研一線,首創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工藝,解決了原料濃度低導致氧化反應時間長的工業「瓶頸」難題,使缺碘的貴州,成為了我國化工醫藥行業重要的原料碘供應大省。
2019年度貴州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獎成果,是對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生動描繪,集中反映貴州科技創新工作聚焦同步小康、重大科技需求、國民經濟主戰場——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稻田綠色種養與生態控害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針對水稻生育期長,化肥施用量大、氮肥促進害蟲增多、農田面源汙染、水稻產值低等問題,進行「稻+蛙」等技術集成,形成生態種養新模式,兼顧環保、扶貧雙效益;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FAST臺址開挖系統關鍵技術應用及推廣」項目,由貴州企業牽頭,歷時7年進行關鍵技術創新,有效解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臺址開挖系統建造過程中關鍵技術難題;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高端海綿鈦生產技術及其大型化成套裝備開發」項目,打破國外的技術壁壘,研發高端海綿鈦生產技術及其大型化成套裝備,實現高端鈦材的國產化,解決了國家戰略重點工程配套材料缺乏問題;
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南陸塊陸內成礦作用:背景與過程」項目,針對陸內成礦背景和過程這一科學難題,開展成礦作用與重大地質事件關係等研究,建立了華南陸內成礦理論,豐富了全球大陸動力學與成礦關係的理論體系,在理論指導找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間充質幹細胞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應用」「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創傷微創治療創新技術體系的構建及臨床應用」「顱內出血立體定向微創精準治療體系暨病灶周圍繼發性腦損傷機制」「貴州特色地產藥材及其製劑的研究開發與創新應用」等獲獎項目,將其創新的宗旨落腳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上,彰顯科技增進民生福祉的力量。
科技的旗幟迎風飄揚,科技的聲音鏗鏘有力,科技的力量氣勢磅礴。一個個獲獎項目,讓人們看到關鍵技術領域的貴州創舉,讓人們看到徹底撕下貧困標籤的貴州決心!
延伸閱讀
獲獎項目中,獲得省自然科學獎佔比近30%,湧現出一批在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方面的先進成果,貴州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54項成果來自大扶貧、大數據和大生態領域,佔比超50%,彰顯了科技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的作用;
46項獲獎成果緊扣貴州十大工業產業,重點解決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顯示出創新成果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36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建設,對「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做出了詮釋;
獲獎人員45歲以下的佔到59.6%,中青年科技人員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來源:貴州日報 記者:張凌 賴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