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奇:從微生物裡找出水汙染的剋星

2020-11-26 新華網客戶端

 

 周少奇在田間調研受訪者供圖

  人物檔案

  周少奇,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科學院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榮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級重要科研攻關與示範項目50多項,形成國內外專利120多項,發表期刊學術論文410餘篇,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他突破國際上生物脫氮研究領域120餘年無法逾越的難題,讓自己的新技術推廣應用於城市汙水、煉油廢水、垃圾滲濾液和農村汙水等領域的汙水治理工程。

  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應,中華民族的祖先釀造了美酒瓊漿,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麵包。而他,則從中破解了水汙染的治理密碼。9月3日,在2019年度貴州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從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手中接過了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從臺下走上頒獎臺,只有幾米之遙,但他的科研之路,卻整整走了20多年。

  突破國際上生物脫氮研究領域120餘年無法逾越的難題,讓自己的新技術推廣應用於城市汙水、煉油廢水、垃圾滲濾液和農村汙水等領域的汙水治理工程,他以科技之手,描摹美麗中國。

  他就是周少奇,貴州科學院副院長。

  「跨界」科研讓他靈光一閃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晚年提及創新人才培養時,曾回憶起自己年少時既學理科又學繪畫和音樂的經歷,他認為藝術上的修養對他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開拓了他的科學創新思維。

  這就是「跨界」的妙處,對此周少奇深有體會。作為理工男的他,從中學時代就對哲學、歷史比較感興趣。從本科到博士後,周少奇橫跨了化工機械、工程力學、發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幾大專業,成為我國發酵工程學科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後。

  之後,周少奇將研究方向鎖定在環境工程上。1996年,周少奇到香港大學從事環境生物技術方向的博士後研究,在導師方漢平教授的指導下,從未涉足過環境專業的他,從環境汙染與治理的基本概念學起,一邊看教科書,一邊做實驗,很快就入了門。

  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開始新一輪的工業化進程,周少奇就注意到了日趨嚴峻的環境問題。尤其是不斷推進的城市化進程,讓城市汙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僅為50%左右,由氮磷超標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日益突出,而傳統工藝同步脫氮除磷效率嚴重偏低,往往還需輔以化學藥劑,容易造成水體汙染。

  面對汙水中氮磷處理這一技術瓶頸,有沒有可能另闢蹊徑?這時候,跨學科研究讓周少奇靈光一閃。

  周少奇說,只要環境適當,一個細菌在晝夜間可以繁殖出數十億個。微生物和人一樣,維持生命也需要消耗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氮、磷和其他營養元素,甚至微量元素。如果能從微生物中找到氮磷剋星,一切便迎刃而解了。他堅信,將之前所學的生物技術應用到環境工程上,一定會找到一個突破口。

  翻越一座百年科技高峰

  周少奇的跨學科背景,果然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通過脫氮微生物,周少奇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滲濾液裡看到了神奇的功效,然而,傳統理論和教科書並不能完全解釋他看到的現象,即有微生物能以氨氮為電子供體、硝氮為電子受體實現生物脫氮轉變為氮氣,他將其命名為「硝反硝」反應。周少奇不知道的是,他無意間發現的,正是近20多年來風靡學術界的厭氧氨氧化反應,遺憾的是,當時找不到相關參考文獻,導致他未能及時發表論文。

  1998年,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實驗和分析,周少奇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理論——生物脫氮電子計量學。此後10年間,他不斷研究和摸索,相繼獲得了生物脫氮過程的一系列電子計量方程和系統計量模型,解決了國際上生物脫氮研究領域120餘年無法逾越的難題,為環境汙染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與生物脫氮研究與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由於周少奇的研究太超前,在相當長時間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不過即便到了拿工資倒貼科研的份上,周少奇也從未有過絲毫退縮的念頭。來自外界的質疑之聲,也並沒有中斷。從理論到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少奇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證明自己。

  不怕吃閉門羹,周少奇主動找設計院和企業合作。這樣,理論很快變成了圖紙,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工藝和實用技術,被應用於全國20餘個省區的實際工程中,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2009年,周少奇主持研發的「含氮有機廢水生物脫氮新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去年,周少奇問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為繼宋寶安院士之後的貴州第二人。

  「被逼上梁山」的周少奇無意間打通了科技創新的全鏈條,這也是他特別看重創新鏈條和創新生態的原因所在。他眼中的「技術創新鏈」或「鏈式科技創新」,涵蓋了科學理論創新、技術原理創新、工藝創新、設備研製、裝備研發、工程示範、產業化應用等諸多環節。「很多的科研成果之所以走不出實驗室,就是因為沒有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沒有打通創新鏈中的『堵點』。」周少奇說,對於工程學科而言,有價值的學術成果要先實現「六化」(即工藝化、設備化、裝備化、工程化、產業化、社會化),才能最終實現實用化。

  大地才是真正的實驗室

  周少奇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他看來,科研成果如果不能直接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就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著眼於實際應用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有生命力。像牛頓的經典力學與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質能公式等,最終都實現了成果轉化和實際應用。」

  要服務社會,就要敢於走出書齋和實驗室,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02年,周少奇由中組部選派到貴州省環境保護局掛職,任局長助理。當時,貴州省的城市汙水處理建設剛剛起步,周少奇踏遍了貴州85個縣市區,在汙水處理技術的推廣示範和產業化應用上,大展拳腳。

  2012年6月,周少奇成為貴州「成龍配套」引進的緊缺高層次人才,從廣東來到貴州工作。針對困擾西部地區60多年的農村汙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難題,他作為首席科學家領銜提出技術創新方案,獲得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而他和團隊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創新成果,為西部農村汙水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貴州,「大生態」是三大戰略行動之一,周少奇接連打了不少漂亮仗,其中包括威寧草海之役。

  9月的威寧草海,煙波浩渺,天水一色,鳥兒在水面上歡唱翱翔。這個藏在貴州高原上的湖泊,是與青海湖、滇池齊名的全國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人口增多、人類活動頻繁,威寧草海一度瀕臨消失。為此,「搶救威寧草海」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經過幾年的綜合治理,如今,威寧草海再現碧波蕩漾,這讓周少奇很是欣慰。

  擦亮這顆高原明珠,截汙淨湖功不可沒。可一開始,截汙效果並不理想,為此周少奇帶領團隊提出創新方案,獲得國家有關專項支持,通過工程實施促進了威寧草海周邊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

  有趣的是,城市汙水處理也好,農村汙水處理也罷,周少奇都喜歡把自己的博士生或碩士生派駐到工程現場,以便開展針對性的實驗和研究。20多年來,周少奇指導培養了150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超過80%的研究課題是在工程現場進行或具有工程實際應用背景。

  「這樣獲得的科研成果具有實踐性和實用性,能指導工程實踐,易於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周少奇說,對於一個環境科學家來說,用生物技術手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相關焦點

  • 周少奇和陳肖虎教授獲得貴州省2019年度最高科學技術獎
    9月2日,「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新聞發布會上發布消息,貴州省2019年度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貴州科學院副院長周少奇教授和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陳肖虎教授。左二:周少奇教授,左三:陳肖虎教授周少奇教授周少奇教授,是2013年、2017年、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 周少奇、陳肖虎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其中,授予周少奇、陳肖虎省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出省自然科學獎32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73項、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作為2019年度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貴州科學院的周少奇教授,率先提出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的原創理論,突破城市及農村汙水、河道湖泊汙染治理等關鍵技術
  • 周少奇 陳肖虎獲得貴州省2019年度最高科學技術獎
    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周少奇教授,是2013年、2017年、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 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榮獲貴州省最高科學...
    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情況。2019年度共評出貴州省科學技術獎111項。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華南陸塊陸內成礦作用:背景與過程」等2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西南喀斯特區大氣沉降物質來源解析與環境效應研究」等9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生物信息中代謝網絡流量化的理論和應用創新」等21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授予「北盤江-紅水河流域控制性工程水溫原型觀測技術」1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三種外生菌根菌創新培育及高效應用
  • 【綠色星期一】塑膠垃圾有剋星蟲蟲食膠仲識分解
    黃粉蟲是擬步行蟲的幼蟲,在美國寵物店很容易買得到;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教授、博士生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師共同進行實驗,讓100條黃粉蟲每天進食34至39毫克的發泡膠,即約一顆藥丸的重量,發現它們能將發泡膠吞下後,把塑膠進行生物降解,轉化成二氣化碳以及可降解廢料,排出體外後這些排洩物對泥土、植物都無害。
  • 周少奇、陳肖虎這兩位教授榮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其中,授予周少奇、陳肖虎省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出省自然科學獎32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73項、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率先提出汙水生物脫氮除磷的原創理論,突破城市及農村汙水、河道湖泊汙染治理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基礎理論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為貴州環保技術進步和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 加高中生成塑膠袋剋星 發明細菌快速分解(圖)
    用細菌快速分解,從上千年縮至3個月  高中生成「塑膠袋剋星」  由於塑膠袋造成的「白色汙染」早已成為地球公害,因此它被稱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但伯德認為,它始終會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只要找出可以分解塑膠袋的原料——聚乙烯的細菌,再將這些細菌集中便行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發現將綠膿桿菌和甲氰菊酯降解菌混合使用,將會令分解塑膠袋的速度大大加快。這兩種細菌均屬於假單細胞菌,而伯德的研究是全球首度證明假單細胞菌可以分解製造塑膠袋的原料——聚乙烯。
  • 中國水汙染危機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周生賢在此次會議上所做的修訂說明中強調,中國的水汙染物排放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水汙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面臨著「舊帳未清完,又欠新帳」的局面。  面對這場全局性的水汙染危機,《財經》沒有理由不作出回應。在水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提交審議之前,從今年7月底至今,《財經》先後派出四路記者,去探尋太湖之殤、黃河之悲、海河之痛以及珠江之思。
  • 上海交大:新型「量子點吸附」開闢水汙染治理新領域
    目前該研究已申請五項中國專利,開闢水汙染治理新領域。  伴隨現代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近年來水汙染事件層出不窮,2006年湖南岳陽砷汙染、2010年福建紫金礦業汙水洩漏、2012年廣西河池市鎘汙染……水汙染事件的發生不僅讓位於爆發點沿岸及下遊居民深受其害,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對周邊環境亦是巨大影響,而其中的「罪魁」之一便是重金屬汙染。
  • 這種開著美麗黃花的植物是氮、磷水汙染的剋星
    可有這麼一種植物能顯著改變水體氮磷等含量過多導致富營養化的水汙染。
  • 羅伯特·科赫:「瘟疫的剋星」
    首次證明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體,確定了以其名字命名並沿用至今的科赫法則,同時基於此思想發現了多種傳染病的病原體,被視為「瘟疫的剋星」「細菌學之父」。科赫一邊靠行醫維持全家生活,一邊從事他熱愛的微生物研究工作。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科赫不顧自己眼睛近視,志願參加醫療隊,成為一名戰地外科醫生。在緊張的救治工作中,科赫獲得了深厚的實踐經驗。1872年2月,科赫被推薦到地方衛生機構任職,兼具醫生與衛生官員的身份。1875年的一天,科赫像往常一樣去屠宰場收集牲口的血樣,他從一隻病死的羊的血液中發現了形似細木棍的微小物質。
  • 對我們影響至深的水汙染有哪些種類?
  • 對我們影響至深的水汙染有哪些種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誰都知道「水汙染」三個字,以及這三個字的表面意思,但若深究,可能沒什麼人知道我們被哪種類型的水汙染威脅著,更甚至是哪種水汙染會影響到我們。下面小編就來講一下我們主要受到汙染的汙染源類型,從而使人們對水汙染這概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 【Cell子刊】「藥界傳奇」二甲雙胍的剋星居然來自腸道微生物!
    對此,最近有科學家發現,腸道中居然存在二甲雙胍的「剋星」。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功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導致人們對藥物的個體差異反應,因為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一些可被人體吸收,或進入循環和周圍組織的生物活性代謝物來改變藥物反應,甚至改變藥物的信號傳導途徑。
  • 既測霧霾又辨水汙染 凌晨升空的「高分五號」堪稱「汙染剋星」丨政解
    「高分五號」未來的主戰場是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利用這顆衛星,我國將實現飲用水源地汙染源監測、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農業和林業精細遙感、全球溫室氣體起源分析等,功能多元,堪稱「汙染剋星」。高光譜遙感可謂「遙感界的一場革命」「高分五號」也是全球首顆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何為高光譜衛星?
  • 水生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是在資金有保障的前提下,僅靠建立汙水處理廠對點源進行處理,也很難使水汙染得到有效控制。通常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忍耐土壤中高濃度的汙染物,植物的這種抗毒性作用,為植物對土壤和水體中的汙染物吸收和降解奠定了基礎。該技術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對於解決中小城鎮的汙水處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 周少奇、陳肖虎獲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記者了解到,評出的貴州省科學技術獎中,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
  • 對我們影響至深的水汙染有哪些種類?(1)
    誰都知道「水汙染」三個字,以及這三個字的表面意思,但若深究,可能沒什麼人知道我們被哪種類型的水汙染威脅著,更甚至是哪種水汙染會影響到我們。下面小編就來講一下我們主要受到汙染的汙染源類型,從而使人們對水汙染這概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 工程院院士王浩:大氣汙染乾濕沉降成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第二屆「中國好水」水源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稱,地下水方面,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