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筆昂首挺胸排在首位。不過在文化人的眼裡,那支「筆」不是鉛筆卻是毛筆。但是從另一角度探究,中國歷史文獻裡起碼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使用鉛筆的記載。
東漢明帝創修的《東觀漢記》裡曹褒「寢則懷鉛筆,行則誦讀書」。南朝梁文學家任昉在《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子宰碑表》中有「人蓄油素,家懷鉛筆」的描述。漢朝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卷三中刻畫漢文學家揚雄也曾「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以為裨補輶軒所載」,意思就是揚先生遊歷四方實地走訪,為了及時記錄,使用的書寫工具便是「鉛」和「槧」。槧與牘類似,為削裁樹木所得素木片,以供落筆行文。既然槧作為紙用來記錄,鉛則應當是作為筆用來書寫了,即鉛書於槧。後來隨著時間推移,「懷鉛」「鉛槧」等詞語逐漸成為讀書、治學及校勘書籍的代名詞,譬如韓愈的「老懶無鬥心,久不事鉛槧」(《送無本師歸範陽》);駱賓王的「懷鉛慚後進,投筆願前驅」(《久戍邊城有懷京邑》);楊巨源的「芸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宋祁的「鉛筆用多毛禿落,鬢髯愁罷雪紛垂」(《自訟》)等。後來由於嫌五句、七句還太囉嗦,乾脆用成語「懷鉛提槧」「懷鉛握素」來形容勤於寫作或校書,簡潔明了。
那麼古人使用的「鉛筆」與現代人使用的「鉛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真的不是。我國歷史文獻裡所指的鉛筆,乃金屬鉛為筆芯的筆。有人認為,古代鉛錫不分,古人常說的鉛就是錫。那麼「鉛」筆可不就要變成「錫」筆了。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也持同樣觀點。其實不然。鉛的元素符號Pb(拉丁文plumbum、英文lead),原子序數為82,原子量207.2,是原子量最大的非放射性元素;而錫的元素符號Sn(拉丁文stannum、英文tin),原子序數50,原子量118.710。《管子·地學篇》裡寫道:「黃帝問於伯高,伯高對曰,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山海經·中山經》記載:「龍山,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顯而易見,古代對鉛錫分得很清楚。另,《中國冶金簡史》根據對河南鄭州、安陽等地出土的商、殷、西周青銅器的化學分析得出結論,在青銅合金裡,一些含鉛的器物不含錫,反之含錫的不含鉛,這表明三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會辨認鉛和錫,且能分別將其從礦石中提取出來用於鑄造鉛青銅和錫青銅。
金屬鉛青白色,地殼豐度較錫小。自然界中最主要的鉛礦系硫化礦,其次是氧化礦。單一的硫化鉛礦很少,常與閃鋅礦伴生,合稱鉛鋅礦;氧化鉛礦多由白鉛和鉛釩組成。過去鉛的提取冶煉分火法煉鉛和溼法煉鉛兩種。傳統的火法煉鉛,即以鼓風爐焙燒礦石,將鉛的氧化物還原為粗鉛,再熔煉去除雜質,得到純度較高的金屬鉛。研究人員分析洛陽機瓦廠出土的西周鉛戈化驗結果,發現其含鉛量高達99.75%。該事實充分顯示古人已有能力提煉出較純淨的鉛。由於我們的老祖宗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得到純度比較高的金屬鉛,以鉛筆寫字作畫,便理所當然了。因為那種筆靠鉛棒與另一種物品摩擦而留下痕跡,所以叫「鉛」筆。(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