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農業生態基礎試題
課程代碼:0266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農業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中,能量的轉化效率是指( )
A.某一營養級所固定的能量與前一營養級所持有的能量之比
B.1/10定律
C.某種生物固定的能量與所消費的能量之比
D.林德曼效率
2.磷素從植物有機體到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後,再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循環屬於( )
A.沉積型循環B.氣相型循環
C.生物小循環D.地質大循環
3.表示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是用( )
A.生產速度和密度B.生產效率和作用面積
C.密度和面積D.生產速率和生產效率
4.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
A.農業生態系統B.草原生態系統
C.森林生態系統D.生物圈生態系統
5.於1935年最先提出生態系統概念的英國生態學家是( )
A.林德曼B.坦斯列
C.瓦爾明D.奧維菌頓
6.作物在某一時期內,每畝土地上,每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葉面積的累計值稱為( )
A.葉面積係數B.光合勢
C.光合生產率D.光合生產量
7.農業生態系統屬於( )
A.封閉生態系統B.半自然生態系統
C.自然生態系統D.人工生態系統
8.穩態調控的方式為( )
A.反饋調控B.隨動調控
C.最優調控 D.程序調控
9.完成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實質是通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 )
A.能量物質交換B.反饋作用
C.輸入輸出平衡D.量比關係協調
10.整體功能大於個體功能之和的觀點屬於( )
A.生態位原理B.食物鏈原理
C.整體效應原理D.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11.利用合理輪作倒茬和秸杆、糞便維持地力的農業為( )
A.有機農業B.自然農業
C.立體農業D.雨養農業
12.把動植物種群及其產品,通過食物鏈及生產加工鏈的組裝優化是屬於( )
A.有機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B.立體種植技術
C.生物種群技術D.畜牧飼養技術
13.提高土壤自淨能力,減輕土壤汙染的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B.控制氮肥的施用,增施磷、鉀肥
C.增施有機肥D.增施化肥
14.人體「水俁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 )
A.汞在人體中富集所致B.六六六在人體中富集所致
C.DDT在人體中富集所致D.鋅中毒所致
15.農業上利用汞燈誘殺害蟲,是利用光譜中的( )
A.紅光B.藍光
C.紅外線D.紫外線
16.「植物的生長取決於數量最不足的營養物質」,說的是( )
A.耐性定律B.最小因子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D.邊際平衡原理
17.表述種群增長的邏輯斯諦模型中,參數K( )
A.指種群的增長率,用總和生育率表示
B.指種群的增長率,用生物體的個數表示
C.指種群增長的極限,用該種生物的個體數表示
D.指種群增長的極限,用「面積×光能」表示
18.生物按棲息環境和進化對策分為r對策者和K對策者,屬於種群適應的( )
A.形態適應B.生理適應
C.生態適應D.行為適應
19.在一個地區內,植物群落相繼替代,通過一系列的演替階段,最後達到的與該地區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穩定群落是( )
A.建群種群落B.優勢種群落
C.頂極群落D.單優群落
20.群落水平結構的主要特徵是( )
A.成層性B.鑲嵌性
C.周期性D.季節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能造成大氣汙染的汙染物有( )
A.二氧化硫B.汞
C.煙塵D.油類
E.一氧化碳
22.下列屬於人工輔助能的有( )
A.風力B.人畜力
C.煤D.種苗
E.化肥
23.種群的特徵主要包括( )
A.空間格局B.種群密度
C.繁殖力D.年齡結構
E.生命表及存活曲線
24.我國水資源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均勻,在下列區域中水資源最豐富的二個區域是( )
A.黃河流域B.淮河流域
C.海河流域D.長江流域
E.珠江流域
25.食物鏈加環的類型有( )
A.生產環B.安全環
C.增益環D.減耗環
E.複合環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食物網
27.農業生態學
28.農業生態系統
29.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30.生態型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7分,共35分)
31.捕食作用在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中起到什麼作用?
32.簡述生物種間的正相互作用和負相互作用。
33.生態系統的生物功能類群有哪些?在物質循環中各起什麼作用?
34.簡述提高次級生產力的途徑。
35.簡述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結構的特點。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6.試述碳循環的途徑,並分析碳平衡失衡的產生及導致的生態問題。
37.試述生態因子對生物的相互作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