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阿里巴巴 CTO 程立:沒有雙 11 的極限壓強,許多創新不可能發生

2020-11-26 前瞻網

作者|​茜茜 來源|極客公園(ID:geekpark)

今年天貓雙 11「光棍節」變成了「雙節棍」(2020 年雙 11 代號,11 月 1 日至 3 日第一波,11 月 11 日第二波)。戰線、周期比往年拉得更長,但令人意外的是,交易峰值不降反升,今年訂單創建峰值高達 58.3 萬筆/秒。

從 2009 年第一屆雙 11 算起,雙 11 已經走過十一個年頭。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對雙 11 的體感可能仍是大幅優惠,當然還有打開界面、瀏覽挑選商品、直播互動、付款、收貨的全鏈路體驗一年一年更好。

但對阿里巴巴來說,雙 11 越來越不像是個「市場活動」,給社會造了一個「節」之後,阿里巴巴搞雙 11 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每一年的雙 11 就像阿里巴巴內部組織的大型「科技運動會」,過去很多新型業務、新技術為了迎戰雙 11 被迫生長、鍛鍊出來,並被迅速催熟,成為阿里巴巴未來的業務支柱。同時,每一次技術層面的迭代、升級,都將阿里巴巴推向全新的商業空間,這可能是雙 11 的另外一面。

雙 11 期間,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與阿里巴巴 CTO 程立進行了一場訪談,雙 11 背後不為人知的阿里巴巴視角,以及阿里巴巴對未來技術及商業走向的判斷與設計,在訪談裡逐漸浮出水面。

以下為對話內容,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阿里巴巴 CTO 程立(左)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右)對話

張鵬:為什麼今年要搞成「雙節棍」?

程立:主要是站在消費者體驗的角度考慮。以前總要在那一天夜裡去搶購,雖然很有過節的「儀式感」,但對大家來說時間太緊張,購物體驗其實不夠好。

今年手淘界面進行了大幅度改版,我們強化了首頁信息流推薦,這背後是阿里認知算法體系的大升級,除了能幫用戶把興趣點縮小至具體商品,還能幫用戶發現更多有趣的信息。「雙節棍」和 AI 技術的結合,主要是希望用戶能有更多逛的感覺。另外,這次在很多淘寶天貓的直播中,AI 支撐了許多主播與消費者互動聊天的場景,讓用戶有非常好的沉浸式體驗。我們甚至復刻出一個虛擬主播,為消費者提供 24 小時服務。

張鵬:每一年雙 11 阿里都會有些自己看中的變化和突破,今年雙 11 最令阿里巴巴興奮的核心變化是什麼?

程立:儘管今年我們準備了更高的峰值能力,但交易峰值不再是主要看點了。我覺得今年的看點主要在技術創新上。去年我們叫雙 11 核心系統「全面上雲」,今年雙 11 是「雲上」的第一年,今年的雲和去年的雲有很大不同,有些技術是第一次使用。

可以理解為,去年商業側的創新剛剛起步,規模不大,今年成為主流了。比如,在數位化供應鏈方面,我們開始支持線上線下新零售的真正融合,比如今年特別看重多層次履約的效果,也就是前端根據消費者需求,選擇倉儲物流發貨的最優鏈路,將商品最快捷地送達消費者手中。

張鵬:去年是上雲,今年是雲上,怎麼理解這件事?

程立:「雲上」是指將阿里巴巴過去十一年,將雙 11 場景中鍛鍊出來的技術,通過雲這樣的開放平臺匯聚起來,不僅能夠服務自己,還可以服務我們的合作夥伴、商家。雲作為一個公共性的底座,使我們與商家之間協同不存在技術障礙。

比如,今年菜鳥的核心系統全部在雲上,雲上的網絡平臺使之具備了日均 10 億次包裹的處理能力,突破了物流行業的技術極限。菜鳥的 IoT 物聯網設備從倉庫到配置也全部部署在雲上,讓無人配送成為可能。

再比如,數據中臺成為雲上開放的能力,阿里雲數據中臺提供的「全域數據中臺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商家在線上及線下完成從數據到業務的充分融合,提升全域運營、新品創新、智能組貨、供應鏈升級的整體效率。九陽就通過阿里雲數據中臺將一款新品的 ROI(投資回報率)提升了 322%。

雲的定義也在變化,它成為了商業領域數位化的底座和基礎,不再單指傳統雲計算了。新的雲讓商業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變得更加簡單。

阿里巴巴 CTO 程立在 2020 年天貓雙 11 全球狂歡季

張鵬:阿里「雲上」的雙 11,最終要通往哪裡?要解決什麼問題?

程立:在阿里,我們以十一年為一個輪迴思考雙 11,今年是雙 11 新輪迴的起點。

上一個輪迴我們解決的是技術上的溝溝坎坎,下一個輪迴留給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商業創新接下來怎麼繼續突破。

各種技術迭代發展到今年,世界數位化的基礎技術其實都已準備到位了,我們想把過去十一年技術和商業的創新有效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數字原生商業作業系統」。

就像前面說的,現在不是局部解決問題的時代了,要運用新的技術,創造新的效率提升,需要整個商業鏈條一起前進。這個時候以一個「作業系統」作為基礎,對所有環節的商業創新都特別有意義。這是阿里很想幹的事情。

張鵬: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之前是通過技術工具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大家都是各自為戰,見招拆招。現在是要以「雲」的形態,構建一個系統,重新搭建一個更好的數位化商業的地基,然後再大家一起起更高的樓。

程立:沒錯。現在大家都已經發現數位化商業的「新大陸」了,但是不知道怎麼開發,獨立摸索既不現實,效率也低。

就像電剛剛被發明時,人類一開始只知道照明場景,卻不知道電真正廣泛應用後,帶來的顛覆將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力。數位技術也是類似的,商業世界僅停留在原先見招拆招的思考層面是不夠的,現在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一個新技術帶來的數字原生世界。

阿里巴巴的使命一直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數字原生商業作業系統將是阿里巴巴接下來的新起點。這樣的「商業作業系統」,疊加更優秀的技術、更多的創新,將更高效、更全面地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讓商業要素的資源調度更高效,另一方面,我們讓應用場景變得更簡單,兩者結合將產生巨大潛力。

張鵬:今年是你上任阿里巴巴 CTO 後第一個雙 11,作為技術「老大」,面對這樣一個全國人民都關注的節點,是什麼心情?

程立:作為當事人不可能不緊張,畢竟每年雙 11 不容有失。但其實我們也挺興奮的,每年雙 11 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技術創新舞臺。

往年的壓力在於峰值能不能頂住,用戶體驗是否「絲般順滑」。今年面對的更大挑戰在於「雙節棍」新玩法。過去雙 11 的模式是提早把業務需求固定下來,嚴陣以待,調試到位,來迎接那一個晚上的峰值節點,這就像打固定靶。但今年改成了移動靶,我們甚至需要在雙 11 進程中變更系統,承接新的業務創新需求。從固定靶到移動靶,挑戰更大,這是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某種程度上,恰恰是變成「雲上」之後,我們才能從過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邁出這一步,把業務的創新空間打開,我們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升。

阿里巴巴 CTO 程立:雙 11 的技術挑戰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張鵬:回顧過去十一年的雙 11 有什麼階段劃分嗎?中間闖過了哪些關?

程立:2009 年第一次雙 11,就是淘寶商城臨時決定搞個活動,技術側還不太有感覺。

2010 年我們掉以輕心了,結果雙 11 流量一下子漲了好幾倍,突然發現伺服器根本不夠用,我當時在支付寶,被逼著把系統一再瘦身,只留下核心的支付鏈路,總算扛過了那次交易洪峰。

那一年以後,雙 11 不再只是市場部門的活動,它對阿里底層技術提升也開始具有重大意義。

比如,2010 年,為了技術底盤和架構能支撐網際網路海量流量,阿里巴巴啟動「去 IOE」;2013 年阿里巴巴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意味著我們支撐高並發交易的能力再也沒有天花板;

2013 年,為提升數據算力能力,阿里巴巴提出「飛天 5K」項目;2014 年,「登月」工程將阿里內部數據匯聚在一個平臺上。這兩個瓶頸打開後,阿里巴巴在基礎算力方面的限制基本消除了。

2015 年,雙 11 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移動網際網路極大加快了商業創新,此時阿里提出了「中臺」戰略,打通底層人貨場、實現數據驅動的中臺,讓商業創新變得更加簡單明了,能更快地開枝散葉。

2017 年,成立達摩院也是很關鍵的節點。圍繞未來數字時代的智能化能力,阿里巴巴形成了包括算力、算法、數據、IoT、區塊鏈等領域的全新布局。此後,阿里雙 11 進入全面智能化驅動的時代。

到了 2019 年,作為前面十一年所有節點的收官、總結,阿里巴巴提出全面上雲,雲正式成為包括中臺在內的所有阿里巴巴核心系統的承載平臺。我擔任阿里巴巴 CTO 後,開始了對「雲上」的思考。讓我從技術角度總結過去十一年雙 11,我覺得大概是這樣一個歷程。

張鵬:聽起來,雙 11 就是阿里巴巴的「運動會」,每年都琢磨著更高、更快、更強,壓力之下,你們反而被往前推著上了一個一個新的臺階?

程立:客觀地說,在阿里巴巴雙 11 的歷程中,有幾次管理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為了雙 11 這一天的大賣和流量峰值,我們對技術的投入那麼大,這筆帳到底划算不划算?到後來沒有人再懷疑這個問題。

比如,不做全鏈路壓力測試的話,根本不具備迎接新時代日常流量的能力。雙 11 的「變態」變成未來的「常態」,倒逼我們做各種創新,倒逼我們的雲成為最強大的雲。不處於當時的極限壓力之下,你不可能突破常規去思考,一個典型例子是,為了支撐雙 11 的流量,支付寶一個不到 100 人的團隊,研發出可代替甲骨文資料庫的 OceanBase 資料庫。

沒有雙 11 的巨大「壓強」,很多重大創新不可能發生。

張鵬:是否可以打個比方?過去雙 11 就像人類在地上百米衝刺,人體肌肉能力有極限,再提升也就是百分之一秒級別了。但如果用數位化的發動機,通過天上飛來解決,就有秒級的提升空間,這就是要用商業創新問題,最終要用系統重構來解決的意義吧。

程立:是的,這個總結特別形象。阿里巴巴特別強調在一個新的維度內做商業和技術的聯合設計創新,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重構。如果商業只是把技術當作工具,或者技術只是把自己當作資源,是不可能形成任何「大設計」的,必須要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突破。

阿里巴巴 CTO 程立(左)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右)對話

張鵬:阿里創始人是文科生,但技術體系反而做得特別厚重,敢於突破高難度、高風險的問題,為什麼? 

程立:跟阿里巴巴背後的基因有關。我們一直說要天馬行空、腳踏實地。一方面,要非常有理想,另一方面,有理想後必須要落實、執行好。我認為阿里巴巴一直有這樣的兩撥人存在,且高度互信,阿里巴巴很好地將這兩股力量融合在一起。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里巴巴並不是技術最好的公司,但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往前走,我們慢慢成為技術最好的公司。

張鵬:從戰略眼光到落地執行,要形成閉環往往都挺難的。既要有宏大顆粒度的夢想,又要有中等顆粒度的世界觀,還要在每個小顆粒度上落地實現,一個組織怎麼才能同時做到這一點呢?

程立:這個確實不容易,有時候確實要靠積累。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其實我當年就是從「小顆粒度」的一線工程師做起的。當時阿里巴巴的評分體系,3.5 是中,3.25 是差,我剛轉為架構師評分就是 3.25,差點就放棄了。後來慢慢地才熬過去,開始帶小團隊、大團隊,培養自己的領導力,拓寬自己的專業面。

兩年多前,公司讓我負責國際業務,這個領域對我來說完全陌生。我又開始思考客戶價值,思考公司與世界的關係,思考如何建設面向未來的全球化的支付體系,這些思考是完全從不同層面打開的。

正當我打算在這個方向完成轉型時,公司突然說你回來做技術吧。再回來,看待技術的視角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張鵬:這個過程給你的世界觀或者說對技術的理解,帶來了什麼核心的不一樣?

程立:我能夠看通技術與商業如何聯合設計,能理解背後的全鏈條邏輯了。過去在前線做過這些事情很重要,不然只是紙上談兵,切身做過後就知道技術和商業是一體的。現在我會在商業一側看待技術的實際價值,且會從它的未來形態、好的商業模式角度去思考。但有時候也不能是純商業角度,畢竟有些技術短期內看不到商業價值。這是兩者結合對人和組織最大的考驗。

張鵬:很好奇,阿里一方面是一家工程師聚集的科技公司,另一方面一直有自己很強也很獨特的文化,比如「新六脈神劍」這種高度概括的東西。很多技術人喜歡實、甚過虛,這兩種文化在阿里能兼容嗎?

程立:可以很兼容,不衝突。我原來就是一個典型的碼農,六脈神劍、六大價值觀,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比如要敬業、要團隊合作、要客戶第一。當你慢慢做到更高層次,變成架構師的時候,會慢慢琢磨到這些價值觀的深度,比如要權衡利弊、平衡團隊關係、處理邊界問題時,聯想到「因為信任,所以簡單」。越到高層面,價值觀越起到關鍵作用。

當然我們為了讓技術同學更容易理解,我們把公司的「新六脈」做了針對技術人的「適配解讀」。比如有一條「此時此刻,非我莫屬」,我們翻譯成「Yes we can」,任何挑戰、不可能,我們都能把它變成可能。再比如「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我們技術人員翻譯成「Think Big,Go Deep」。翻譯成技術人的語言後,價值觀就有了技術人的特質。

阿里巴巴 CTO 程立在阿里巴巴工作園區

張鵬:我很好奇阿里巴巴技術和業務創新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會是賽馬機制嗎?

程立:阿里巴巴內部創新非常多,每個成功創新的背後還有很多不成功的創新,大家看到的可能都是成功的創新。我認為成功的創新背後不在於技術是否最先進,而是能否解決客戶和行業真正的痛點。

創新機制上競、合兩種機制都有。阿里巴巴內部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從頂層統一願景驅動的創新,可以看到是一條非常清晰的創新線,我們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可以將大目標逐層分解到每個團隊,去合力完成創新。第二種是阿里巴巴內生的創新,由每個人能動性地觸發,最後生長出來,比如聚划算、Oceanbase 資料庫。至於如何選擇競或合,阿里巴巴內部會針對不同業務和業務的不同階段,來匹配不同機制。

張鵬:世界級的科技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技術陣地和技術高地。那麼阿里巴巴是如何定義自己的技術陣地和技術高地的? 

程立:阿里巴巴在早些年就把技術價值觀與技術願景非常清晰、明確地定義成:技術創造新商業。我們不想復刻任何一家公司,「技術創造新商業」是我們非常核心的一點。這些年圍繞這一核心技術價值觀,我們確定了前臺、中臺、底層技術架構,同時,商業倒逼技術與技術驅動商業創新的兩條動線都轉動起來了。阿里體系的完整性,以及它的動態性、多元性,讓商業創新變得更豐富、更高效,這是阿里技術陣地獨特的地方。

阿里巴巴未來的技術布局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數字原生時代的商業創新,其中有大量技術與商業聯合創新的場景。我不認為它完全是商業,而是技術與商業的結合。

第二是圍繞整個數字時代最核心的基礎算力、算法,數據技術展開布局,這也是我們要重點投入的。

張鵬:作為阿里的 CTO,你怎樣理解技術的終極目標? 

程立:在阿里,技術就是商業的一部分,或者商業就是技術的一部分,兩者是一體的。所以,於我而言,技術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願景,構建一個由數位技術支撐的經濟體。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未來將成為全社會數字商業的一部分,這件事讓我很興奮。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人肯定也有自己的好奇心,我也會關注下一代計算架構是怎樣的,比如量子計算能不能突破?通用 AI 能不能實現?這些問題,可能在下一個十年會有答案,我對此充滿好奇。或許,滿足人類好奇心,去探索和突破,也是技術的意義吧。

編者按: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ID:geekpark)

本文來源極客公園,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阿里亮出2020雙11十大前沿技術
    阿里CTO程立公布了2020雙11十大前沿技術。11月3日,在阿里巴巴雙11技術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公布了大規模運用於2020雙11的十大前沿技術,包括正式上崗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虛擬主播」替代真人進駐淘寶直播間,能聽會說,還會跳舞、Rap等,既有基於數位技術的原生商業創新,也有引領時代的基礎技術突破。2020雙11將成為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屆雙11。
  • 阿里發布十大前沿技術打造「最科技雙11」—新聞—科學網
    付款不到半小時就收貨、22個物流機器人承擔浙大師生雙11快遞、視障人士用耳朵和「剁手黨」拼手速……來到第12個年頭的雙11,給人們帶來許多耳目一新的變化
  • 阿里巴巴AI助手讀懂人類潛在意圖 可模仿真人語氣對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報導截圖中新網12月11日電 阿里巴巴近日一項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的AI語音技術演示,引起業界轟動。權威科學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阿里巴巴的AI語音助手可以完成複雜的人類對話功能,甚至可讀懂人類的潛在意圖,顯示出阿里巴巴已經擁有比谷歌更好的AI語音技術。不久前,阿里巴巴達摩院的科學家在機器學習領域會議NIPS(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上,演示了這項已應用於快遞領域的AI語音技術。
  • 詳解2019「雙11」八大關鍵詞 是「套路競技」還是創新試驗?
    今年,第11個「雙11」有其特別的意義:它到底會在「套路競技場」中走向沒落,還是在創新試驗田中走向新生?這是「雙11」下一個10年必須面對的重要拷問!規則複雜,但創新不足,減價力度未必實在。比起滿減與湊單,遠不如直接打折來的更純粹。否則最後有可能透支了消費者對於「雙11」購物節建立起的品牌信賴。
  • 你還不知道吧?天貓雙11的客服95%是人工智慧
    雙11成交額大幅提高,為何阿里的熱線服務諮詢卻大幅下降了?在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的是人工智慧。  阿里小蜜累計接待消費者超632萬,這相當於5.2萬客服小二連續工作24小時。店小蜜首次為9個商家提供客服支持,雙11當天共計接待消費者近百萬。阿里巴巴人工智慧服務家族表現驚豔,智能服務承接佔比超95%,成為雙11服務的主力。
  • 阿里巴巴:雙11成功了,但新的網際網路準則可能會產生短期影響|金融英語
    事實證明,阿里巴巴的雙十一購物節又一次取得了巨大成功,徹底擺脫了新冠肺炎的種種束縛。受11月1日至3日首次額外銷售窗口的推動,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帶來了4980億元(約合740億美元)的商品總值,同比增長26%,與2019年26%的增長持平。
  • 雙 11 成交額的天文數字是怎麼來的?
    電商增速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今年雙 11,僅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家成交額就近8000億元,增速驚人;國美、蘇寧均未公布GMV數字,但公布了增速,蘇寧雙11線上訂單量增長75%;國美雙 11整體GMV提升166%,其中線上平臺百貨類商品銷售環比增長237%,線下日用小家電銷售同比增長432%,加盟店銷售同比增長227%。
  • 阿里巴巴十大前沿技術亮相2020年雙11
    【億邦動力訊】11月4日消息,11月3日,在阿里巴巴雙11技術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公布了大規模運用於2020雙11的十大前沿技術,包括正式上崗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一年省電7000萬度的液冷數據中心、全面雲原生化的阿里核心系統等。
  • 人工智慧承接95%服務請求 挑起2016天貓雙11服務大梁
    阿里小蜜累計接待消費者數超632萬,相當於5.2萬客服小二連續工作24小時,店小蜜首次成為9個商家客服力量參戰雙11,當天接待消費者近百萬……在剛剛過去的2016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上,阿里巴巴人工智慧服務家族表現驚豔,智能服務承接佔比超95%,成為雙11服務的絕對主力。
  • 天貓雙11線上人工客服0.8秒應答 消費者眨眼可待
    11月11日下午,天貓雙11正在不斷刷新自己創造的記錄,而走進阿里巴巴集團客戶事業體驗群(CCO)的媒體記者,也首次在阿里小二的指導下參與「親聽」,直面消費者的諮詢和投訴。在現場,吳敏芝平靜地坐著。她說,即使摘下耳麥,也能感受到消費者的聲音。
  • 極限開關的安全越程距離
    極限開關動作前,上下限位必須先動作。要先後動作,後面在導軌架上的擋塊或觸板也就要一個距離,這個距離就是越程距離。要大於等於15公分,鋼絲繩式要50公分。但要考慮到極限開關和上下限位不在一個水平位置上,一般來說,極限開關低一點。
  • 阿里吳敏芝:人工智慧HOLD住天貓雙11,客服機器人賦能數十萬商家
    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首席客戶官吳敏芝透露:2019天貓雙11,在線服務接起率99.9%、熱線服務接起率99.8%。在現場,吳敏芝平靜地坐著。這是她首次在阿里小二的指導下參與「親聽」,直面消費者的諮詢和投訴。 她說,即使摘下耳麥,也能感受到消費者的聲音。她在觀察,好像一位指戰員遙感炮火的方向。
  • 社會大協同進化史:從阿波羅計劃、蘋果智慧型手機到「天貓雙11」
    而天貓雙11所帶來的社會化大協同卻體現了全新的特點。天貓雙11調動的中國人口達到6億,佔到中國總人口的43%,這一比例是隋朝大運河建設者佔當時民眾比例的4.3倍;2017年天貓雙11的GMV有望突破200億美元,這接近阿波羅計劃期間美國對該計劃的年均投入。天貓雙11由阿里巴巴發起,這家企業只有5萬多的員工,而參與到天貓雙11中的人口,是阿里巴巴員工數量的一萬多倍。
  • 一線基金入股如程 馬雲的新目標?
    6月1日,國內會員制民宿預訂平臺「如程」在其一周年之際發文宣布,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元老創辦的元璟資本,以及業內知名的華映資本、盈動資本、道生資本、青驄資本等5家國內一線基金正式「入局」如程。面對此次疫情,文旅行業首當其衝,而如程卻在一周年之際強勢回歸,並稱將以此作為新的開始,全面恢復正常運營節奏。
  • 《經濟學人》為何一月三次聚焦阿里:天貓雙11代表全球化「中國方案」
    最新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推出一組「特別報導」稱,天貓雙11即將來臨,電子商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並將持續高速增長,這一浪潮正在助推中國的阿里巴巴實現國際化。在數字經濟時代,阿里巴巴已不再是簡單的電商,而是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將用技術重塑從物流到製造的許多行業。
  • 2019天貓雙11十二時辰
    釘科技曉暉到達時已經中午,這個時候的江南,比起北方的確溫暖許多,甚至可以說有些熱,當然,在釘科技曉暉想來,更「熱」的時候會在24點之後,因為,那時,2019年的天貓雙11會正式開啟。這是第十一個天貓雙11。2018年,第十個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鎖定在2135億元人民幣,包裹總數超過10億個,之後不久,阿里巴巴迎來一次組織升級。
  • 阿里亮出2020雙11十大前沿技術,打造史上最科技的雙11
    11月3日,在阿里巴巴雙11技術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公布了大規模運用於2020雙11的十大前沿技術。正式上崗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一年省電7000萬度的液冷數據中心、全面雲原生化的阿里核心系統……有基於數位技術的原生商業創新,也有引領時代的基礎技術突破。2020雙11將成為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屆雙11。
  • 臺灣也「瘋」雙11
    各大電商平臺和廠商在「雙11」期間推出大幅度優惠活動,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買買買」。  搶佔商機衝業績 臺灣電商平臺PChome行銷中心副總監鍾紫瑋介紹,PChome從2017年開始投入「雙11」購物節,第一年4天業績做到15億元,去年兩天就做到15億元,「今年希望能再創新高」。
  • 天貓雙 11,奢侈品牌如何破局爆發?
    這個舉世關注的全民消費狂歡節,時尚與奢侈品行業一樣熱鬧:在非同尋常又充滿挑戰的2020年,奢侈品牌該如何在雙11這個線上流量高峰把握機會,獲取新客,贏得銷售增量;將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視作品牌價值生命線的奢侈品牌,又該如何在「打折」的禁區之外,與消費者發生密切互動,摸索出新的玩法?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作為雙 11 活動主場,坐擁 8 億活躍用戶,已有超 200 家奢侈品牌旗艦店官方入駐。
  • iDST院長金榕IJCAI演講:阿里巴巴的深度學習應用(附PPT)
    阿里巴巴作為在電商領域有諸多業務的企業,對深度學習有很大的需求,不可避免地當他們將深度學習應用到業務中時會遇到許多學界人士不可能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個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的購物平臺包括淘寶、天貓、聚划算、飛豬、AliExpress、LAZADA(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在線購物網站之一)等,在此基礎上還在許多涉足領域,例如螞蟻金服、阿里媽媽、微博、高德地圖、UC瀏覽器、優酷和土豆、菜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