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咖加用戶:阝東月月鳥宇
寫在開頭
去年夏天的時候筆者曾體驗過一臺日產風雅350 VIP,如今車主又購置了一颱風雅的兄弟/後續車型英菲尼迪M35。本以為兩臺車的駕駛感受是一模一樣的,不過是換標而已,但接過M35後不到一公裡,筆者的預想就崩塌了。
這兩臺車使用幾乎完全一致的機械配方,但實際駕駛感受卻有著不小的區別。本文在分享駕乘體驗之時也將談談筆者對二者區別之拙見,對日產風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筆者微博主頁搜索關鍵詞查看文章。
英菲尼迪M的前世今生
日產的命名體系是不具有連貫性的,不斷的改名換姓給許多經典車型留下斷代史。公爵(Cedric)車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即Cedric 30(注意是30而不是Y30)。初代公爵的後期車型也稱31(注意是31而不是Y31),這一車型的1963年時推出了一個叫做Special 50的高端型號,該版本不久之後衍生出了日產的最頂級政治轎車President(中文譯為總統,與豐田世紀直接競爭)。
公爵車型發展歷史如下:
第一代:30/31,1960-1965
第二代:130,1965-1971
第三代:230,1971-1975
第四代:330,1976-1979
第五代:430,1979-1983
第六代公爵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標誌著公爵進入Y時代,同時也開啟了公爵車型使用V6發動機的歷史。此後的Y31大批量進入國內,被稱作「公爵王」,和皇冠133也是一時瑜亮。Y時代的公爵發展歷史大致如下:
第六代:Y30,1983-1987
第七代:Y31,1987-1991(Wagon車型一直生產到1999年)
第八代:Y32,1991-1995
第九代:Y33,1995-1999
第十代:Y34,1998-2004
很多人認為Y34就是公爵的絕唱了,事實上後來日產還推出了Y50車型,也就是上圖中的日產風雅,以及本文中的英菲尼迪M35。而Y51則是我們熟悉的M25/M37/Q70(依然有對應的日產標FUGA車型,只不過咱們買不到)。還有一種對公爵後代的解讀是Cima,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Cima從Y31時期就接棒高端車型了。
至於說天籟的公爵版本,筆者個人並不認為它是公爵的後代。誠然3.5天籟很頂,但還是承受不了Cedric的分量,更不用說日後2.5的天籟公爵。事實上天籟公爵版本全身上下的專屬標籤只有VIP而沒有Cedric,所以它不是公爵的正統延續,更像是一種攀親附會式的營銷手段。
國內銷售的Y50英菲尼迪M其實是分為前後期兩個版本的,算上風雅的話,國內能買到的Y50共有三大版本:
前期:日產風雅,VQ35DE+5AT
中期:2008款英菲尼迪M35,VQ35DE+5AT
後期:2009款英菲尼迪M35,VQ35HR+7AT
本主角則是5速變速箱的前期款M35。
豪華感到位,舒適性沒得挑
這是一臺淺內的M35,看起來不如黑內車型動感,但高檔感更佳。儀表臺的布局和風雅完全一樣,做工用料也是同樣的頂級。
老派的行政級轎車營造「豪華氛圍」的理念不同於現在的大多數新款車型。中控屏幕的尺寸大小和解析度高低無關痛癢,質感極佳的實體按鍵和旋鈕所提供的高檔感更讓人著迷。
經歷十幾年風雨的木質點綴質感如初,和現在某些車型華而不實的指紋搜集板比起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M35和風雅使用的木質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日產的木紋是橫向的,而英菲尼迪是豎向的。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的原因,M35的紫檀木質感要略遜一些,不如風雅的桃木那般溫潤。
前排座椅寬大舒適,也有一定的包裹感。座椅包裹的皮革十分高級,縫線的工藝也相當講究。靠背上的無限Logo彰顯著老派豪華車的風範,給本就高檔的內飾增色不少。
除了一些所謂的高科技配置,M35前排的配置絕不低於目前在售的頂配行政級轎車,通風加熱等等常用且實用的配置一律安排上。如果你想在奔馳E350L上享受前排座椅通風的話,還需另付6000多遠選裝。這可是2020年指導價60多萬元的高端C級車啊,也不知道讓人說什麼好。
Bose音響的效果不錯,但筆者發現在播放女聲時座椅肩部的小揚聲器不怎麼出聲。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同為Bose音響,但這塊小揚聲器是風雅車主沒法享受的配置。
後排座椅幾乎是完美的,真別拿皇冠比,論後排座椅本身的話,12代皇冠是不如風雅和M35的。關於後排的體驗,筆者就引用此前寫風雅時的感受吧。
進入後排,空間其實並不算大,目前市面上許多大尺寸的A級轎車或許都能在腿部空間這一項上吊打風雅(M35)。要想舒舒服服地翹個二郎腿,還是得將副駕座椅收到最前面。雖說空間一般,但這個座椅的舒適度或許是筆者坐過的所有行政級轎車中最好的那一檔,寬大的靠背就像是給筆者量身定製的一般舒服,無論是角度還是軟硬都無可挑剔。非要給風雅(M35)後排挑毛病的話,或許就是頭枕位置過軟且太靠後,以及座墊對高個子乘客的大腿支撐稍顯不足。
作為一臺正兒八經的行政級轎車,舒服可是遠遠不夠的,後排乘客還得享受到足夠豐富的配置以及對車子的一定控制權。左右兩張座椅都可以獨立調節,座椅加熱,電動遮陽簾,空調音響控制更是不在話下。車頂上的電視機在當年絕對算是高級中的高級,Bose音響和Bose藍牙耳機也統統安排上。現如今許多高端車型的後排扶手一放下來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按鍵旋鈕,而風雅(M35)的按鈕全都隱藏在兩塊蓋板下面,頗有種才美不外現的感覺。
駕駛感受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臺車駕駛感受與風雅存在不小的差異。中低速時有些差異更是讓人無法相信這倆車的硬體和結構都是近乎一致的。總的來說M35底盤之感相比風雅更緊緻,動力爆發相比風雅略顯矜持。
前期M35和風雅一樣,搭載一臺VQ35DE發動機,最大馬力280匹,最大扭矩363N·m。雖說動力參數完全一致,但踩起來卻很不一樣。筆者之前曾讚美風雅油門響應特別快,而M35在中低速時是不容易感受到這種「一踩就來」的暢快的。
一番觀察之後筆者猜測有三大原因:
其一是風雅喜歡保持在較高的轉速,大約2000轉,而M35通常是在1500轉。
其二是風雅更喜歡揚轉速,而M35要慵懶一些。
其三是M35油門初段的虛位比風雅略長一些,大約有1/8踩下去都是沒反應的。
說通俗一點,風雅對駕駛員的右腳有些過於諂媚,就像那些喜歡分析揣測老闆言外之意的「上進」員工。有些時候駕駛員只是想稍微提速一點,但右腳剛搭上油門風雅就把轉速揚得老高了,這對於後排乘客而言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對於油耗而言亦是如此。而M35明顯矜持許多,它同樣「有眼力見」,但它會先確認駕駛員是否真的需要激烈駕駛。當然筆者這種喜歡別人拍馬屁的人自然是更喜歡風雅的調校。
M35中後段的動力感受就和風雅幾乎沒區別了。同樣的渾厚有力,持續加速時的動力綿綿不絕,絕非四缸機能比。不過這畢竟是DE機器而非HR,更不是VQ37,在3、4000轉感受一下充沛的動力就很滿足啦。真正去到高轉時並沒有特別誇張,感受不到G37拉到6000轉之後那種火山噴發般的蠻橫爆發。
兩臺車變速箱的表現也有些許差異。M35的液力變矩器鎖止範圍更廣,鎖止頻率也比風雅略高,而風雅明顯更愛滑動。但即便如此M35的平順性也更好,風雅足夠優秀但出現小頓挫的頻率要略高一些。M35稍微多給點油門降擋也非常堅決,並不會仗著扭矩大就憋在高速擋硬拉,快節奏駕駛時動力很跟腳。
M35的底盤質感也和風雅不太一樣。用通俗的話講,風雅整體更「散」一些,而M35更為緊繃。或許是因為車輪尺寸差異的緣故(風雅17寸,M35為18寸),M35在低速壓過連續坑窪和細碎起伏時的顛簸過於明顯,駕駛員屁股感受到的路感異常清晰。這種清晰的路感和老寶馬還不太一樣,E46的清晰路感是相對柔和的,而M35的路面信息傳遞相當粗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低速舒適性。
把車速提起來過後舒適性反而會提升一些。這倒是讓筆者聯想到豐田霸道,低速壓減速帶能明顯感受到大梁車型獨有的「硬碰硬」,但提高車速通過卻如履平地。M35以80km/h以上的車速壓過諸如路面接縫之類的小顛簸時的舒適性非常棒,前後懸掛的處理都是乾淨利落充滿韌勁,傳遞到車裡的振動也很小。筆者駕駛過的幾臺日產雙叉臂車型都多多少少有點這種低速跳高速穩的感覺。
雖說屁股下面的路感異常清晰,但M35方向盤傳遞的路感卻相對模糊一些,低速壓過顛簸的時候,不會像風雅一樣有點「打手」。對比兩臺車反倒是讓人覺得風雅的轉向和M35的底盤更搭、
至於操控嘛,筆者認為在行政級轎車裡算是最棒的那一檔了。車頭指向性很好,車尾的動作讓人感覺這是一臺緊緻的B級車。連續變向和高速過彎時的側向支撐極佳,能滿足99.9%駕駛員的激烈駕駛了。這完全不像是一臺給後坐老闆準備的行政級轎車,反倒像是給那些熱愛駕駛的車主打造的一臺大尺寸運動車,而這也是筆者心中風雅與十二代皇冠本質差異之所在。
小結
這是一臺非常不錯的大排量自然吸氣車型,駕駛起來動力澎湃,乘坐起來溫馨舒適,除了空間小點油耗高點之外不遜色於如今的新款車型,高檔的做工用料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若是接受二手車且對大牌量有執念的玩家可以考慮入手,雖說近幾個月價格小漲但相比皇冠依然具有不錯的性價比。
此前筆者曾在保時捷Macan的文章中駁斥過泛濫於汽車媒體口中的「換殼論」。對比風雅和M35之後,筆者更是堅信同平臺同架構車型的差異並不僅僅是換標換殼那麼簡單。即使是Y50的雙生車型,日產和英菲尼迪的兩款車子駕駛感受差異也並不小,更別提那些設計之處調校風格就大不相同的「換殼」姊妹車。
撰寫此文的間隙,筆者在微博上刷到一條的新聞,大意是說英菲尼迪的營運長考慮到銷量的下降或將主動降低英菲尼迪的定位至「日產plus」。回味著曾今的那個豪華運動全面發展的「無限」,再細看如今泥潭之中的英菲尼迪,令人唏噓不已。本該打響翻身仗的QX50難以讓人滿意,Q50之後又是否還有拿的出手的運動轎車?作賤自己謀求生存這種事,只要幹了一次,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日產和英菲尼迪的稜角早就被磨平了,曾今的驕傲倔強今何在?嗚呼哀哉,那個美好的年代啊,隨著大排自然吸氣發動機,一去不復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