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的改革自救,依舊在持續。
日前,援引國外媒體的報導顯示,日產汽車正在醞釀對其旗下的豪華品牌英菲尼迪進行一輪徹底的改革。
據英菲尼迪營運長Ashwani Gupta在接受採訪時的信息顯示,英菲尼迪的定位將轉變成為「日產Plus」,新的品牌定位將使得英菲尼迪在未來將更多的使用日產的平臺和動力技術,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高端化的升級。
品牌改革後初期推出的新一代英菲尼迪系列將會與日產天籟、西瑪等車型共享平臺基礎,在新能源動力方面,改革後的英菲尼迪也將會獲得日產的e-Power混合動力技術,並以此動力為基礎,來區分與日產的品牌差異。
「改革」後英菲尼迪的首款新車最快將在在2023年正式亮相。與此同時,全新定位的英菲尼迪品牌也將進一步聚焦品牌所專注的目標市場——中國與北美。
從品牌到技術的變革意味著,未來「日產Plus」英菲尼迪,將會放棄現有車型所主打的縱置發動機後輪驅動的車型平臺——曾經「技術日產」在英菲尼迪上保留的特性,也將最終成為歷史的過眼雲煙。
不否認,在經歷了這一輪改革之後,英菲尼迪可能會迎來一次銷量的提升,但與此同時,英菲尼迪也將徹底的喪失品牌靈魂。
自從1999年,雷諾正式入主日產,並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通過互相持股逐漸獲得日產的控制權之後,英菲尼迪就成為了曾經技術日產的碩果僅存。曾經那個技術的日產所追求的和專注的,都被注入了英菲尼迪的品牌精髓裡。日產的SKYLINE系列,變成了英菲尼迪的G37,VQ37HR發動機,也讓技術日產的追求在英菲尼迪上得以復活。
過去,英菲尼迪品牌有著其獨特魅力的,性能強大,優雅而不暴躁。在十幾年前,這樣低調卻不乏內涵的品牌調性成功吸引到不少「名人」車主。
但,逝者如斯夫。現實是,英菲尼迪已經從叱吒風雲淪落到「虎落平川」的境地——而造成眼下這種局面,與日產與雷諾聯盟休戚相關。
從某種角度說,英菲尼迪是技術日產在雷諾歐化的管理下,最後的一塊「自留地」。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時間裡,英菲尼迪旗下的產品在保了個性的同時,也確實因為與日產在技術路線上的差異而顯得舉步維艱。
在前面的十年,英菲尼迪不得不通過與奔馳開展合作,以奔馳的MRA平臺和動力為基礎,推出與奔馳C級同平臺的英菲尼迪Q50。同時,又基於奔馳的MFA橫置發動機前輪驅動的平臺打造了英菲尼迪QX30和英菲尼迪Q30。
不過,隨著英菲尼迪與奔馳合作協議的終止,英菲尼迪Q30和QX30在歐洲宣布停產,而Q50的換代也缺乏了後續的車型平臺。至於那輛保留了技術日產精髓的英菲尼迪的旗艦車型Q70,其實它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換代了。產品力的老化已經讓這輛旗艦,不復當年的風採。
在和奔馳脫離了技術聯繫之後,英菲尼迪的「日產Plus」化,從新一代的QX50就已經開始了。
相比於它的上一代車型而言,全新的英菲尼迪QX50最大的變化在於徹底放棄了G37的縱置後驅平臺,而是採用了日產的D平臺,一個橫置發動機前輪驅動的車型平臺。動力系統也從V6變成了2.0T渦輪增壓。曾經英菲尼迪品牌優雅而不暴躁的靈魂,已經在這一代英菲尼迪QX50上徹底消失。
但遺憾的是,即便這樣,英菲尼迪的銷量也沒有見到任何的起色。數據顯示,2019年,英菲尼迪全球累計完成銷量188994輛,其中,有117708輛被賣到了美國——相比於上一年,英菲尼迪在美國市場累計銷量下滑了21%。
為了進一步的節省開支,英菲尼迪的總部也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經歷了數次遷移,從北美遷移到了香港,又從香港遷回了日本。總部的遷移,也意味著英菲尼迪與日產的全面靠攏。對此,英菲尼迪也確實沒有辦法。
產品的老化,技術的平庸化,以及與奔馳合作關係的終止,使得「日產Plus」成為英菲尼迪活下去的唯一選擇。
作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改組計劃的一部分,將在未來徹底的放棄豪華品牌的定位,轉變成一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將不再是那個可以與雷克薩斯平起平坐的日系三大豪華品牌之一。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改組計劃,是今年下半年這一汽車聯盟最大的動作。在宣布英菲尼迪改革前的五月末,日產汽車就已經正式宣布,將大幅削減20%的產能,以應對極度下滑的銷量——在截止今年三月的財年中,日產汽車運營虧損405億日元,約合3.76億美元,成為自2009年以來日產汽車表現的最差的一次。
而雷諾則在今年上半年率先落地了其降成本的計劃,計劃將在三年內削減至少20億歐元的結構性成本。
作為雷諾降成本的一部分,在今年上半年,東風雷諾正式宣布關停。按照雷諾-日產-三菱最新的改組計劃顯示,未來雷諾和日產將會進一步的減少車型的生產,共享生產設施,並專注於每個公司的地域性優勢和技術優勢,來進一步的削減成本。
車型整合和平臺化的推進,將會成為雷諾-日產-三菱接下來的主旋律。已經有消息表明,新一代三菱歐藍德將會與新一代的奇駿共享平臺。而英菲尼迪的加入,也將會大幅度的削減這一聯盟中三家企業的開發成本。
成本的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必然會提升。英菲尼迪從豪華品牌向高端品牌的下沉,無可厚非。在日產品牌上行乏力的情況下,英菲尼迪也只有通過下探才能夠與日產品牌重新銜接起來。
未來,日產進一步鎖定與強化平民品牌形象與產品,英菲尼迪也承擔「走量」的角色,這將是大概率事件。
寫在後面:日產和英菲尼迪這一次定位的變化,無異於飲鴆止渴。日產的勢微,問題並不在於自身,而是有雷諾這樣一個寄生蟲一樣的東西,一直在吸收著日產的「營養」。日產和英菲尼迪要重塑當年的輝煌,把雷諾甩開才是正道——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註: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