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反熵」這個詞 也就讀懂了亞馬遜的管理思想

2021-01-11 界面新聞

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出現了「反熵」一詞。

它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因為這句話並不顯眼,貝佐斯只是在第二頁中間的某一段中提了一下,他說:我們要反抗熵。英文原文是:We want to fight entropy,這裡的「entropy」就是我們所說的「熵」。回顧亞馬遜的發展歷程,「反熵」(anti-entropy)這個理念,正是貫穿其二十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

「熵」的定義

這個詞最早來源於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在物理學中,「熵」指的是一個系統混亂的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的度量——越無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而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事物總是從有序趨向於無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這就是「熵增定律」。

我們來舉個例子。想像有一片沙灘,沙灘上還吹著風。你可以把「沙灘+風」看成是一個封閉系統。假設你突然看到,在沙灘上有一個沙子堆的小城堡,你肯定知道,這一定是某個人主動堆出來的一個形狀,而不可能是風將沙子吹起來,然後精確地吹出了一個城堡的樣子。因為從沙子變成沙子做的城堡,就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在封閉系統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想要發生該怎麼辦?這個封閉系統一定要和外界有能量的交換,比如來了一個人,堆了這個城堡,其實就是他對這個本來封閉的系統輸入了一些能量,這個城堡才有可能存在。反過來說,從有序到無序則可以非常簡單。比如這個「沙灘+風」的封閉系統,本來有一個沙子做的城堡,它肯定會因為風的作用,最終消散,變成沙灘的一部分,也就是從有序變到了無序。這個過程,就是大自然中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所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推論就是,假設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如果沒人向這個宇宙輸入能量的話,那麼我們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走向死亡。

一個公司就很像這樣的系統。因此,熵的增加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在企業管理中,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反熵」。 

公司管理中的「反熵」

第一次把「熵」這個概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的,是管理學的大師彼得·德魯克。他說: 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後來哈佛商學院的著名教授麥可·波特—— 「波特五力」模型的發明者——說:「在生物有機體中,生命能量的消耗是為了維護一種精巧的秩序。一個企業這樣的組織,是由人這樣的網絡構成的,它具有絕對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亂狀態的傾向。」

所以,如果你不對這個組織採取任何措施,它就必然會慢慢走向混亂狀態。而為了避免混亂,採取措施的過程,就是管理的過程。

回到實踐中來看,其實一個企業熵增的過程,也就是逐漸進入複雜、混亂的過程,需要管理這樣一個必然的狀態,是符合我們對一家公司成長曆程的認知的。具體來說:

創業階段,所有人齊心協力,從混沌和混亂中殺出一條生路,這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

成長階段,公司不斷成熟和發展,抓住更多機遇做強、做大。這是一個從初步有序到更加有序的過程;

成熟階段的時候,一些問題就會出現。比如部門之間開始各自為戰,爭奪利益;企業變大之後開始官僚主義,企業效率低下;整個組織結構也越來越臃腫,創新能力下降等等。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從有序回到無序的過程。

之前有很多成功的大公司,不論是蘋果、英特爾、迪士尼,還是耐克,都曾經歷過一段很長的低谷期,甚至離滅亡只差一步。但在關鍵時刻,它們都力挽狂瀾,改變了企業的命運。這也告訴我們,某種程度上來說,熵增像一種詛咒、一種宿命,可能是無法逃脫的。我們只能儘可能地增加自己的生命力、延續自己的生存機會,但是下一次還會有賈伯斯或麥可·埃斯納來拯救全局麼?可能誰也不知道。

那亞馬遜是如何做的呢?

亞馬遜有兩個非常看重的理念,一個是「自由現金流」,一個是「可選擇權」。你會發現,這兩個理念對應的概念都是「流動」。而 「流動」幾乎就是反抗熵增的關鍵。

自由現金流

從利潤裡刨去維持利潤要投入的額外的錢,剩下的才是自由現金流,是公司可以「自由」支配的錢。這些錢可以用來做廣告,提升品牌價值;也可以投資在新科技上,防止被小公司顛覆了;可以給員工更好的培訓和福利,留住人才;也可以去投資其他企業……

可選擇權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在其幾本著作(《隨機漫步的傻瓜》、《反脆弱》)中一直貫穿的思想,Optionality,中文翻譯為「可選擇權」。這個概念建立在三個認知之上:一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是難以預測的;二是一件事情的結果和產生的影響是非線性的;三是面對無法預測的非線性世界,我們應該製造「可選擇權」,它可能面臨的損失是可以承受並且有下限的,但是萬一好的「黑天鵝」產生,它帶來回報的上限可以非常非常高,甚至是不封頂的。

對於「熵」,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熵增是發生在封閉系統之內的。所以,避免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流動的開放系統。這個開放系統的學名叫「耗散結構」,是一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提出這個理論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進一步解釋就是,流動的開放系統之所以能避免「熵增」,是因為在與外界的交換中,會使得整個系統產生耗散,同時產生負熵。因此,在抵消的過程中,系統就能從原來轉向無序狀態的趨勢轉變為有序狀態。

華為的總裁任正非曾經對耗散結構有過很經典的一個比喻:一個人每天去跑步鍛鍊身體,就是一個耗散結構。因為你身體的能量如果儲存多了,就要把它耗散掉。在耗散的過程中,這些能量就變成了肌肉,變成了更堅強的血液循環。當能量消耗掉了之後,糖尿病就不會有了,肥胖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變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在這裡面,有兩個最關鍵的條件:這個系統必須不斷地遠離平衡,不能靜止,不能沉寂;這個系統必須是個開放系統。孤立、封閉的系統,是無法產生熵減的。最終,我把它概括成兩個關鍵詞: 流動和開放。

亞馬遜對抗「熵增」的戰略

這樣,再回來看亞馬遜對抗企業「熵增」的兩大戰略:重視「自由現金流」和「可選擇權」,讀者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亞馬遜的CEO貝佐斯不在意囤積公司利潤,更在意「自由現金流」,就是要不斷地讓錢流動起來;而「可選擇權」,即是貝佐斯不斷進軍新的領域,甚至是看起來和公司主營業務相競爭的領域。比如,最終成為AWS雲服務、FBA物流體系這樣的明星服務,一開始都是看似與主營業務相悖的。

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因為如果亞馬遜只是停留在自己看似非常強的自營電商業務裡,可能它在一段時間裡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達到一種穩固的平衡態。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企業一定會越來越缺乏活力,缺乏創新,最終走向死亡。

貝佐斯非常清楚「熵」對一個企業的危害,所以他不斷遠離平衡感,不斷把錢、把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不斷讓企業進入到新的不穩定狀態,最終讓亞馬遜創造出了重量級的明星業務。這就是「流動」的力量。

貝佐斯的一個思路是,當把公司內部的業務塑造成一個商業化的對外服務時,它就要面對市場競爭,並不斷打磨自己的服務,最終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這不正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和外界交換能量的過程麼?

所以,亞馬遜現在的樣子,像是一個個既獨立又彼此連接著的精密機器,每個模塊和接口都可以面對整個世界,獨立生長與發展,與外界交換能量;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圍繞在一起,互相促進,飛快旋轉。這一切,都是因為貝佐斯塑造了一個抵抗熵增的開放系統。

(本文節選自張瀟雨在得到的《商業經典案例課》。)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大洋網評:「讀懂中國」,讀懂大國擔當
    今天,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下稱「讀懂中國」)將在廣州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將齊聚花城,透過廣州這扇「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廣州,再度匯聚全球智慧,吸引全球目光。  審時、度勢,此次「讀懂中國」非同尋常。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劇烈變化,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疊加。
  •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原標題: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這個板塊的文章往往生詞較多,用詞也偏文學化,想提高詞彙量的同學可以重點精讀此板塊的文章。 【Obituary】訃告。經濟學人中很多訃告寫得愛憎分明,人物形象刻畫非常生動,比如之前對柴契爾夫人,曼德拉和馬爾克斯的訃告寫得都非常精彩,推薦閱讀。
  • AI讀懂思想乃大勢所趨
    的確,讓人工智慧可以讀懂思想的難度不小啊。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這項技術正以跨越式的速度從科幻情節變為科學事實。AI讀懂思想乃大勢所趨在諸如人機互動和心理保健等多個領域中,自動無創的大腦活動檢測或許都大有用處。它可以提供用戶與設備之間交互的額外維度,還可以導出不依賴於口頭交流的實物信息。
  • 一文讀懂MEMS傳感器(必須收藏)
    矽基材料:大部分集成電路和MEMS的原材料是矽(Si),這個神奇的VI沙子君在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加工過程之後,就變成了單晶矽,長這個樣子:
  • 新東方李溯:如何讀懂英語閱讀中作者的"弦外之音"
    和某人交談時我們也能從推理中得出更多的隱含信息---你站著和一個人說話,這個人非常活潑,而且面帶微笑,眨巴眼睛,不用她告訴你,你就可以知道她非常高興。如何得到這個結論呢?是因為你正確地破譯了她傳遞給你的信息:微笑,眨眼,她的聲音,可能還有她的神態。  那麼,我們在英語的閱讀中也常常要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才能讀懂文章。
  • 讓小學生也能讀懂高科技
    梅鋒博士表示,為讓中小學生能讀懂教材,編委會在編寫過程中,著重突出了五個特點。  「在編寫教材時,我們要求50%——80%的內容學生能自己讀懂,避開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圖畫、比喻、遊戲解釋的核心思想,教師的作用主要為答疑解惑、組織課堂討論。」梅鋒說。
  • 中國三大奇書,至今無人真正讀懂,只要讀懂一本,不是天才就是鬼才
    可惜的是,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讀懂。如果讀懂了,那麼說明這個人不是天才就是鬼才。第一本:《易經》《易經》一共分為三部,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易經》中涉及的很多領域,包括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是群經之首。可惜的是,《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只剩下了《周易》,然而只是這一部就是寶貴的知識財富。《易經》是周文王周文王姬昌所作。
  • 反熵
    物理學家發現這個定律後,就覺得很鬱悶,既然一切都要歸於虛無,那為什麼要有地球生命,要有秩序出現? 這是為了加速宇宙滅亡。 人類探索宇宙,掠奪外星球資源,就像癌細胞的誕生,人終有一死,癌細胞只是加速這個過程。 日常生活裡,房間不整理,越來越亂叫熵增。
  • 《1小時讀懂地球》: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永無止境
    《1小時讀懂地球》,號稱「從海洋到陸地再到天空,用有趣而非凡的事實,解答地球上所有不可思議的問題。但其實我們也都明白,對於地球,僅僅只用1小時來讀懂,那是絕對不夠的。《1小時讀懂地球》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子,引爆我們對地球這個生命的搖籃的好奇心,激發出我們對探索未知的求知慾,讓我們產生由內散發的自豪與愛惜的心情。地球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歷史地理書中的考點,而是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第一推動·讀懂宇宙的七大經典著作》(套裝共7冊》Kindle版
    《第一推動·讀懂宇宙的七大經典著作》(套裝共7冊》Kindle版 2017年10月18日 22:33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第一推動·讀懂宇宙的七大經典著作》(套裝共7冊》Kindle版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獲取文章】 > 8、一文讀懂位移傳感器 9、一文讀懂光電傳感器
  • 如何才能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這本書?
    要想讀懂王東嶽的《物演通論》首先我們得知道《物演通論》是一本哲學書不是科學書。科學是討論具體問題的,哲學是討論宇宙終極問題的。其次必須要對此前的哲人所討論的問題有所了解。第三此書只是對「遞弱代償原理」的證明證明僅指純邏輯證明。
  • 一圖讀懂丨浙江進口冷鏈食品閉環管理如何?來看南美白蝦的入市上桌...
    一圖讀懂丨南美白蝦如何跳上餐桌
  • 一圖讀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
    一圖讀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 2020-12-03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在半導體薄膜兩端通以控制電流 I,並在薄膜的垂直方向施加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半導體中的電子與空穴受到不同方向的洛倫茲力而在不同方向上聚集,在聚集起來的電子與空穴之間會產生電場,電場強度與洛倫茲力產生平衡之後,不再聚集,這個現象叫做霍爾效應。
  • 你是在努力反熵,還是被別人增熵
    關於熵的研究是目前宇宙學最大的一個研究概念,也是最接近宇宙真相的一個抽象概念,在熵這個概念上,可以將科學與哲學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熵這個概念既能在科學領域發揮作用,也能在哲學領域解釋一些現象。之前我們就提過,宇宙萬物的方向就是增熵的過程,粗略的說也就是從有序向無序的狀態過度,從概率小的微觀態,向概率大的微觀態過度。
  • 富蘭克林讓人很難讀懂的名言,讀懂了後,才知道諷刺了現代很多人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難讀懂的名言。這是很正常的,畢竟每個人的閱歷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小學時候讀不懂的話,到現在或許就懂了。
  • 看美劇「讀懂」英語:I can't help it什麼意思?
    看美劇「讀懂」英語:I can't help it什麼意思?看美劇學英語是個好方法,但不等於「用」中文去「讀懂」英語就算「學會了」英語:你「讀」英語「說」(已知的,學過的)英語的能力沒有因為看美劇而有任何改變,沒有得到任何訓練。所以,雖然你看了很多(用中文懂的)美劇,讓你「說」一句完整的英語(思維)句子你可能都做不到。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讀懂老子》解析深入淺出,明白曉暢,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讀本。書末還附有《老子》參考書目,為深入精研的讀者,提供了借鑑資料。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
  • 讀懂學生,教師要有所作為
    而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站立」在課堂中央,讀懂學生是根本前提。讀懂學生的天然稟性,「不要以為自己教了,學生就會學」。學生坐在教室裡,就一定在學嗎?許多時候,教師只是在激情地教,但學生並沒有真正學進去。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生想學什麼、能夠學什麼,目標太難或太簡單,過程太死板或太無趣,都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