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路透電)國際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由於人口快速增長、糧食與用水短缺與自然災害增多,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超過10億人流離失所。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根據聯合國與其他機構的數據評估了八種生態威脅,並預測哪些國家與地區面對的風險最大。
報告指出,全球人口預料在2050年增至近100億,這將導致對資源的爭奪態勢加劇,並助長衝突;到2050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亞和中東脆弱地區可能有多達12億人被迫遷徙。
相較之下,去年約有3000萬人因生態因素與衝突而流離失所。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創始人基利亞(Steve Killelea)說:「這不僅會給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會給發達國家帶來巨大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大規模的流離失所將導致更多難民湧向最發達的國家。」
報告中把威脅分為兩類:第一種是糧食缺乏保障、用水不足與人口增長;第二種是自然災害,包括洪水、乾旱、颶風、海平面與溫度上升等。
報告分析了約150個國家所面對的威脅,以及它們應對這些威脅的能力。其中,缺水是印度與中國等一些國家在未來數十年面對的最大威脅。其他一些國家,如巴基斯坦、伊朗、莫三比克、肯亞和馬達加斯加等則面對多重威脅,應對能力也在弱化。
基利亞說,相較於50年前,現在世界可用的淡水已減少60%;未來30年,全球糧食需求預料將增長50%,這主要是受亞洲中產階級擴張驅動。
與此同時,自然災害很可能會因氣候暖化而更頻繁發生。這意味著,即使是目前穩定安全的國家,到了2050年也可能變得脆弱。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表示,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各國制定援助和發展政策,並促使它們投入更多資源和資金應對氣候相關因素帶來的衝擊。
(聯合早報)
免責申明
1、刊載的文章由平臺用戶所有權歸屬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觀點和立場。
2、因平臺信息海量,無法杜絕所有侵權行為,如有侵權煩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