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2020-11-30 人民網

一等獎(14篇)

1、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2、知識經濟時代,移動網際網路下知識付費平臺用戶忠誠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劉曉陽、李雅真、周詩韻、楊雅真(廈門大學)

3、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宣傳類微博的社會網絡分析

作者:張皖疆、楊濤(武漢大學)

4、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

作者:周春媚(清華大學)

5、「川普現象」下的青年網際網路政治參與

作者:何雪冰、張夢情、鄒希(清華大學)

6、國際報導中的議程建構與敘事策略——以《紐約時報》南海爭端報導為例

作者:王沛楠(清華大學)

7、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對比實證研究

作者:王佳昕(武漢大學)

8、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中老年群體媒介素養測量研究——基於東北地區實地調查數據分析

作者:鄒超越(中國傳媒大學)

9、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研究:理論流變與量表開發——基於1832份調查問卷樣本

作者:劉宇軒(南京大學)

10、「表達共同體」視角下傳播理念的創新

作者:李劭強(中國傳媒大學)

11、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探究

作者:鄒悅(廈門大學)

12、網絡環境下「大媽」負面形象形成的網絡輿論場效應

作者:韋國峰、張冬梅、李英紅、謝軍、盧茜(中國人民大學)

13、國產主旋律電影網絡形象的實證研究——以電影《戰狼Ⅱ》為例

作者:鍾昱贇(清華大學)

14、共青團中央在bilibili的形象建構——一個基於投稿視頻及其相關文本的研究

作者:呂子涵(清華大學)

二等獎(33篇)

1、媒介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 基於「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的內容分析

作者:周文韜(中國傳媒大學)

2、慣習延展與資本圖景:新傳播生態下中國電視新聞場域的變遷

作者:韋國峰(中國人民大學)

3、基於SWOT模型的人民網品牌形象認知與建設策略分析

作者:曹星、王東雷、年欣(北京大學)

4、我國媒體的沉浸式新聞探索_以2016年全國兩會VR新聞報導為例

作者:吳雨青(華中科技大學)

5、微信實現私人性與公共性動態轉化的文本路徑——基於12例朋友圈刷屏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

作者:吳心怡(北京大學)

6、網際網路環境下電視劇的新發展——網絡時代如何解決傳統電視劇生產過剩

作者:李英紅(中國人民大學)

7、人民網「一帶一路」報導特色及問題研究

作者:孫志男(中國傳媒大學)

8、「自來水」對政府公關傳播的影響研究——以bilibili網站有關國家政府的視頻傳播為例

作者:潘婷(復旦大學)

9、我們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嗎——基於對微信公眾平臺「羅爾事件」傳播的研究

作者:李相如(復旦大學)

10、「軟文」的新生:自媒體人的商業化探索——微信自媒體平臺原生廣告的盈利模式研究

作者:童淑婷(北京大學)

11、「後真相」時代的受眾心理與媒體策略

作者:劉宇軒(南京大學)

12、新媒體視閾下的「粉絲生產內容」及其實質探討 ——一種新的用戶生產內容的細分形式

作者:李松曉(北京大學)

13、微信朋友圈中強弱關係的實證研究

作者:柴耀鴻(中國人民大學)

14、醫患糾紛報導的在線評論對受眾對涉事醫生態度的影響

作者:王曉虹(復旦大學)

15、淺議中國新聞體制改革的前沿問題

作者:周楚珺(中國人民大學)

16、新時代特稿寫作探析——「非虛構」寫作的文學技巧

作者:王青欣(武漢大學)

17、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探析

作者:李子晗(清華大學)

18、由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現象看社交媒體中的社會自我與角色扮演

作者:梁樂萌(清華大學)

19、海外社交媒體上中國國家形象傳播者的特徵研究

作者:李雅真(廈門大學)

20、基於微信平臺「標題黨」文章的傳播效果研究——以大學生群體為例

作者:尤倩倩(復旦大學)

21、基於說服知識理論的稀缺訴求廣告說服力研究

作者:吳婷婷(華中科技大學)

22、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

作者:馮海燕(清華大學)

23、人情社會的投票:社交媒體場域觀察

作者:曾婉倩、李偉娟、王婷婷、李亞偉、李松、劉宇航(廈門大學)

24、你有什麼好,我要理你?——微信軟文內容特徵研究

作者:陳敏、黃晨陽、呂淑芳(廈門大學)

25、社交媒體情感化趨勢的實證研究——以「美聯航強制乘客下機事件」為例

作者:邱偉怡(清華大學)

26、中英自動化新聞的可讀性研究

作者:賈宸琰、姚源、鍾旺(北京大學)

27、歐美國家媒體融合呈現出的幾大特徵

作者:虞國芳(中國人民大學)

28、框架爭奪與媒介權力:「毒跑道」事件的新聞報導分析

作者:楊鑫、韓可欣(復旦大學)

29、境外記者如何問總理——基於1993-2016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的內容分析

作者:李碩(武漢大學)

30、媒介化政策網絡的內部結構與互動邏輯:對核電議題報導的分析

作者:王宇琦(清華大學)

31、「羅一笑事件」的輿論反轉與演變研究:基於新浪微博數據的考察

作者:成倩(武漢大學)

32、抵抗、回應與收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日報》對雷鋒敘事的再建構

作者:葉瓊(武漢大學)

33、相似的表象,相異的文化——以路易威登官網廣告圖片為例

作者:曾婉情(廈門大學)

三等獎(49篇)

1、基於算法機制的個性化新聞推送對傳統把關模式的影響

作者:朱毓春(中國傳媒大學)

2、人民網策劃類網絡專題報導研究 ——以「新徵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專題為例

作者:齊元皎(中國傳媒大學)

3、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如何建設性報導負面新聞——以人民網新浪微博為例

作者:宋子節(北京大學)

4、網站數據新聞比較研究——以人民網圖解新聞、新京報圖紙、網易數讀為例

作者:付銳涵(中國傳媒大學)

5、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比較人民網和網易新聞的報導——基於對「深圳山體滑坡」專題報導的分析

作者:李偉娟(廈門大學)

6、社會學取向下中國新聞生產的新範式探究——「前臺」與「後臺」的模糊化

作者:邱明玥(復旦大學)

7、社區傳播視角下主流媒體社區生活服務平臺的構建

作者:郭慧(中國人民大學)

8、人民網、新華網「2017兩會」報導比較研究

作者:于欣宜(中國傳媒大學)

9、電視明星真人秀的微博營銷策略分析——以《真正男子漢》為例

作者:楊晨欣(武漢大學)

10、技術視角下的網紅變遷:以中國網際網路發展二十年為線索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11、媒體融合發展與服務模式的創新

作者:金鑫(中國傳媒大學)

12、網際網路貨幣紅包重構的社交——以微信紅包為例

作者:翟亭亭(復旦大學)

13、文本製造者:從粉圈用語看粉絲心理及粉圈文化

作者:王文超(北京大學)

14、基於主流媒體網絡平臺的科技傳播策略分析——以人民網「科普中國」為例

作者:王亞鵬(中國傳媒大學)

15、短視頻行業發展新趨勢研究與反思—以抖音為例

作者:安孟瑤(北京大學)

16、探究網易雲音樂內容營銷——以「樂評專列」營銷活動為例

作者:馮冉(廈門大學)

17、新聞直播:PGC網絡直播新浪潮——以「人民直播」平臺為例

作者:孫文林、白紫微(清華大學)

18、新浪微博中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創新研究——基於測量指標與操作方法的可行性討論

作者:鄒文雪(武漢大學)

19、大數據時代新聞定製化發展的機遇和瓶頸

作者:年欣、曹星、王東雷(北京大學)

20、中國視頻聚合平臺法律問題研究

作者:喬自易(復旦大學)

21、關於人民網官方微博新聞配圖的分析

作者:陳程、魏瑩雅、李曉匯、莊佳(廈門大學)

22、異化:移動直播對日常生活的呈現現象探析

作者:駱靜雨(中國人民大學)

23、從隱形到爆炸:基於快手在線評論文本對移動短視頻APP受眾心理的探究——一種傳播心理視角

作者:董瑋、韓娟(中國傳媒大學)

24、公共災難事件在網際網路傳播中的框架建構與互動——以「上海外灘踩踏」、「天津爆炸」、「東方之星」三個事件為例

作者:萬襄甜(武漢大學)

25、社交媒體內容生產者的勞動及其抗爭——對某企業新媒體「小編」的個案研究

作者:陳昶文(清華大學)

26、爭鳴與未來:2007-2017大陸地區媒體涵化研究綜述

作者:鄧玉成(北京大學)

27、媒體融合的中國實踐及理論再思考——以「十九大」宣傳報導為例

作者:郭立(北京大學)

28、隱藏在互文背後的話語傾向——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報導的互文性分析

作者:柳林婧(中國傳媒大學)

29、「表情包大戰」下,兩岸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基於「文化代碼」理論的案例研究

作者:李陽雪(武漢大學)

30、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慧報導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作者:楊虹豔(清華大學)

31、傳播審美化轉向後Gen-Z崛起與社交媒體輿論引導

作者:朱政德(華中科技大學)

32、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受眾對一帶一路宣傳視頻的接受分析——以清華大學留學生為例

作者:許雅楠(清華大學)

33、全球議題和本土框架:社交媒體時代的中國國家形象 ——基於Twitter上中外媒體對「G20」會議的報導

作者:霍婕、陳斌(清華大學)

34、輿論討論模型視角下的輿論演化:以Twitter上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例

作者:秦強(南京大學)

35、「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人民網的對外傳播策略與路徑探索

作者:吳金偉、吳君(華中科技大學)

36、虛擬實境(VR)技術對傳播媒介的影響研究

作者:石麗(武漢大學)

37、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的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作者:喬自易、鍾冬雪、汪漢傑(復旦大學)

38、新媒體環境下的領導人傳播的新範式:基於政黨調適理論對「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的研究

作者:王登豐(北京大學)

39、新浪微博上「自乾五」的表達及其話語策略研究

作者:劉婧婷(清華大學)

40、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品牌傳播與受眾參與——以美國HGTV為例

作者:沙傳宇(華中科技大學)

41、人民網與紐約時報網的國際新聞報導比較研究——以3.15-4.15兩家媒體涉及對方國家的新聞報導為例

作者:聶迪(武漢大學)

42、框架理論下「辱母殺人案」事件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微博的內容分析研究

作者:趙平廣、祁宇軒(清華大學)

43、略論我國輿情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作者:鄧玉成(北京大學)

44、人民網「一帶一路」報導的特徵

作者:李雅真、張夢(廈門大學)

45、新媒體環境中主流媒體霧霾報導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網微博為例

作者:鄧堉穎、王建業(中國傳媒大學)

46、「於歡案」輿論背後的社會心態及媒體引導研究

作者:房立俊(中國傳媒大學)

47、圖解新聞在時政報導中的應用——以《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為例

作者:李華、李思銘(華中科技大學)

48、微媒體:政民關係中的微渠道——基於三個省級政務微信的對比分析

作者:朱小妮(清華大學)

49、視角·素材·話語:重大主題報導的新聞敘事對比分析——以《人民日報(海外版)》與香港《文匯報》迎接十九大專版報導為例

作者:李忱陽(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12月23日電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儀式今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頒獎儀式現場公布了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3篇,二等獎26篇,三等獎40篇。
  • 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萬丹妮)今天下午,人民網「最具潛質新聞人大賽」研究論文獎總決賽暨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清華校園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特等獎5000元;一等獎3000元;二等獎2000元;三等獎1000元)。
  • 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2015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今日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5篇,二等獎27篇,三等獎31篇。  以下是獲獎名單: 一等獎(15篇) 1、中國新聞獎網絡獎項評選的隱性限制及優化策略 作者:範孟娟(華中科技大學) 2、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爭方式———基於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研究 作者:陳安繁(武漢大學)
  • 2018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一等獎(13篇): 1、人民網地方問政平臺功能優化分析 作者:趙靖(陝西師範大學) 2、數據新聞視角下的平面靜態信息圖——基於「人民網圖解新聞」的比較研究 作者:孫逸軒 薛雨菲 尹伯昊(中國傳媒大學
  • 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短視頻比較研究——基於人民網與中國日報臉書主帳號的探討 作者:馮琳琲、萬雨妍(中國傳媒大學) 2.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以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為例 作者:白樂天(中國傳媒大學) 3. 從業者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認知研究 作者:嚴為(北京大學) 4.
  • .| 附名單: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
    論壇開幕式上還為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獲得者頒發獎勵證書。論壇近800餘人參會、評選論文集共2類150餘冊。    △ 會議現場  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院士代表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宣讀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的決定
  • 中國海洋大學2019年度「天泰獎學金」「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
    「天泰獎學金」「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舉行 http://www.huaue.com  2019年12月1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2月11日下午,中國海洋大學2019年度「天泰獎學金」、第二十一屆「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在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一會議室舉行。
  • CCF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初選結果出爐,高文、張鈸院士學生入選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消息:12月5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對外公布2017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初評結果,由評獎委員會確定的20篇推薦論文將入圍下一輪2017年度CCF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評選。
  • 2018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獎名單查看 獲獎學生答辯實錄
    2018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獎名單查看 獲獎學生答辯實錄  「神仙」打架結果出來了!11月21日,清華大學2018年特等獎學金(本科生)評選結果公示,10名本科生榮獲此獎學金。網友紛紛表示:太優秀了,此刻需要掌聲!
  • 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
    ​12月10日,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由李德毅院士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由周伯文總裁、蔣田仔研究員、焦李成教授獲得。其中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自然科學獎20項,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8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24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17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16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8項。
  • 我校17名博士和33位導師分獲2018年度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
    近日,中科院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審結果的通知》(科發函字〔2018〕364號)和《關於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評審結果的通知》(科發函字〔2018〕363號)。根據通知,我校張川靜等17名博士、李嘉禹等33位導師分別榮獲本年度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優秀導師獎。
  • 2017年度江西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獲獎項目名單揭曉
    表彰先進,鼓勵勘察設計單位努力創優,進一步激發工程勘察設計人員的創優積極性,經研究決定,省協會向獲獎單位頒發獎牌和榮譽證書、向獲獎人員頒發榮譽證書,並建議獲獎單位向獲獎項目和獲獎人員給予適當獎勵。 為推動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工程勘察設計質量和水平,鼓勵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和工程勘察設計人員創作更多質量優、水平高、效益好的工程勘察設計作品,根據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全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評選辦法》(中設協字[2015]23號)和《關於評選2017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的通知》(中設協字[2017]20號),結合江西省實際,江西省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協會向會員單位下達了
  • 佳作獎 | 第八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獲獎論文系列報導(二十一)
    -2018年度兩岸四地70餘所高校1500餘名博士學位獲得者中,經學校限額推薦、300餘位專家初審、覆審評議,有30篇論文進入終審答辯,再由終審委員會評出21篇優秀博士論文,其中金獎1篇,銀獎2篇、銅獎3篇、優秀獎5篇,佳作獎10篇。
  • 我校18名博士和27位導師分獲2019年度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
    近日,中科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審結果的通知》(科發函字〔2019〕325號)和《關於公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評審結果的通知》(科發函字〔2019〕324號)。根據通知,我校喬藝曉等18名博士、葉向東等27位導師分別榮獲2019年度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優秀導師獎。
  • 2018中南大學10大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不僅僅是學霸,都非常優秀!
    朱學紅副校長宣讀了2017-2018學年優秀大學生和優秀大學生集體的表彰決定,安薩爾江艾尼瓦爾等10名同學獲中南大學2018 年大學生年度人物獎,陳杭等10名同學獲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陳彥鈞等50名同學獲2017-2018學年優秀學生標兵、鍾乙源等3668 名同學獲優秀學生,楊禕璇等30名同學獲優秀學生幹部標兵、趙晗等1105名同學獲優秀學生幹部,地球物理1602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獲2017年全國MPAcc優秀學位論文組織獎
    【MBA中國網訊】在近日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的優秀教學案例、優秀學位論文、入庫教學案例名單中,我院獲2017年全國MPAcc優秀學位論文組織獎,陳璟、魏思雲同學獲得優秀學位論文獎。該獎項全國每年評選出的優秀論文為10篇。
  • 2018年度水滴獎獲獎名單公示
    ,評出了短篇小說、中長篇小說、影片、劇本、科幻畫五個組別的一、二、三等獎30項,評委會特別獎1項和組委會最期待IP獎1項。經水滴獎組委會決定現將獲獎名單公示如下:短篇小說組一等獎《續夢鳳麟》張峻,長江引航中心二等獎《藝術家》涼言,科幻愛好者、寫作者
  •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揭曉
    近期,《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評選出了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人選,名單如下: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
    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設立了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以獎勵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特別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