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20-12-03 人民網

人民網12月23日電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儀式今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頒獎儀式現場公布了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3篇,二等獎26篇,三等獎40篇。

以下是獲獎名單:

一等獎(13篇)

1、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知識圖譜——基於CSSCI資料庫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作者:羅茜(清華大學)

2、為什麼出走?——20位傳統媒體人離職公開信的文本分析

作者:胡曉萍(中國人民大學)

3、信息不對稱·網絡外部性:中國空氣治理議題傳播的供給側變革——以《人民日報》網絡傳播為例的研究

作者:王亞莘(中國人民大學)

4、基於風險社會放大框架下的微博使用對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研究

作者:何地(武漢大學)

5、新聞網站突發事件報導對比研究——基於對人民網與其他三家新聞網站的分析

作者:魏靜怡、史凱迪、谷宇(中國人民大學)

6、現代社會多元性與新聞倫理的碰撞

作者:劉澤溪(中國人民大學)

7、半邊緣國家外宣媒體的全球傳播路徑探究——以在華留學生群體對CCTV-News的內容接收分析為例

作者:廖鰈爾、相雨(清華大學)

8、主流媒體反腐報導娛樂化傾向研究——以《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例

作者:邵若斯、劉軼歐、馬雪原(中國人民大學)

9、恐怖襲擊事件報導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網站對法國尼斯恐怖襲擊報導為例

作者:範佳秋(復旦大學)

10、紅色愛豆的誕生:場景式新聞觀看中的話語實踐與認同建構——對bilibili網站「外交部天團」相關視頻及彈幕的個案研究

作者:白一婷(南京大學)

11、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和《時代周刊》的中國報導為例

作者:宋任智(武漢大學)

12、從工具到平臺:新媒體社會治理功能的再思考

作者:曾龍(武漢大學)

13、浙江省紙媒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模式探究——以「都市快報」「錢江晚報」「杭州日報」為例

作者:賈宸琰(北京大學)

二等獎(26篇)

1、中國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實踐研究

作者:黃嫣然(中國傳媒大學)

2、《人民日報》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以2016年里約奧運會報導為例

作者:劉珊(廈門大學)

3、新聞寫作機器人的應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頭條新聞機器人張小明(xiaomingbot)為例

作者:趙禹橋(中國傳媒大學)

4、風險傳播視角的缺席:傳統主流媒體中「大數據」的建構

作者:陳振華(廈門大學)

5、網絡用戶勞動、數據商品與媒介資本價值

作者:鄭忠明(武漢大學)

6、從Agora 到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對公共討論的影響與比較

作者:李婧文(中國人民大學)

7、可視化「數據新聞」:電視新聞報導新形態

作者:辛梓(復旦大學)

8、政務微博時代的城市治理:網絡對抗與網絡協商——基於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城新聞辦公室微博的內容分析

作者:朱憶翡(復旦大學)

9、轉基因食品議題在微博傳播中的群體意見分化

作者:李亞東、金迦葉、邱偉怡、張曉妍(清華大學)

10、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大學WCI前十位公眾號為例

作者:萬寧寧、徐雅倩、張進寶、張智偉、李林威(清華大學)

11、新媒體背景下黨政官員媒介素養研究——基於上海地區黨政幹部微博的內容分析

作者:劉夕銘(復旦大學)

12、公關對話理論視角下的中國政務微博建設研究

作者:張婉寧(華中科技大學)

13、國家級新聞網站社會責任的比較研究

作者:張思怡、李秋華(華中科技大學)

14、中美「千禧一代」網絡隱私保護意識的對比研究——基於中美462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

作者:王敏(武漢大學)

15、網絡媒體中食品類謠言的傳播研究——以「打針西瓜」及其變異信息為例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16、宣傳2.0:《人民日報》在微博場域中新聞框架的轉變——以農民工議題報導為例

作者:李潤陽(武漢大學)

17、遠離環境:《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關於巴黎氣候大會報導的比較研究

作者:葉瓊(武漢大學)

18、從文本互文性看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以人民網2014年APEC期間報導為例

作者:趙敏(復旦大學)

19、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

作者:陳昕怡(武漢大學)

20、臺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以中天電視新聞臺晚間新聞為例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21、新媒體時代用戶生成內容(UGC)版權保護研究

作者:王博文(復旦大學)

22、社交媒體的傳統媒體化:從內容生產角度的調查與分析

作者:王藝焜(中國人民大學)

23、本土另類媒體的傳播實踐與發聲:以《女聲》個案為例

作者:張巖松(復旦大學)

24、技術革新與視覺融合:基於新媒體技術呈現的別樣新聞圖景

作者:陳波(武漢大學)

25、當「直播+」湧入新聞業——移動新聞直播在新聞場景中的應用分析

作者:黃佳念、劉書田(清華大學)

26、當虛擬實境融入兩會報導:大學生媒介使用如何影響政治信任?

作者:柏天予(復旦大學)

三等獎(40篇)

1、媒體融合的力與利——基於場域視角的分析

作者:姚怡雲(北京大學)

2、從用戶突破: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中國報業的平臺轉型之路

作者:賈軍(武漢大學)

3、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傳統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多平臺傳播——以央視新聞頻道及其微博微信對深圳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報導為例

作者:萬穗(中國傳媒大學)

4、紙將死 報永存——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淺析媒體融合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研究

作者:劉信彤(中國傳媒大學)

5、「低頭+抬頭」,跨屏傳播的模式創新——論公交移動電視的社交化發展

作者:姚怡雲(北京大學)

6、突發性事件報導中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運營邏輯探析——以深圳「12·20」山體滑坡事故為例

作者:黃思學(武漢大學)

7、數據新聞將取代傳統新聞嗎?——基於人民網、新華網、財新網的對比研究

作者:魏志贇(武漢大學)

8、網際網路背景下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研究

作者:曹亞昕、辛思玥(清華大學)

9、移動媒介與傳統媒介對「主題報導」 傳播現狀的分析——以《人民日報》及其客戶端對G20的報導為例

作者:黃莉瑤(武漢大學)

10、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中有關「霧霾」報導的新聞框架分析

作者:陳新宇(武漢大學)

11、扶貧的網絡圖景——以人民網扶貧頻道研究為例

作者:李秀麗(中國傳媒大學)

12、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媒體負擔——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疲勞現象為例

作者:周佩雅、周緣、汪晗、拜喆喆(清華大學)

13、計算傳播學視域下大數據技術對新聞專業主義的重塑

作者:吳倩(武漢大學)

14、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導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作者:楊麗萍(中國傳媒大學)

15、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分享行為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

作者:陳哲(復旦大學)

16、人工智慧與藝術報導

作者:汪婷、成立(復旦大學)

17、我國網絡旅遊新聞研究——以人民網旅遊頻道原創新聞為例

作者:鄧涵(武漢大學)

18、網絡視頻教學(MOOC)營造的臨場感——對認知方式不同者的學習效果影響研究

作者:拜喆喆、洪澤華、蔣涵、李貞和、鄭欣(清華大學)

19、多元框架與身份認同:人民網、搜狐網及南方網報導中同性戀形象建構比較研究

作者:廖鰈爾、王馨逸(清華大學)

20、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作者:鍾婧圓(武漢大學)

21、兩岸主流媒體對重大議題報導對比分析——以「習馬會」為例

作者:劉欣顏(中國傳媒大學)

22、網絡自媒體時代的人人失語——失語群體理論視角下的2015年十大反轉新聞解讀

作者:祁嘉潤(中國傳媒大學)

23、微博平臺上國際新聞編譯的現狀分析

作者:姜日鑫(中國人民大學)

24、帝吧出徵:連結性行動框架下千禧一代的政治參與

作者:王沛楠(清華大學)

25、陸港臺媒體「佔中」事件報導對比研究——基於《新京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相關報導分析

作者:王禮富(清華大學)

26、從議題管理角度看國際傳播中的中國聲音——以人民網(英文版)G20系列報導為例

作者:白順階、董穎慧(中國傳媒大學)

27、基於框架理論看政府的政治信任建構現狀——以茂名反px事件為例

作者:謝靈子(武漢大學)

28、網絡媒體與視覺修辭中的原型激活

作者:張蓓(武漢大學)

29、基於語料庫的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導特點研究

作者:成升(武漢大學)

30、《德國紙質媒體網絡化轉型初探——以德國<明鏡周刊>為例》

作者:韓宏(華中科技大學)

31、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輿論場「文化領導權」分析——葛蘭西霸權理論的視角

作者:張進寶(清華大學)

32、淺析網絡媒體中的反腐新聞娛樂化現象——以人民網和新浪網為例

作者:項倩(廈門大學)

33、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作者:鍾婧圓(武漢大學)

34、內容產品的結構鏈:一種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認知視角

作者:張培超(清華大學)

35、當「讀圖」遇上「大數據」——新聞報導中的數據可視化分析

作者:宋子節(北京大學)

36、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文化的跨媒介敘事與視覺傳播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37、以「精準化」提升「重合度」——淺談新媒體的廣告傳播及對雙邊市場的影響

作者:王聰(南京大學)

38、行動網路電臺社交媒體特點探析——以喜馬拉雅為例

作者:唐國榮(北京大學)

39、基於微信「搖電視」的跨屏營銷研究

作者:馮美娜(北京大學)

40、「前臺內容,後臺社群」——從《羅輯思維》看網際網路知識社群傳播模式

作者:劉琛(復旦大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萬丹妮)今天下午,人民網「最具潛質新聞人大賽」研究論文獎總決賽暨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清華校園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特等獎5000元;一等獎3000元;二等獎2000元;三等獎1000元)。
  • 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2015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今日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5篇,二等獎27篇,三等獎31篇。  以下是獲獎名單: 一等獎(15篇) 1、中國新聞獎網絡獎項評選的隱性限制及優化策略 作者:範孟娟(華中科技大學) 2、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爭方式———基於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研究 作者:陳安繁(武漢大學)
  • 2017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的內容分析 作者:周文韜(中國傳媒大學) 2、慣習延展與資本圖景:新傳播生態下中國電視新聞場域的變遷 作者:韋國峰(中國人民大學) 3、基於SWOT模型的人民網品牌形象認知與建設策略分析 作者:曹星、王東雷、年欣(北京大學) 4、我國媒體的沉浸式新聞探索_以2016年全國兩會VR新聞報導為例 作者:吳雨青
  • 2018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一等獎(13篇): 1、人民網地方問政平臺功能優化分析 作者:趙靖(陝西師範大學) 2、數據新聞視角下的平面靜態信息圖——基於「人民網圖解新聞」的比較研究 作者:孫逸軒 薛雨菲 尹伯昊(中國傳媒大學
  •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揭曉
    近期,《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評選出了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人選,名單如下:
  • 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短視頻比較研究——基於人民網與中國日報臉書主帳號的探討 作者:馮琳琲、萬雨妍(中國傳媒大學) 2.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以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為例 作者:白樂天(中國傳媒大學) 3. 從業者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認知研究 作者:嚴為(北京大學) 4.
  • 中國海洋大學2019年度「天泰獎學金」「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
    「天泰獎學金」「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舉行 http://www.huaue.com  2019年12月1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2月11日下午,中國海洋大學2019年度「天泰獎學金」、第二十一屆「天泰優秀人才獎」頒獎儀式在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一會議室舉行。
  • 揭曉!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出爐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據了解,科技突出貢獻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為每兩年評審一次,其中科技突出貢獻獎主要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科學技術發展卓有建樹或在產業技術創新中創造巨大效益的科技工作者。國際科技合作獎主要授予對我市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外國組織。此次揭曉的科學技術獎有何特點?一是基礎研究能力逐步增強。
  • 2020年何梁何利獎名單揭曉!江蘇4人獲獎
    交匯點訊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名單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江蘇共4人獲獎。
  • 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名單揭曉-中青在線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達)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名單近日揭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李海鵬等10人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榮譽,北京科技大學王素芳等1950人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榮譽,東南大學等30所院校獲得優秀組織獎,石河子大學王雅涵等30人獲得優秀組織個人獎。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52人獲獎!2020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
    作者 | 李晨陽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 金屬所07年度師昌緒獎學金獎勵優秀研究生
    日前,中科院金屬所2007年度師昌緒獎學金評審結果揭曉,馬嵩等24名在學研究生獲獎。師昌緒獎學金原為金屬所所長獎學金,是該所給予在學研究生的最高榮譽,目的是為了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創新進取、德智體全面發展。金屬所將從獲獎者中擇優推薦申報本年度院設獎學金。
  • 2020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名單揭曉
    大會開幕式上,由石藥集團獨家支持的2020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名單揭曉。石藥集團執行長張翠龍,同樊代明院士、鍾南山院士等眾多業內大咖一起,為獲獎科學家們頒獎!本年度共評選出一等獎共5項,二等獎10項。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是中國抗癌協會為表彰獎勵在腫瘤醫療、科研、教育崗位勇於創新,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於2016年設立的獎項。2020年度共有10名青年科學家獲此榮譽。
  • 重磅揭曉!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編輯部 發表於 2020-12-04 21:03:39 2020年12月4日,深圳訊——由全球專業的電子科技媒體 <電子發燒友>
  • CCF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初選結果出爐,高文、張鈸院士學生入選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消息:12月5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對外公布2017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初評結果,由評獎委員會確定的20篇推薦論文將入圍下一輪2017年度CCF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評選。
  • 晨星(中國)2020年度基金獎提名名單揭曉
    Morningstar晨星(中國)2020年度基金獎提名名單日前正式揭曉。據悉,共有2351隻公募基金參選,其中,13隻基金進入提名名單,最終有5隻基金獲獎。評選對象是由證監會批准成立、至2019年底具備1年以上業績歷史的國內開放式基金,且參選的同類基金不少於5隻。
  • 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揭曉
    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揭曉 2019-12-06 0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獲獎名單揭曉
    7月5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