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20-12-0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2015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今日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5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5篇,二等獎27篇,三等獎31篇。 

以下是獲獎名單:

一等獎(15篇)

1、中國新聞獎網絡獎項評選的隱性限制及優化策略

作者:範孟娟(華中科技大學)

2、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爭方式———基於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研究

作者:陳安繁(武漢大學)

3、社會化媒體中客體的雙重鏡像——以國外領導人的微博議程為例

作者:杜博偉、張自中(中國傳媒大學)

4、大眾自傳播時代社交化營銷模式創新研究

作者:張哲瑜(中國傳媒大學)

5、國產動畫電影網絡口碑傳播的實證研究

作者:邱偉怡、李亞東 (清華大學)

6、社會化媒體傳播策略對競選的影響——基於2014年臺北市市長候選人Facebook傳播策略對比分析

作者:雒健晴、胡克凡(北京大學)

7、中國主流外宣媒體在境外輿論場掌握多大話語權?

作者:李煜申、邢天意(復旦大學)

8、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

作者:王朝陽(清華大學)

9、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導對比框架的分析——以人民網和澎湃關於「外灘踩踏」事件的相關報導為例

作者:童渝、唐雨(復旦大學)

10、你為何而轉:微博用戶轉發行為預測模型的構建與影響因素探究作者:林成龍(清華大學)

11、從信息不對稱到信息激勵:中國能源傳播的網際網路呈現——以人民網能源頻道國際油價報導為例的研究

作者:王亞莘(中國人民大學)

12、農村地區新媒體素養教育的自組織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13、PC端和移動端傳播用戶體驗比較研究——基於人民網的對比分析

作者:湯帥(中國傳媒大學)

14、中國外宣媒體與外國媒體對中國霧霾問題報導模式對比研究——以人民網(英文版)和紐約時報網為例

作者:張伊妍、肖貝、李佳凝(北京大學)

15、全國人大代表利用微博進行角色扮演情況分析

作者:毛冰菁(中國人民大學)

二等獎(27篇)

1、政治傳播學視閾下的「習大大」媒介形象呈現研究——以人民網「習大大」系列報導為例

作者:孟湛東(清華大學)

2、交互式研究之移動課堂設計

作者:王凱(武漢大學)

3、媒介新寵——「彈幕視頻」傳播形態之初探

作者:李天語(清華大學)

4、二級議程設置視角下的門戶網站新聞可視化——以「8.12天津港爆炸」為例

作者:陳曦(復旦大學)

5、「MOOC」困境:發生在知識分享中的媒介市場效率問題——基於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網站的數據研究

作者:張琛、楊揚(清華大學)

6、2014年新聞報導策劃研究綜述

作者:孟 祥、張 強(華中科技大學)

7、公共領域視角下傳統媒體微博話語正當性分析 ——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你好,明天」欄目為例

作者:王星(北京大學)

8、省級黨報微博:傳播困境與應對策略 ——基於 2015 年上半年 13.6 萬條數據的分析

作者:郭爐(北京大學)

9、基於「魚缸實驗」的中西新聞網站設計分析——以人民網與西方新聞網站的網頁對比為案例

作者:寧麗麗(清華大學)

10、香港媒體對於「佔中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以《大公報》和《蘋果日報》為例

作者:王家源(中國傳媒大學)

11、中國視頻網站自製劇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作者:馮美娜(北京大學)

12、傳統媒體「內容優勢」的消解與轉型路徑選擇——基於三家都市報報導體裁和內容來源的分析

作者:王海濤、任媛媛(中國人民大學)

13、來源國效應對韓都衣舍品牌形象認知的影響

作者:王冰冰、紀曉君、黃烜烜、王可欣(廈門大學)

14、「紙媒本位」下黨報新媒體平臺建設的困境與出路——以68家中央、省、市級黨報為例

作者:李華芳(華中科技大學)

15、人民日報客戶端內容編輯與運營改進 ——基於用戶體驗視角的用戶調查與內容分析

作者:金文愷(北京大學)

16、大學生移動新聞APP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作者:劉丹丹(復旦大學)

17、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英美中主流網站報導之比較分析——以12?31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作者:孫玲玉(復旦大學)

18、「數據驅動」思維下的新聞演繹:一項基於人民網、新浪網、《衛報》數據新聞實踐的比較研究

作者:廖鰈爾、王嘉興(清華大學)

19、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新聞」的網絡化轉型戰略研究

作者:邱偉怡(清華大學)

20、步入「讀秒時代」——移動短視頻的發展、存在問題及趨勢探析

作者:萬穗(中國傳媒大學)

21、網絡營銷背景下亞文化的商業化收編路徑——以淘寶、京東雙十一購物節為例

作者:陳安繁(武漢大學)

22、關懷倫理:新聞倫理困境的可能解決方案

作者:張宇(華中科技大學)

23、「伊斯蘭國」的網絡宣傳

作者:萬婧(清華大學)

24、基於對話理論的中美高校公共關係實踐研究

作者:郭冰潔(華中科技大學)

25、自塑與他塑:國家形象的建構差異——中美報紙對「葉門撤僑」事件的報導比較分析

作者:羅毓琪(華中科技大學)

26、BuzzFeed網站商業模式特點分析

作者:張詩妤(清華大學)

27、社會化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業的權威塑造:以PX議題為例

作者:王宇琦(清華大學)

三等獎(31篇)

1、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化傳播——以「屌絲」文化為例

作者:沈源(復旦大學)

2、大數據時代下國內外媒體新聞報導形態的創新

作者:胡楊、王越、董俊傑、江政寶(中國人民大學)

3、煽情報導帶來的政治疏離——以馬航事件為例

作者:束曉舒(南京大學)

4、我國新媒體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綜述

作者:周聖堯(中國人民大學)

5、新媒體與中國弱勢群體公共空間的構建——以「愛滋病人-大悲咒」的新浪微博為例

作者:李靜雲(復旦大學)

6、暗網中的絲綢之路——網絡隱匿技術對網絡自由的雙重影響及其規制

作者:王凱(武漢大學)

7、中國數據新聞的研究現狀和反思——基於CNKI、萬方資料庫高被引論文分析

作者:陳慧瑩(中國傳媒大學)

8、移動互聯時代《人民日報》社交媒體平臺新聞話語的轉變——基於對2015年上半年微信公號「俠客島」所推送的反腐議題文章的文本分析

作者:丁晨(清華大學)

9、中國數據新聞的發展歷程

作者:鄭峰山(南京大學)

10、facebook在香港佔中事件中的作用及成因——基於訪談的總結分析

作者:趙愷(北京大學)

11、「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災難新聞的話語方式及效果分析——以 6?1「東方之星」客輪事件為例

作者:向芝誼(北京大學)

12、大數據時代突發危機事件噪音處理——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

作者:田新玲(復旦大學)

13、社會化媒體在 E-Learning 中的作用 ——以萬門大學和網易公開課為例

作者:馮美娜、劉爽健、張星辰(北京大學)

14、新聞報導下的城市品牌傳播戰略模式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甘肅省為例

作者:葉慧紅(華中科技大學)

15、社會化媒體在企業營銷中的應用研究——以小米手機營銷策略為例

作者:沈源、宋哲源(復旦大學)

16、流動的框架:以《新京報》兩起醫患衝突報導為例

作者:許劍鋒(南京大學)

17、移動互聯時代手機新聞APP發展路徑——以「澎湃新聞」為例

作者:謝亞瓊(廈門大學)

18、從生產者到挖掘者:大數據時代新聞媒體的角色轉變

作者:姚怡雲(北京大學)

19、突發事件中新聞客戶端的報導特點研究

作者:陳昭暉(廈門大學)

20、新媒體時代受眾參與內容生產的組織及管理研究

作者:李亞楠(中國傳媒大學)

21、學習者採用MOOC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的用戶調查

作者:陸洪磊(清華大學)

22、焦慮的自主:自媒體時代中國新聞從業者的共同體與邊界工作

作者:周睿鳴(復旦大學)

23、自主信息傳播時代品牌「制度化」的顛覆與「新制度化」的建構——從垂直設計到互動設計

作者:薛海霞(武漢大學)

24、《新生報》連戰大陸行報導及連戰角色構建的分析

作者:孫鵬雲(廈門大學)

25、新華社如何利用Twitter 平臺在「9?3」勝利日閱兵進行對外傳播

作者:周珊珊、胡克凡(清華大學)

26、傳統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現存問題及發展之路——基於人民日報客戶端與搜狐新聞客戶端的對比分析

作者:李蓓(華中科技大學)

27、網絡交互體驗新聞專題研究

作者:王凱(武漢大學)

28、媒介倫理判斷中的公正和關愛取向及其影響——基於「復旦才女外灘遇難報導」引發倫理爭議的個案研究

作者:鄭忠明(武漢大學)

29、大數據時代新聞業的展望與迷思

作者:張超(中國人民大學)

30、符號滲透與角色塑造——角色扮演類網路遊戲對青少年校園關係的影響研究

作者:張心怡(南京大學)

31、機器新聞發展的市場進路及反思——以Autamated Insights公司為例

作者:李蘇(華中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萬丹妮)今天下午,人民網「最具潛質新聞人大賽」研究論文獎總決賽暨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清華校園舉行。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了2014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特等獎5000元;一等獎3000元;二等獎2000元;三等獎1000元)。
  •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人民網12月23日電 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頒獎儀式今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頒獎儀式現場公布了2016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一等獎13篇,二等獎26篇,三等獎40篇。
  •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揭曉
    近期,《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評選出了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人選,名單如下:
  • 揭曉!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出爐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據了解,科技突出貢獻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為每兩年評審一次,其中科技突出貢獻獎主要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科學技術發展卓有建樹或在產業技術創新中創造巨大效益的科技工作者。國際科技合作獎主要授予對我市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外國組織。此次揭曉的科學技術獎有何特點?一是基礎研究能力逐步增強。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公布 三人獲獎
    人民網北京時間10月7日電 (記者 魏豔)北京時間今天下午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來自瑞典的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與美國的保羅·莫德裡(Paul Modrich),土耳其的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獲獎,以表彰他們對於DNA修復的機理研究。
  • 2020年何梁何利獎名單揭曉!江蘇4人獲獎
    交匯點訊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名單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江蘇共4人獲獎。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2018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一等獎(13篇): 1、人民網地方問政平臺功能優化分析 作者:趙靖(陝西師範大學) 2、數據新聞視角下的平面靜態信息圖——基於「人民網圖解新聞」的比較研究 作者:孫逸軒 薛雨菲 尹伯昊(中國傳媒大學
  • 52人獲獎!2020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
    作者 | 李晨陽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 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
    ​12月10日,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由李德毅院士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由周伯文總裁、蔣田仔研究員、焦李成教授獲得。其中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自然科學獎20項,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8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24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17項,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科普項目3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16項、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8項。
  • 2017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 一等獎(14篇) 1、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2、知識經濟時代,移動網際網路下知識付費平臺用戶忠誠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劉曉陽、李雅真、周詩韻、楊雅真(廈門大學) 3、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
  • 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短視頻比較研究——基於人民網與中國日報臉書主帳號的探討 作者:馮琳琲、萬雨妍(中國傳媒大學) 2.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以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為例 作者:白樂天(中國傳媒大學) 3. 從業者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認知研究 作者:嚴為(北京大學) 4.
  • CCF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初選結果出爐,高文、張鈸院士學生入選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消息:12月5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對外公布2017年度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初評結果,由評獎委員會確定的20篇推薦論文將入圍下一輪2017年度CCF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評選。
  • 晨星(中國)2020年度基金獎提名名單揭曉
    Morningstar晨星(中國)2020年度基金獎提名名單日前正式揭曉。據悉,共有2351隻公募基金參選,其中,13隻基金進入提名名單,最終有5隻基金獲獎。評選對象是由證監會批准成立、至2019年底具備1年以上業績歷史的國內開放式基金,且參選的同類基金不少於5隻。
  • 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獲獎名單揭曉
    7月5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揭曉 6位科學家獲獎
    中新社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曾平)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左三)等人出席發布會。邵逸夫獎基金會於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七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亞歷山大·貝林森、大衛·卡茲丹。
  • 共50人獲獎!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共50人獲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獲獎名單如下「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公益性獎項。
  • 重磅揭曉!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電子發燒友2020年度中國IoT創新獎名單正式公布 編輯部 發表於 2020-12-04 21:03:39 2020年12月4日,深圳訊——由全球專業的電子科技媒體 <電子發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