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野菰

2021-02-11 亳州市植物科普園

野菰別名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與沙漠裡著名的肉鬆蓉一樣,是列當科一年生寄生植物,喜生於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溼潤及枯葉多的地方。常寄生於芒屬和甘蔗屬等禾草類植物根上。喜生於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溼潤及枯葉多的地方。常寄生於芒屬和甘蔗屬等禾草類植物根上。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由於這種草本植物沒有葉子也沒有葉綠素,以寄生方式生長,生活的營養全部來自寄主植物,植株整體呈現出黃色調。

 

它們的花朵外形都很像蘭科植物的花朵,但都不屬於蘭科植物。二者花朵的內部構造卻大相逕庭,其親緣關係是很遠的。野菰的雄蕊總共有4枚,分為2組,靠近上唇的2個較為發達,稱為「二強雄蕊」;雌蕊具細長的花柱,先端有發達的盤狀柱頭,柱頭上有明顯的毛茸。

   

野菰的花朵與普通的顯花植物幾乎無異,呈筒狀的花冠裂片呈不明顯的二唇形,上唇2個裂片呈紫紅色,下唇3個裂片呈淡紫色,花筒基部也為紫紅色,整體上看很有美感。

 

 

野菰的花萼非常有個性,從外形和功能上看它就是一個苞片,花苞時它會將花冠完全包裹在裡邊,開放時花萼從下方裂開一條縫隙,讓筒狀的花冠從中伸出,花後這個花萼宿存又可以保護子房的正常成熟。

 

           

野菰是種非常怪異的寄生植物,每年的秋季是其花期。

 

野菰的全草也是種傳統的藥用植物,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mm,寬3-4mm,光滑無毛,無葉柄。花生於花葶頂端,幹時黑色。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2-3cm,2瓣裂,種子黃色,橢圓形,多數。氣微,味苦,以體幹,帶花序者為佳。用於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和腫瘤,主要是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歡迎來亳州市植物科普園

讓你看到更多神奇的植物

END

------

         

花易捷  •  掃碼關注網店信息

相關焦點

  • 眼下「野菰」開得正豔
    這是野菰的花。作為一年生寄生植物,人們只有在它開花時才能一睹芳容。「長」在五節芒的根部,平時都是「躲」在地下生長,唯有在開花時,才讓人一睹芳容,這就是「不勞而獲」的好手——野菰。用「長」來形容野菰,可能太高看它了,它可是「不勞而獲」的好手:作為列當科的一年生寄生植物,它通常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根部;由於本身不含葉綠素,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物質,全是從寄主植物體內獲得。也正是因為本身不含葉綠素,湊近前瞧,就會發現野菰的植株整體呈現黃色調。在寧波的野外,真正的寄生植物並不多見,野菰卻是相對多見的。
  • 野菰,一種神奇的寄生植物,喜歡和五節芒共生在一起
    10月2日那天,我在奉化尚田鎮正在施工的葛岙水庫上遊的山谷中,意外遇見一種古怪的寄生植物——野菰當時我在一大叢五節芒的根部看到成叢的野菰正在開花,還有許多還處於花苞階段。在寧波的野外,真正的寄生植物並不多見,野菰
  • 葦叢中的黑暗精靈——野菰
    中文學名:野菰拉丁文學名:Aeginetiaindica L.別名: 土靈芝草、蔗寄生、菸斗花等形態特徵: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釐米。根稍肉質,具樹狀細小分枝。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處有分枝,偶爾自中部以上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
  • 「幽靈之花」、中國野菰、角蟾新物種......他們在麗水這座山上發現了神奇生物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水飛它應該是中國野菰,一種列當科的寄生植物,一般會寄生在禾本科的草本根莖上面。
  • 科普 | 圖說全國科普日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時間9月19-25日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內容將涵蓋「弘揚科學精神,展現科學價值」「助力疫情防控,推動健康科普」「聚焦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 雲上科普日:體驗科普魅力,沉浸「科普嗨」
    全國科普日期間,各類短視頻網站上,「雲上科普日」相關話題的短視頻人氣滿滿。今年的科普日也不同尋常,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是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的特點之一。根據疫情實際情況,在以往的科普活動基礎上,中國科協新加入了更為豐富的雲上科普內容,推出各類直播、短視頻、打卡等網絡在線科普活動,形成網絡科普傳播熱點,匯聚展示全國各省市縣和各全國學會各類線上線下科普日活動。
  • 科普雜誌:科普傳播不可或缺的鏈條
    科普雜誌不僅承載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重任,還肩負重塑科學精神的使命,它是科學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不過,隨著新媒體和各種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科普雜誌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進行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已成為科普雜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 果殼網科普能力遠超正規科普機構網站?報告力挺微信科普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的《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指出,微信公眾號等新的媒體形式已逐漸成為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未來,必須從方式單調、呆板的科普表達形態,向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生動的科普表達形態進行徹底轉變。
  • 今年在日常科普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
    今年全國科普日將在日常科普內容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一場科普活動盛宴。2020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分為中國科技館主場活動、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和2020年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
  • 我國科普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如何?科普怎麼做才好?
    小標題:有人問:我國科普(基因)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是怎麼樣的?科普怎麼做才好?第一個問題:我認為科普在我國進行艱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因為現在的一些專家所謂的科普——功利心太強了!——簡直是不加掩飾赤裸裸。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常亮:小小飛行員 大大航空夢渭南科普 編者按: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活動時間為9月19日-25日。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從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當你做了這些之後,就不斷地有人叫你去做科普,給公眾介紹你在幹什麼,給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講科學的基本原理。慢慢地,你會發覺,這些道理如果能夠編成故事,特別是把一些技術上一時還沒有實現的夢想編在故事裡,科普的效果就會更好。於是我就走了一條和齊奧爾科夫斯基所描述的相反的路,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再到科幻。當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要做科普,也不是所有做科普的人都一定要走到科幻。
  • 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結束 科普活動精彩紛呈
    、日喀則市組織開展了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科普援藏工作組先後赴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西藏大學、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調研和指導科普工作,促成上海科技館與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向科普輔導員傳授了新的科普表演、科普實驗方法,並就下一步如何支持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設立科技創新成果展廳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