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菰,一種神奇的寄生植物,喜歡和五節芒共生在一起

2020-10-09 小山文藝植物美學

《林海倫的博物學》

原創系列之一百三十一

圖文/林海倫

編輯/小山



國慶長假,照例是要去刷山的。

10月2日那天,我在奉化尚田鎮正在施工的葛岙水庫上遊的山谷中,意外遇見一種古怪的寄生植物——野菰。當時我在一大叢五節芒的根部看到成叢的野菰正在開花,還有許多還處於花苞階段。


在寧波的野外,真正的寄生植物並不多見,野菰卻是種相對常見的寄生植物。於是我想對其進行細緻的觀察和研究,採集了一些標本帶回家觀察。


野菰是列當科一年生寄生植物,通常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根部。由於這種草本植物以寄生方式生長,生活的營養全部來自寄主植物,其全體是不含葉綠素的,植株整體呈現出黃色調。

野菰花朵側面特寫,

花萼呈佛焰苞狀,在下側斜裂至基部

花冠在中部發生彎曲,花朵呈俯垂狀,花形與水晶蘭相似


與球果假沙晶蘭(簡稱水晶蘭)相比,野菰和水晶蘭有許多共同點。它們都不是綠色自養植物,而是依靠寄主或共生菌生長。它們都是種隱身植物,平時都是躲在地下生長,人們只有在其開花時才能一睹其真容。

它們的花朵外形都很像蘭科植物的花朵,但都不屬於蘭科植物。二者花朵的內部構造卻大相逕庭,其親緣關係是很遠的。野菰的雄蕊總共有4枚,分為2組,靠近上唇的2個較為發達,稱為「二強雄蕊」;雌蕊具細長的花柱,先端有發達的盤狀柱頭,柱頭上有明顯的毛茸。

野菰花朵解剖圖

雄蕊的花葯呈現象牙一般的瓷白色

具花距狀的雄蕊位於上唇的下邊

柱頭具發達的茸毛


而水晶蘭的雄蕊數目在10個左右,雄蕊之間沒有差異分化。花葯各室均為正常發育;雌蕊無花柱,柱頭呈漏鬥狀下凹,表面無毛茸。

和水晶蘭的雌蕊子房均很發達,均為側膜胎座,子房內均有大量細小的種子。通過對野菰種子的顯微觀察發現,其種子直徑僅為0.3mm,一個花朵的子房內具有上萬枚的種子,數量之多要遠超蘭科植物的種子數量。或許野菰的生存策略全在這個種子的數量上。

野菰的子房橫切面

棕黃色部分是其側膜胎座

白色部分是不計其數的細小種子

種子很有規律地著生在胎座的表面


水晶蘭的花朵沒有花色素,通體晶瑩剔透,所以有水晶蘭的美名;而野菰的花朵與普通的顯花植物幾乎無異,呈筒狀的花冠裂片呈不明顯的二唇形,上唇2個裂片呈紫紅色,下唇3個裂片呈淡紫色,花筒基部也為紫紅色,整體上看很有美感。

野菰的花萼非常有個性,從外形和功能上看它就是一個苞片,花苞時它會將花冠完全包裹在裡邊,開放時花萼從下方裂開一條縫隙,讓筒狀的花冠從中伸出,花後這個花萼宿存又可以保護子房的正常成熟。

野菰的花莖基部和根部特寫

基部有較多的分枝,每個分枝的頂端都有一朵花

分枝處有一個鱗片狀的苞片


植物志記載野菰的鱗狀葉片位於基部分枝處,但我認為這個鱗片才是花朵的苞片位置,因為苞片以上就是花朵了,只是其中有個很長的花梗而已。

另外植物志上說野菰的雄蕊中一個藥室退化為距狀的是位於靠近下唇的位置,而我看到的這組雄蕊是位於上唇裂片的位置。


我對野菰的花莖作橫切面顯微觀察,發現其維管束十分正常,有發達的導管組織,只是沒有纖維束組織,因此其花莖比較鬆脆,比較容易折斷。

野菰是種非常怪異的寄生植物,每年的秋季是其花期,在寧波的野外只要留意五節芒的根部,偶爾是能見到其漂亮的花朵的。


野菰的全草也是種傳統的藥用植物,用於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和腫瘤,主要是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林海倫2020105

相關焦點

  • 眼下「野菰」開得正豔
    這是野菰的花。作為一年生寄生植物,人們只有在它開花時才能一睹芳容。「長」在五節芒的根部,平時都是「躲」在地下生長,唯有在開花時,才讓人一睹芳容,這就是「不勞而獲」的好手——野菰。眼下正是它開花的時節,在五節芒的根部,那些開紫色小花的就是。在奉化區尚田街道正在施工的葛岙水庫上遊山谷裡,撥開一大叢五節芒,在靠近根部的位置,可以看到它正在努力開花,花小巧,呈紫色,倒也養眼。
  • 科普 | 野菰
    野菰別名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與沙漠裡著名的肉鬆蓉一樣,是列當科一年生寄生植物,喜生於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溼潤及枯葉多的地方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圖片:巖明均/講談社不但寄生,還要操控思維在《寄生獸》中,寄生生物似乎演化出了一種非常逆天的生存策略,如果它們真的是演化的產物。它們和三次元裡各種寄生蟲一樣,奪取宿主的營養,不過它們乾脆直接取代了宿主的神經系統,從而可以控制宿主的活動。不過在自然界的寄生關係中,寄生生物控制宿主神經系統的例子也有一些,例如鐵線蟲。
  • 葦叢中的黑暗精靈——野菰
    中文學名:野菰拉丁文學名:Aeginetiaindica L.別名: 土靈芝草、蔗寄生、菸斗花等形態特徵: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釐米。根稍肉質,具樹狀細小分枝。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處有分枝,偶爾自中部以上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
  • 槲寄生,應該是聖誕夜最浪漫神奇的植物了
    >因為我們的宿命從鳥兒停落的一瞬間就已經註定了故事的開頭,就與這種浪漫神奇的植物有關,她便是槲寄生。當秋葉散盡,滿山蕭瑟之中,陽光下依然閃爍著一抹豔麗,溫暖而明媚,這是槲寄生。冬日裡山巒起伏,白雪皚皚,層層白雪之下露出星星點點的燦黃,如冬日裡最早綻放的迎春花,迎風招展,這也是槲寄生。槲寄生,一種浪漫而神奇的存在。第一次聽說槲寄生是在《哈利波特》裡面。哈利波特與秋的「定情之吻」,就發生在槲寄生下。張秋和哈利初吻的那一幕。
  • 「幽靈之花」、中國野菰、角蟾新物種......他們在麗水這座山上發現了神奇生物
    據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水飛介紹,隊員們早上七點鐘出發,到下午快天黑的時候返程,所以水和這個食物要帶的比較充足。這株植物儘管像極了蘭花,可卻沒有一張葉片。陳水飛判斷它並不是蘭花的一種。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據基礎科學工作網站報導,近日紐約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州州立大學的特聘科普作家發表文章,揭示了地球生物共生現象的神奇奧秘。作者希望通過文章,讓所有人了解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家園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和充滿神奇魅力。
  • 寄生在古茶樹上的神奇植物—螃蟹腳
    雲南景邁古茶區的百年古茶樹上,寄生著一種吸取了古茶樹的靈氣的寄生植物——「螃蟹腳」。
  • 寄生花——中國唯一的一種寄生花屬植物
    源於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馬兜鈴目-大花草科-寄生花屬大花草科是一個家庭脈絡不大的科,它僅有8屬,約5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有2屬(寄生花屬和帽蕊草屬),2種及1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
  • ——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共生關係
    這種相互關係我們稱為——共生關係(symbiotic relationship),即兩種或更多物種之間的一種交互作用。那麼熱帶雨林中主要有哪幾種奇妙的共生關係呢?共同生活的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共生關係。最經典的關係便是榕樹與榕小蜂的友誼了。
  • 中科院科學家:真菌更喜歡從植物根部「揩油」,而非「吃糖」
    80-90%的植物都建立菌根共生。 王二濤 圖共生VS寄生8日下午,王二濤研究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調查顯示,超過80%的植物根部都共生有真菌,比如,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這些真菌被稱為菌根真菌。植物每年把大約50億噸光合作用後代謝的產物傳遞給菌根真菌,供其生長,並留存在土壤中。
  • 懂得感恩的寄生植物 槲寄生
    在離牆近的地方,終於被我夠到一個樹叉,我用盡渾身解數,摘到了一個「鳥窩」,嘿嘿 幸好沒人看見,神不知鬼不覺的,我把槲寄生搞到手啦!嘻嘻嘻嘻,我當了一回小偷,嘿嘿嘿!!!後面再把照片曬曬,你們也看看我的戰利品,嘿嘿!這得來不易的戰利品,就是我要給您說的第二種寄生植物,槲寄生,一種半寄生植物。那麼,什麼是半寄生植物呢?
  • 植物共生,打造健康自然的花園
    利用共生植物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一些植物不僅對健康有益,在廚房中也有多種用途,還可以很好地阻止害蟲。它可以促進花椰菜、花菜、迷迭香、甘藍、胡蘿蔔、草莓生長,但不要和黃瓜、蔥科植物、芸香種在一起。
  • 科學家破解一種植物寄生機制—新聞—科學網
    槲寄生    圖片來源:HANS-PETER BRAUN
  • 寄生植物是如何寄生的
    那麼,它們為什麼要寄生?又是怎樣寄生的呢?  其實寄生植物之所以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之上,也是生存所迫。由於缺少足夠的葉綠體,寄生植物根系或葉片器官退化,失去自養能力,而無法獨立生存,只好依附著其他的植物。所有寄生植物都具備一個特殊的器官,那就是吸器。寄生植物通過吸器與寄主的維管束組織形成連接,從寄主獲取營養、水分等生長所需物質,造成寄主營養的大量流失,進而嚴重影響寄主生長和繁殖。
  • 「手機用多了會中病毒」——別急,說的是植物
    圖片:Maliyanbinette / wikimedia於是,當一株菟絲子同時寄生著好幾棵植物的時候,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菟絲子就像在這幾個植株之間架起了一張網絡,這些被寄生的植株可以藉助菟絲子和它的小夥伴交流。比如,植物在被昆蟲啃食時,會釋放出一種抗蟲信號來啟動防禦機制。
  • 植物與動物的合體——共生動物
    眾所周知,植物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不能。但世界那麼大,總有例外,比如以下介紹的幾種動物,它們就打破了動植物的界線。1 海蛞蝓這種動物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它們從卵裡孵出來之後,在沒吃海藻之前,它們一直是透明的,並且與它們的父母長得並不相像。直到吃了藻類之後,它們才會慢慢的變成綠色,發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