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脫口秀—X-Talk在騰訊北京總部隆重舉行。作為騰訊科技周的重要活動,X-Talk邀請自然科學家、哲學社會學者、科幻作家、文化學者等科技和文化相關領域人士,探討前沿科技的突破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在現場,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中科院研究員付巧妹、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中科院研究員山世光、騰訊科學家於暘、騰訊科學家張正友、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作家郝景芳等科學界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和線上線下百萬觀眾一起開啟了一場「好奇心之旅」。
五場演講、兩場對談,11位嘉賓圍繞「人工智慧」與「基因編輯」兩項前沿技術,展開了對未來生活的歡快暢想。
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在演講中分享了其科研經歷及對未來的思考,他用「鉤深致遠」來形容他多年的科研感悟。
「通過現代生活人的遺傳,也就是現今中國北方人、南方人的遺傳特點,我們會發現這兩種人群不一樣。他們的分化是何時出現的?」第一屆科學探索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在活動現場分享古DNA研究的奧秘。
讓AI全面服務人類,我們離這一天還有多遠?人類是否會對AI過度依賴而造成群體退化?圍繞著人工智慧時代可能發生的系列的問題,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世光、科幻作家郝景芳、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各抒己見。他們對談中的一個共識是,人工智慧不會即將「取代人類」。
在另一場對談裡,嘉賓們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深度對談。手持基因「剪刀」的裁縫們,會剪出個怎樣的未來?假設未來因編輯成為一項被廣泛商用的技術,這項技術的運用邊界是什麼?
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空間與倫理邊界。
網絡安全、個人隱私,已經成為數位化時代繞不開的話題。在現場,騰訊科學家於暘以「你所知與不知的網絡安全」為主題,分享了他對網絡安全現狀的觀察。於暘介紹,萬物互聯的時代,未來受到安全問題威脅的領域可能會超越帳號、數據、隱私等範疇。
「在我們實驗室的一些研究當中,已經看到了一些跡象。這可能只是萬物互聯世界中一個非常小點,但它也預示著未來網絡安全問題會更加重要。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安全隱患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趕在被壞人利用之前去發現它。因此我們這個行業也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加入。」於暘說。
另一位騰訊科學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視覺、多媒體技術和機器人專家張正友博士則分享了對於人類與AI、機器人和多種前沿技術共存共建的未來——「虛實集成世界」(Integrated Physical-Digital World,IPhD)。
據悉,2020年的騰訊科學周,主要包含了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X-Talk四場大會,由全球範圍內的科學家、醫學家、科普工作者和跨界學者共同參與。
圖片來源:騰訊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語涵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