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差異是從何時開始的;現代人的「表親」又是怎麼消失的;人工智慧真的和電影裡講的一樣,會和人類相愛相殺嗎;基因編輯能否復活你的愛寵,人類未來真的會有寵物基因設計師這樣的職業出現嗎?
當主持人張騰嶽為你提出上述問題的時候,你可能還以為自己夢回童年,差點就要跟著念出那句經典的臺詞: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打住打住,這可不是《走進科學》的現場,而是騰訊科學周的壓軸大戲科學脫口秀X-talk現場。
今年的騰訊科學周以WE大會開始,再從ME大會到「科學探索獎」頒獎禮,終於在最後一天迎來了相對輕鬆的科學脫口秀環節。X-talk也是騰訊科學周今年新設的環節,旨在邀請自然科學家、哲學社會學者、科幻作家、文化學者等科技和文化相關人士探討前沿科技的突破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保護好你的好奇心「我是南方人,我上大學前從來不知道豆漿原來還有第二種吃法:它可以是鹹的。因為我從小吃的都是甜的。從這件事開始,我就很好奇,為什麼中國的南北方人群會有這麼大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又是何時產生的。」第一屆科學探索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在演講中談到了自己在好奇心驅動下開始的研究。
從豆漿的鹹甜之分到南北人群分化,再到後來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研究,付巧妹直言,自己的科研之路是興趣使然,這份好奇也讓她一路堅持。
除了邀請科學家外,騰訊內部,來自玄武實驗室的科學家於暘則是從是否該撿起路邊的一條數據線和U盤開始,闡述了自己做網絡安全的心得體會。演講中,他提到一個問題黑客究竟什麼樣的?他可能是身價百億的比特幣持有者,也可能是平平無奇的普通人,但黑客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對技術有著無盡追求和好奇的人,才會願意花無數的時間在無盡的代碼中找到那個漏洞。
關心未來除了有過往獲獎者分享自己的研究趣事外,X-talk也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邀請了相關科學家和文化學者進行了討論。
X-talk現場
例如,讓AI全面服務人類,我們離這一天還有多遠?當人工智慧逐漸接管我們的生活後,人類是否會對AI過度依賴而造成群體退化?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科幻作家郝景芳、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就各抒己見。
雖然是科幻作家,但郝景芳在討論中相當理性,她談到,電影裡、科幻作品裡總是傾向於給人工智慧加入各種戲碼,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必須得是相愛相殺。但實際上,我們離這樣高級的人工智慧起碼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起碼現在,人工智慧還不能替代她回答小朋友提出的疑問:「晚上,太陽去哪兒了?」
與科幻作家的理性形成對比,來自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山世光的回答卻出奇的「浪漫」。他最大的夢想是能在晚年用上自己設計的AI,而這個AI能像自己的子女一樣陪伴著自己。
關於未來,在這場科學脫口秀上,還談到了基因編輯。手持基因「剪刀」的裁縫們,會剪出個怎樣的未來?假設未來因編輯成為一項被廣泛商用的技術,這項技術的運用邊界是什麼?
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空間與倫理邊界。
重視青年科學家在這場科學脫口秀上,科學變得不再高深莫測,而是可以讓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科研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一同討論的話題。
回看過去這一周,騰訊舉辦了WE大會、ME大會和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既有對全球最前沿科學的講述和思考,也有對人類生命奧秘的探究和解讀,還有對年輕科學家奮鬥的敬意、鼓勵和掌聲。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科學事業、科學思想,在這一周的活動中一直是最重要的C位。
「我們作為科學探索獎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在頒獎和評審的過程中,更看重的是青年科學家的未來而不是過往的成績。獎金全由科學家自己支配。我們起到的是搭臺的作用。」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
作為今年的獲獎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黃志偉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 因為過去資源有限,包括我們的青年科學工作者,更多做一些能夠很快產生應用效益或成果的研究。但做非常基礎的科研可能是需要耗時很長,要坐很久的冷板凳。「科學探索獎」是能支持這樣一部分人去做一些長遠的,最基礎的、真正的、好的研究。
除了獎金資助外,在採訪中多位評委和獲獎人都提到了科學探索獎帶來的跨學科交流。
「 有一個工作是評委和所有的獲獎人都特別呼籲我們公司做的,他們都特別期待有第三方打造推動跨學科交流的平臺,因為他們手裡的經費都是跟項目掛鈎的,都有KPI,很難自發地做一種頭腦風暴式的跨學科交流。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告訴澎湃新聞,科學探索獎的舉辦像滾雪球一樣,讓青年科學家在科學探索獎平臺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搭起一個平臺可以推動跨學科交流,而現在的創新基本上是跨學科碰撞出來的,這個是我們這次聽到的比較清晰的聲音。」
今年,作為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雖未到現場,但也用語音連線的方式講述科學周舉辦的意義。「創新不只是科學家的事。只有創新的土壤更厚、氣氛更濃、機制更健全,創新才會水到渠成。過去這一年,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挑戰,必須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根本。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我們的科學技術更加自立自強。」 馬化騰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