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第一次看到有人告白用這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時候,我震驚了!震驚之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假使陸遊聽到自己的名篇被改成這樣「人不人、鬼不鬼」的句子,不知道會不會被氣死?
聽多了「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朋友們,還能想起來原詩是什麼嗎?
原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要理解這首詩,我們首先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陸遊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是以,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抗金滅敵、收復失地的人生理想。我們從他的詩作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首詩寫於陸遊68歲那年。他的豪情壯志依然還在,可年邁的身體卻早已支撐不了他抗戰殺敵。於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陸遊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裡,寫下這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僵臥孤村不自哀」述訪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年老辭官回鄉的詩人,過著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窘迫、貧困、冷漠。帶著一股哀傷的氛圍,看著就十分悽苦。
但這些並不能磨滅詩人心中的熱情。他是「不自哀」的,貧病悽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他根本不需要人們的同情。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那陸遊需要什麼?
他需要理解,需要有人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片忠心,這就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
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了。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文。
詩人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
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終於幻化出一幅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
這不僅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我們有陸遊「鐵馬冰河入夢來」;有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有張元幹「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就是這些不朽的精神,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如果真的喜歡詩詞,並且想要學習的朋友們,可以買連結裡的這本書。
這是一本另類解讀詩詞的「詩詞小說」。因為作者認為換個角度讀詩詞,會發現不同的詩意。 它沒有以往那些名作的枯燥無味,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
而那些詩詞在他筆下,也不再只是一個個「死」的字,它們開始變得生動、活潑、有趣起來。歷史三百年就這樣在他筆下,一氣呵成,用文字串起了唐宋文壇一個個耀眼的瞬間,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一部起伏跌宕的熱血歷史。
小矣有話說:
其實我是可以理解一開始改編這句詩的人,想表達的意思大概是睡夢中喜歡的人「入夢來」的喜悅情景。不過,陸遊這首詩,寫的是自己收復家國的豪情壯志和年老未衰的英雄氣概,就這麼隨隨便便改的情情愛愛甚至十分「粗製濫造」,真的好嗎?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