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社會文明怎麼發展,一旦到了饑寒交迫的關鍵時刻,黃金同樣也什麼都算不上,只有水和糧食才是大家保命的東西,這一點相信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都深有體會。人類最早識別出黃金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儘管一開始有的地方用銅錢、貝殼、甚至石頭這些東西當貨幣,但最後世界上的普遍文明都將黃金視為貨幣,這與黃金本身的稀有性、化學性質和理化性質有關,也跟這個觀念的普及和傳承密不可分。
與其他金屬相比,黃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Au」是黃金的化學符號,這個應該就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了吧,但你知不知道這個名字的來歷?說起來,不得不佩服取名人的浪漫,因為Au源自於羅馬神話中的一個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黎明女神歐若拉,有「閃耀的黎明」之意。古裝劇中的黃金,一般是以「兩」作為計量單位,而國際上則是將「盎司」作為黃金的衡量單位,當我們去店裡買飾品的時候則會以「克」來描述重量。
在大家上學的時候,化學課本上都附帶了元素周期表,而我就是那種當時連這個表都記不全的人,但黃金這個東西是特例。相信沒有幾個人不知道黃金的價值,而黃金的本質其實就是單質形式的金,戴過黃金飾品的人應該都感受過它質地特別柔軟,一般人稍微用點力氣就可以改變它的既定形狀,黃金算得上是一種比較稀有、但又不是體量很有限的金屬,也是一些科技行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黃金的延展性強和質地柔軟最為人所熟知,僅用1盎司的黃金就可以拉伸到50裡的長度,是已知金屬中拉力最強的一個。而黃金的可鍛造性更是特別優秀,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喜歡將黃金製成撥片,然後將其用作重要建築物的表面做裝飾品。黃金的物理性質在顏色表現上比較特殊,融化黃金時散發出的蒸汽會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黃綠色,被鑄成薄薄一片的金片會傳遞出綠色光線,而當金粉在冶煉的時候卻會呈現出啡色。
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其實本質上說的就是黃金具有很高的化學穩定性,它不容易和物質在正常環境中發生化學反應,所以,質地純正的黃金並不會發生明顯的顏色變化,擁有極強的抗腐蝕性。比如,當溫度達到1500度的時候,銀就會因為高溫氧化而生成氧化銀,但即便溫度提升到3000度的樣子,金也不會和氧氣發生氧化反應。
地球上有多少黃金?為什麼黃金會被各種世界文明認可?
物以稀為貴,黃金在地球上的總量當然相對也比較少,如果是地殼這樣的環境中,金的平均含量大約有0.0011PPm(1億分之1.1),而海水中金的含量則更是只有0.00001PPm(1000億分之1)左右。之所以我們感覺黃金的開採難度似乎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主要是因為長時間以來的地質變化和地殼運動已經長金元素富集起來,然後形成了所謂的金礦床,印度科學家就曾經發掘出一個重量高達2.5噸重的狗頭金。
在自然界中,純金是很難找到的,因為一般含金的物質中同時也存在鐵、銀和銅這些元素,當自然金中含有銀的佔比達到、甚至超過15%的時候,往往稱其為銀金礦,當然,還有所謂的金礦、鈀金礦和銅金礦。與此同時,由於黃金這種物質本身有「親硫性」這個屬性,所以金往往又會與比較常見的硫化物共生,比如方鉛礦和黃鐵礦。
美國的黃金市場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早就發展起來了,要不是因為1977年後美元嚴重貶值,可能芝加哥和紐約黃金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個變化不僅讓黃金期貨的發展被提速,也讓許多美國人獲得了好的投資回報。要說黃金市場最悠久的是哪個,那就不得不提起倫敦市場,因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多年以前,不管是古代中國,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同年代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戰亂,而那些相對更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就會將黃金有貨幣的屬性的概念傳播過去,而人類自身又具有極強的繼承屬性,所以我們會發現即便如今社會已經發展得比過去先進得多,一些我們認定的基本事實卻並沒有改變,比如黃金就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形式,也是一種可用來製作各種精美飾品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