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民間科學家」的凡偉所創造的「電荷不存在」理論引發的討論在網絡上持續升溫。這麼一個明顯不靠譜的理論是如何進入公眾視野的呢?最初發布這一消息的自媒體有什麼背景?
記者調查發現,這一「重大新聞」最初來自於5月6日一個名為「青年傳媒」的頭條號(「今日平臺」自媒體平臺帳戶,類似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文章,標題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在論文首頁,作者信息顯示為雲南大學物理系凡偉。論文已發布在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上。
文中說,來自中國雲南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凡偉)發現電荷並不存在,經過一個多月的同行評審,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這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的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
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上的論文截圖。 本文圖片均來自科技日報
有人認為這是假的,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顛覆性的發現,甚至可以獲得諾獎。但是,隨著網友對這一事件關注的持續升級,以及雲南大學發聲明稱凡偉不是該校師生,5月7日不但最初發布的這篇文章已被刪除,連頭條號「青年傳媒」也搜索不到了。
凡偉承認發表文章的頭條號「青年傳媒」是自己所開
事件發生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韓迪在自己的知乎帳號指出,頭條號「青年傳媒」CEO就是凡偉本人。現已被今日頭條封禁。
左側為發文頭條號截圖,右側為凡偉自我介紹
記者聯繫到了凡偉本人,他也承認,青年傳媒最初發表的那篇文章是自己團隊的編輯編寫的,他先找過雲南網等媒體尋求宣傳幫助,但是對方沒有予以關注,當這次學術造假新聞被爆出後,雲南網才聯繫到他進行採訪,採訪的內容圍繞學術造假進行。
目前,不但凡偉的頭條號「青年傳媒」已被今日頭條封禁,他發表在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上的論文也已被撤稿,並將凡偉列入非誠信作者黑名單中。
記者瀏覽了凡偉的新浪博客,博客中共有47篇博文,包括自己對一些物理理論的「研究論文」、與專家互動郵件的截圖、對不能發表文章的抱怨等等。他在2017年5月4日發表的博文「為什麼說電荷是不存在的」點擊量超過一萬,另一篇發表在4月21日的文章「24歲中國小夥,有望站在諾獎領獎臺上向女友求婚」獲得了四千多個點擊量,打開博文,一句話愛因斯坦名言映入眼帘: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凡偉說,自己確實是自我炒作,但是有說不出的苦衷,用假身份和自我炒作都是被逼無奈的,因為國內外封殺民科,必須搞到正規身份才能不受歧視。
被鳴謝的專家均發聲回應
在自造的採訪文章中,凡偉一共提到了三位曾經給予他支持和肯定的人士。分別是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中科院院士雷嘯霖、某知名大學一位副教授沈老師。來看他們如何回應「電荷不存在」事件。
諾獎得主約瑟夫教授:我拒絕了凡偉,通過評審完全不是事實
凡偉在文章中提到,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讀博士韓迪給約瑟夫森教授(BrianD.Josephson)發了郵件,並獲得了回復。
Josephson教授表示,「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純屬胡說八道。
Josephson教授回覆中提到,他覺得凡先生發給他的實驗(註:不是理論)有點意思,所以問了他幾個問題,而且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Josephson教授把近期對話抄送給了韓迪,內容包括凡先生希望Josephson教授幫他的文章寫一封推薦信,教授客氣的拒絕了,並表示不希望繼續討論下去,祝他別處好運。並且Josephson教授對凡偉所謂的「通過評審」的說法感到不能理解!
被特別鳴謝的雷嘯霖院士:鼓勵精神,但明確表示不同意論文發表
凡偉在文章中對中科院院士雷嘯霖特別鳴謝。記者聯繫到了雷院士。雷院士給出了如下回覆:
「近5年來,凡偉以一個學生的名義,給我發過多次郵件,寄過他的多篇文稿給我看。抱怨多次投稿被拒,也曾提出請我推薦。作為一位教師,在給他的回信中,我對他提出新奇的想法,大膽探索的精神總是鼓勵的。但具體到他的文章內容和觀點,我搞不懂,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可能推薦。我與他的文章寫作和評議更是毫無關係,也不知道其他專家的評議。我多次對他說:新的模型(理論)不但要能解釋原有模型(理論)可以解釋的所有實驗結果,還必須解釋原有模型(理論)不能解釋的實驗結果,才能被大家接受。在經典電磁學以外,你的新模型如何?必須一點一點檢驗的。」
2013年時,凡偉就把自己的成果「電荷是不存在的」一文通過郵件發給了雷嘯霖,雷嘯霖在回覆中明確表示不同意文章結論。
2017年4月23日,凡偉的這篇文章依舊沒有獲得發表,他又給雷嘯霖院士發去了郵件,雷嘯霖回復道:你寄來的文章也大致讀了,但這些東西我確實不懂。涉及的範圍太大了。如果幾乎所有這方面的專家和權威都不能同意你的觀點,我以為還是可以想想,自己的系統理論模型是否還未能蓋過和超越目前大家接受的理論模型?自己的想法是否還是有不足或不對的地方?一個新的理論不僅能解釋原有理論能夠解釋的所有實驗和觀測,還能夠解釋原有理論不能解釋的實驗和觀測。理論涉及的面越大,涉及的所有實驗和觀測的學科當然就越多。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可能是不對的。僅供參考。
凡偉稱「實際上第二作者」沈老師:公式隨意,屬於病態科學
凡偉在文中稱某知名大學副教授沈老師給予他很大幫助,是論文「實際上的第二作者」。在新聞發出後當天晚上7點,在知乎的帖子「如何評價凡偉提出的電荷不存在理論?」中出現了名為胡曉凡的用戶發了一張沈教授微信回復的聲明:
記者也聯繫到了沈老師,採訪如下:
記者:上面圖片中的文字是您的原話嗎?您是否作為指導專家給予凡偉論文指導?
沈老師:那段文字(上一張文字圖片中的內容)是我寫的,朋友替我上傳的。以前有人來問我物理問題,我一般比較熱心幫人解答。他們問的多數物理問題是無價值的,只少數問題值得思考,但也僅僅屬於教學層次上的問題,不屬於學術問題。凡先生這類論文,從細節上講,太多地方想當然地隨意給出公式,沒有順利的邏輯過程。從框架上講,也無新概念、新公式、新預言,只是把老概念、老公式重新組織理解了一下,但這種理解是錯的,也只能算高中生練筆。我堅決反對為博眼球而寫誇張的頭條(當前這種新聞頭條多有這種風氣),真正的科研成果應是自然發酵的。我根本不想參與其中,之前他寫過其他新聞稿件,我要求他不要提及我,因為我早擔心他會誇張宣傳。現在他把我拉進去捆綁,我為之十分煩惱。
記者:凡偉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表示跟您有600多封郵件溝通,是否是這樣?您對他的研究內容是否感興趣?您認為他是偽科學嗎?
沈老師:屬於病態科學(研究者主觀上強烈希望自己的理論是對的,但是實際上不是這麼一回事)。他有三四個「學說」(屬於電磁學、經典力學、量子力學三個領域),他從大二到現在畢業一年,共四年,平均每隔十天與我郵件上討論一下,我是當作是學生來提問而答疑的。如果是偽科學,那麼是沒有討論價值的。他的屬於是教學層次上的理解問題,發展起來的病態科學。凡先生違反討論者意願,把普通討論當作是對方認可、把對方質疑和否定當作是對方指導、把對方認為的低級錯誤當作是「重大成果」,違反討論者的願望。
記者:您了解他在畢業之後做什麼工作嗎?現在是否還有郵件往來?
沈老師:他畢業之後加入了一家公司(具體不了解)。我對於他的每次郵件都是持否定意見的(一一指出哪裡錯誤,建議他再沉下心來好好讀十年物理,為他推薦各種教材)。過去,從他大二起,我一直當他是雲大的,他向我提了一些電磁學與量子力學物理問題,從教學角度講,我對其鑽研好問精神表示讚賞,覺得碰到了真正的愛學習者。我按照我的經驗教訓,給他一些可能的建議,推薦他一些理論物理教材,希望他打好基礎、做上百本學習筆記,且也多次告訴他要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好好學習,要他先坐冷板凳十年,不要動輒就去聯繫各個領域的中外名家院士。目前對物理痴迷的人是十分少的,象他那樣痴迷,我本以為是珠寶,但是他對我的建議要麼用一句話打發,要麼總有他的反駁意見。我覺得我的思維根本不與他在一個頻道上。他若願意好好地紮實學習,把基礎真正打好,會是一棵好苗子。
記者:從您掌握的信息,他是哪的學生?
沈老師:他從大二起直到現在畢業已一年,我一直以為他是雲大物理系的。他發給我他寫的論文也是以此為署名地址的。
記者:您看過他發表的這篇關於正負電子的論文嗎?您怎麼看?
沈老師:論文我都看,因為屬於我教課範疇。但是,我曾給他的評語是這樣:這種論文,從細節上講,太多地方想當然地隨意給出公式,沒有順利的邏輯過程。從框架上講,也無新概念、新公式、新預言,你只是把老概念、老公式重新組織理解了一下,但這種理解是錯的。只能算高中生練筆。他這些論文幾年前已寫好,我都是表示否定的,幾次跟他講過,「即使我在高中與大一時,我也看不上這些論文,你的鑽研的靈魂是很要強的,但軀體太低級了,還需要刻苦學五到十年幾十本教材」。
多年來聯繫過數十位院士專家
多年來,凡偉通過郵件聯繫過的專家不僅有雷嘯霖院士和沈老師,他把自己聯繫過的專家都貼在了博客裡,多達數十位專家和院士。
聯繫名單中還包括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公眾號「有下文」翻閱凡偉微博發現,他在一篇討論引力和星體動力起源的文章中,自稱得到歐陽自遠院士的指導,可這回復似乎不算是指導。
正如沈老師和雷嘯霖院士那樣,這些專家或許也僅認為凡偉是一名在雲大上學的大學生,不論他提出的問題是不是科學的,這些專家作為老師都願意予以指導和鼓勵,凡偉與這些教授、院士的郵件往來長達幾年時間,而凡偉卻把這些精神鼓勵和學習建議當成了對他「研究」的認可甚至合作者。
沈老師對記者說:「我對很勤奮愛鑽研的同學總是很有好感,願意幫助。現在國內一般大學裡的一些大學生卻有因為24小時打遊戲而荒廢學業、無所事事的。以前覺得凡偉跟這樣的學生形成對比,原來我把精力放在了一個錯誤對象身上,很痛心!」
凡偉:我就是「民科」,被退稿200多次後用雲大郵箱投稿
記者試圖通過凡偉論文下方的QQ郵箱加他的QQ,但凡偉設置了驗證通過問題:QQ被加爆了,很抱歉。記者只能通過QQ郵件聯繫他,之後得到了凡偉回復的一篇長達3400多字的聲明。(附後)
凡偉博客上的照片
聲明指出,他並非是雲南大學物理系的學生,並不存在對雲大物理系抹黑事件,籤署雲大物理系地址另有內情,在高中階段,他由於痛恨應試教育而中途輟學,並想通過自學成才來改變應試教育。「我就是大家眼中的『民科』!」凡偉在聲明中說。
他在聲明中寫道:「當時我最想做的事是『改變應試教育制度』,當我知道怎麼去改的時候,我發現我沒用話語權,因為平時好奇心畢竟強,比較善於思考問題,所以就想到要不搞份諾獎,等有話語權了就好改變『應試教育』了。」凡偉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民科。
為什麼要署名雲大物理系的學生呢?凡偉這樣解釋: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因為不是正規科研單位,沒有導師籤名,所以沒有人接收,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個正規單位署名,由於他人在昆明,所以就書上了雲大物理系。他先後投稿過國內外幾乎所有相互學術期刊,被退稿差不多200多次,在投稿無用後,凡偉開始通過郵件嘗試聯繫國內外的物理學專家,但是,這些專家在得知他是「民科」後就基本不予以回復了。
之後,凡偉想到了用雲大的郵箱地址,因為用edu後綴地址會讓論文看起來更正規一些,所以他借用了他認識的一名雲大同學的郵箱。
記者嘗試註冊中科院論文預發布平臺,發現如果不使用機構郵箱,可能造成論文無法提交。
凡偉在聲明中還說到:這次以雲大物理系名譽發表論文的新聞事件,其實我早有準備,我知道會被人肉出來的,所以,我想藉此次機會糾正這種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國人的科學普及率那麼低,竟然有那麼大的學術歧視問題,我想問的是:「民科怎麼了?」還有,昨天的頭條內容在不知道什麼原因情況下封殺了,很多跟我有交際的老師紛紛倒戈,跟我劃清界限,他們在怕什麼?這是科學權威對我的絕地反擊嗎?
延伸閱讀:論文預發布平臺是什麼?
開放平臺無需同行評議
凡偉發表論文的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是什麼性質的平臺呢?據媒體報導,2017年4月6日,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期刊合作說明會在京舉行,院內外56家科技期刊代表參會。
會上,中科院文獻中心副主任張智雄代表項目承擔單位介紹了國際科技論文預印本趨勢與ChinaXiv平臺進展,指出「芬格規則」正在被打破,新型期刊已經開啟基於預印本平臺的新服務模式,國內外預印本紛紛出臺,正在改變學術交流模式,希望科技期刊能與ChinaXiv攜起手來,共建一種開放高效的中國科研學術交流環境。
報導中稱,ChinaXiv是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組織實施,發展規劃局提供具體指導,文獻中心聯合相關研究所和相關科技期刊傾力打造的國內第一個按國際通行模式規範運營的預發布平臺。平臺面向全國科研人員接收中英文科學論文的預印本存繳和已發表科學論文的開放存檔,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和及時發表最新成果的有效渠道。
在學術出版界,預印本(preprint)是指尚未在同行評議學術期刊中正式發表的科技論文手稿。關於預印本地位及可引用性的爭議一直存在。
現在,凡偉的論文已經被該平臺刪除,但是文章在刪除之前獲取的8000多次點擊量和4000多次下載量刷新了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的單篇論文點擊和下載記錄。
央廣「新聞縱橫」記者聯繫到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黃向陽,黃向陽解釋了「預發布」的含義:「它是國際通行的、學術發表時,為了避免首發權被出版商掌握,學術共同體做預出版的工作,『預』代表還沒正式發表的文章。這是一個開放平臺,他只要發,我們認為只要格式合格,就會把它公布在整個學術界,大家可以對它進行同行評議。評議和期刊編輯部的那種是兩個概念,這個就是接受更廣泛的公眾的監督和公眾的評議。」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張智雄表示,未來平臺要提升審核能力。「國際的通行做法是,看論文作者、單位,論文合不合規,是不是研究型論文,後邊的發布都要作者自己負責。我們會給他發布出去,讓學術界進行爭論到底怎麼樣。」
附:凡偉的聲明
我是凡偉,我作如下聲明:
我並非是雲南大學物理系的學生,並不存在對雲大物理系抹黑事件,籤署雲大物理系地址(另有內情)。
我對此次新聞事件對雲大物理系造成的影響,深表歉意,不過,這將是積極的,當事件發生時,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院長戴本忠(主管學術)老師第一時間給我發了微信,一再協調撤銷媒體所報新聞稿。戴老師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老師,有這樣的院長,有對物理感興趣的同學,你們儘管放心的報考雲大物理系。
如果我的發現被科學共同體認可,我也會去雲大物理系任教,我會把雲大建成當代物理學的中心。
嚴格的說,我就是大家眼中的:「民科」!
我出生於1993.6,雲南省宣威市的一個鄉下農村,從小立志改變社會,初中時就立志考清華、留劍橋,並立志讀書期間三不談:不談戀愛、不談身邊瑣事、不談金錢,並且也做到了。
踏入高中第一天,我就志在清華,但是讀了幾個月後,我就後悔了,在學校根本學不到任何有用的東西,整天就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完全是浪費時間,我痛恨極了應試教育制度,我感覺再這樣下去,我就廢了,離我的理想越來越遠了,繼續讀下去,我會考上好的大學,找份好的工作,但是我的理想沒法實現,整整經過幾個星期的冷靜思考,我決定退學自學。
因為當時我覺得:人生只有一次,如果我選擇了安逸的現在,那麼,老來那天我會後悔,但是如果我現在選擇了夢想,即便最後沒成功,我也曾為夢前行,人生無怨無悔。
所以我給自己取了一個座右銘:「人生在世終須死,不盡吾質怎肯修?」
我計劃用10年的時間半工半學來學盡古今中外能用的所有,實際我泡了3年圖書館(在廣州新華書城、昆明新知圖書城、昆明市圖書館),自學了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心理學等等,物理學其實只是我其中學的一小塊。
當時我最想做的事是「改變應試教育制度」,當我知道怎麼去改的時候,我發現我沒用話語權,因為平時好奇心畢竟強,比較善於思考問題,所以就想到要不搞份諾獎,等有話語權了就好改變「應試教育」了。
因為小時候對磁鐵,還有摩擦起電現象比較好奇,所以就想到去解釋這兩個問題,因為這是物理學的基礎,只要解釋了,肯定能拿諾獎的。
後面我就自學了大學物理四大力學,因為一些想法在腦海裡呈現時,當時就對教科書持有懷疑態度,一度產生厭學情緒情緒,好在在請教中科院第三任所長,郝柏林院士時,他發現了我的問題,極大的批評了我(讓我看郎道10卷),讓我找一張白紙把教科書都推導一遍,讓我及時,懸崖勒馬,後面我都照做了。
後來,我又看了費恩曼講義,大學物理碩士研究生課程,博士研究生課程,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還是系統的學習過物理學課程的。
為什麼我要用雲大物理系作為論文的通訊地址呢?
說多了都悲催,剛開始,我寫出論文的時候(18歲),我拿去投稿,因為沒有正規科研單位,人家看都不看就給退了,並且,學生投稿,需要導師籤名,期刊和雜誌社只認老師,不認學生的,更有,我發現,一個期刊和雜誌社基本被主編和編委把持著,他們自己的人想怎麼發布論文都行,圈外人是根本擠不進去的。
這個也源於中國大學的唯論文評選職稱,大家一窩蜂的發論文憑職稱,版面連圈裡人都不夠用,我們外行更就只能呵呵了。所以,我必須要有一個正規單位署名,因為我在昆明,後面就書上了雲大物理系,署名雲大物理系,並不是因為雲大物理系名聲大,屬上方便提升自己。
另外,我投稿無用後,我就想到請教專家,所以,我就給全國各高校,科研所發郵件,我嘗試過以普通科學愛好者身份去請教,當對方發現我是普通科學愛好者時,一下子就不理我,在潛意識裡就是多年以後我才知道的學術歧視「民科」,我不知道我做錯什麼了,怎麼就被歧視了?
還有,學術歧視,不僅在中國,國外也存在。
我先後投稿過國內外幾乎所有相互學術期刊,被退稿差不多200多次,退稿理由都差不多。
1):不符合本刊的定位和要求。
2):不符合科學公認標準的標準。
3):違背了傳統理論。
99%都是不審就退了,人家根本不給我發表我這種當代的「異端學說」,一些人直接說我「褻瀆了科學」,試想,科學又不是神學,怎麼會被怕褻瀆???
反正就是,人家不喜歡你的論文,不喜歡你那樣搞,拒絕只是一個理由的問題。
我先後還給《清華、北大、浙大、復旦、中科大、上交大、中科院等等》、《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等等》等等幾十個科研單位的專家發了請教郵件。請教討論郵件超過6000封,回的寥寥無幾。為了請教,你也必須有一個正規的單位,要不然人家就說你是「民科」,根本不理你。所以,我是有苦說不出,智能署名雲大去請教,即便結果下來,收效甚微,因為雲大實在太不知名,人家不會理你,給人家的感覺就是,不要說雲大的學生了,雲大的老師也沒有什麼水平,人家根本不屑。
為什麼要用雲大的郵箱地址呢?(這也是有很深的內幕的)
因為請教無望,沒人願意敢出頭幫我推薦論文去發表,投稿也無望,我就想到先上傳arxiv(這是國際上最大的論文預發布平臺),可是我去上傳,我根本沒有權限,後面我找到白俄羅斯的一個科學家給我上傳權限(他看了我論文非常支持),可是,論文才上傳上去,就被刪了,權限也被剝奪了,希望也破滅了。通常只有用edu後綴的郵箱才能直接在arxiv上傳論文,後面我想到雲大我有一個同學,我就借用了他的郵箱,用他的郵箱去上傳,後面上傳上去了,還是被刪了,並表示,如果我再上傳,就剝奪我的上傳權限。你們說我心裡苦不苦???
其次,為了讓論文看起來更正規點,後面我的論文角標我就紛紛用上了edu後綴的郵箱,不然,不然人家看到連edu後綴郵箱都沒,直接退,看都不看。
這次以雲大物理系名譽發表論文的新聞事件,其實我早有準備,我知道會被人肉出來的,所以,我想藉此次機會糾正這種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國人的科學普及率那麼低,竟然有那麼大的學術歧視問題,我想問的是:「民科怎麼了?」
我承認,民間科學家確實沒有經受系統的科學訓練,寫出來的論文專業水平不行,但是他們的科學想法就低人一等嗎?
黑人和黃人在膚色上確實沒有白人好看,立體感也沒有白人好,黑人和黃人就不是人了嗎?就不應該獲得尊重了嗎?
這是赤裸裸的學術界的種族歧視。
還有,我有看到,有國內權威專家說,現在科學是一份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普通人搞科研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並且物理學的基礎都建的差不多了,好做的都讓前人做了。
然而,在我看來,這是一句徹頭徹底的謬論。
過去幾百年,在那個物質貧乏、信息溝通滯後的年代,只有出身好的貴族家庭識字,並且還必須是貴族中的比較富裕的才有時間搞科研,那個年代搞科學才叫難;當代社會,網際網路非常發達,大家生活條件都比較好,識字率那麼高,信息溝通、交流那麼方便,科學愛好者從網際網路上隨便都能自學成才的,根本一點都不誇張,現在搞科研反而容易很多。
難是難在民間科學愛好者拿不到國家的科研經費,所以說,不是學術高度職業化,是拿錢高度職業化,拿納稅人的錢高度職業化,還有官僚化。
他們拿了國家的錢,什麼也搞不出來,突然冒出一個民間科學愛好者跑出來質疑了他們的研究,破壞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們就以出身來歧視民間科學愛好者,出身不好就代表科學想法都是低賤的嗎?
並且,作為訓練有素的正規科研人員,他們的那種優越感,他們總認為他們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經受了最高的科學訓練,他們都搞不出來的東西,你一個沒有任何科學訓練背景的人,憑什麼站出來指手畫腳?說到這裡,我腦海裡迴蕩著這樣一句話:「不是鄙視你,你就是民科」。
還有,從學術的角度,因為我請教過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對他們的水平還是了解的,現在的科研論文,總喜歡搞一些花哨的東西,到處都是數學公式堆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專業,自己知道常人所不知道的東西,還好我會微積分、線性代數,要不然現在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我看到很多民間科學愛好者朋友,確實很多不可理喻,確實也存在無法溝通。可是,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都是文革時期的人,沒有機會上大學,但是對科學有無盡的好奇心,他們很想讓自己的想法獲得社會的認可,可是科學共同體封殺所有不一樣的言論,所有民科的言論,導致很多人精神異常,然後科學共同體有把這個被他們搞精神異常的人以偏概全的一棒打死所有學術愛好者。何等的卑鄙,是怎麼的道貌岸然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
對於我的學術問題,除了我的出身有問題,其它均是事實,我願意為我說的話負法律責任。
還有,昨天的頭條內容在不知道什麼原因情況下封殺了,很多跟我有交際的老師紛紛倒戈,跟我劃清界限,他們在怕什麼?
這是科學權威對我的絕地反擊嗎?
凡偉
2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