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不存在」論文被撤 專家:不可能完全推翻某理論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近日,一篇「電荷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在網絡熱傳,文章稱一名雲南大學科學家「凡偉」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其論文已發表於中科院論文預發布平臺。事件一出,引發不少質疑。

  5月7日,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發表「嚴正聲明」稱,經查證,凡偉並非雲南大學師生。隨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宣布,「因涉嫌身份造假,撤銷凡偉預發布論文,並且將其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

  「電荷不存在」瘋轉 引發大量質疑

  5月6日下午,一篇名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席捲」網絡。文章稱,來自雲南大學的一位名叫「凡偉」的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並稱「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同時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預發表」。

  文中還特別指出,這個發現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

  文章發出後,很對網友對其觀點提出大量質疑,認為此文是「民科套瓷」和炒作。更有網友直接向文中提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求證。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讀博士生韓迪在知乎上發帖表示,事件發生後,他與約瑟夫森通過郵件溝通,約瑟夫森回復稱:他對所謂「通過評審」的說法感到不能理解。他表示,凡偉曾邀請約瑟夫森為其論文寫推薦信,被客氣地拒絕了。約瑟夫森表示不希望繼續討論下去。

  7日上午,首發該文的「青年傳媒」頭條號更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稱自己就是凡偉,「沒想到一夜成了網紅」,而這是他「期待已久的」,但也在其「意料之外」。

  凡偉在文中表示,因為他在論文上留了一些聯繫方式,他的QQ和微信被「加爆」,全國各地的人都在找他。凡偉稱自己「遭受了很多科學權威的諷刺、挖苦、嘲笑、詆毀、侮辱」,「至今只能選擇關機」。

  涉嫌身份造假 中科院撤銷其論文

  除網友質疑外,事件涉及的機構也先後對此予以回應。

  7日下午2點,「青年傳媒」今日頭條號先是刪除該文,很快其帳號也被封禁。記者從今日頭條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青年傳媒」帳號被舉報發布的多篇文章與事實不符,所以予以扣分直至封禁。

  與此同時,雲南大學也注意到了凡偉以「雲南大學科學家」身份發表的「在物理學方面的一些觀點」。7日,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發布「嚴正聲明」,稱「經查證,凡偉不是雲南大學的師生」。

  隨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在其官網發表聲明稱:根據云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5月7日發布的聲明,ChinaXiv上自稱姓名為凡偉(英文名稱為Wei Fan)的作者涉嫌身份造假,ChinaXiv按照相關管理規定,撤銷此作者的相關預發布論文,並且將其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

  據了解,凡偉在該平臺上預發表的論文題為《論電荷、電流、電場和磁場內在機制》,發布時間為2016年6月,還至少提交有另一篇題為《新的運動力學原理研究:空間結構與重力模型》的論文。

「青年傳媒」頭條號曾發表該作者多篇「重大發現」文章。目前該頭條號已被封禁。

  ■ 對話

  ChinaXiv負責人

  凡偉假冒大學機構身份提交論文

  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官微「中國科訊」介紹,5月6日下午開始,隨著該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凡偉近一年前上傳至ChinaXiv平臺,但鮮有人問津的論文點擊量突破8000次,下載量也達到4000次以上,刷新了中國科學院所屬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的單篇論文點擊和下載紀錄。

  虛假的身份,顛覆傳統的「觀點」,為何會出現在大眾看來非常權威的「中科院」平臺?就此,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張智雄表示,ChinaXiv為預發布平臺,並不對論文內容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初審。凡偉假冒大學機構研究者身份欺騙平臺,提交了論文。

  新京報:凡偉什麼時候開始在ChinaXiv平臺發表論文?之前有人關注嗎?

  張智雄:我想強調的是,論文在ChinaXiv平臺上只是提交發布,而不是發表。此前,凡偉假冒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身份,分別於2016年6月20日、6月22日、12月6日,在平臺提交了3篇物理學領域論文。

  文章公布後也一直沒得到相關評議,直到5月7日後才陸續有評議。主要認為論文大多是一些已有公式的堆砌,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作者觀念的合理性。

  新京報:你強調是提交而非發表,ChinaXiv平臺的機制是?

  張智雄:ChinaXiv是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為及時公開優秀的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交流,平臺採用「及時發布,開放評議」的機制,即:論文發布前不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也不對提交者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審查。

  這也是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的國際通則。由康奈爾大學發起的著名預發布平臺arXiv也沒有執行同行評議機制,一些高中生做出的科研成果也能發在arXiv上。

  新京報:是否意味著平臺不設提交門檻?

  張智雄:不是的。平臺有一定門檻要求,最主要的要求是論文提交者的研究身份,平臺要求論文提交者用機構郵箱註冊。我們也希望作者提交論文時提供更多研究身份信息,如ORCID號、ResearchGate信息等,但這增加了提交者負擔,核定有效身份因此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凡偉論文能夠提交至平臺,是由於其冒用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機構身份欺騙平臺。目前,ChinaXiv已經將凡偉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今後想再做類似的事就難了。

  新京報:平臺是否會對論文內容進行初步審核?

  張智雄:平臺主要對論文格式進行檢查,並確保論文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但不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審查。我們對一些可能引起爭議的論文也非常慎重,但身份的偽裝,欺騙性太大。

  新京報:將論文提交至預發布平臺有何特別意義?

  張智雄:可以鎖定優秀科研成果的首發權,防止科研成果被別人搶佔。

  新京報:以前發生過撤稿情況嗎?今後審核會否更嚴格?

  張智雄:ChinaXiv平臺2016年6月上線運行,此前沒有發生過類似撤稿情況。今後,ChinaXiv「及時發布,開放評議」的機制不會變,將一如既往面向全國科研人員開放存檔,提供接收中英文科學論文的預印本存繳和已發表科學論文的服務。但平臺將加強論文準入標準,特別是進一步加強作者學術研究身份的考查。

  ■ 焦點

  專家:不太可能整體上完全推翻某理論

  鄭陽恆表示,學界關於電荷現有理論框架,經過大量實驗證明,沒有發現明顯問題

  對於凡偉的新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國科大物理學院副院長鄭陽恆表示,學界關於電荷的現有理論框架,都是經過了大量實驗證明的,沒有發現明顯問題。

  鄭陽恆說,嚴謹的科學文獻,如果說否定某種理論,也只可能在某種限定條件下,整體上完全推翻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只是對牛頓力學作出修正,並不能說推翻」,鄭陽恆說,只有在超高速情況下,速度接近光速時,牛頓力學才不適用,在日常生活中,牛頓力學沒有任何問題。

  對於文章稱凡偉的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鄭陽恆表示,他很快從同行那裡了解到,所謂通過專家評審,「都是沒有的事兒」。

  「做科研的人,如果連這點信譽都沒有,那麼他的東西不值得再關注。對於裡面列的一堆公式,我沒時間去摳。」鄭陽恆說,「很可能,你指出其中一個有問題,他第二天拿出更多的公式給你,這樣的人很多,我沒有這樣的精力。」

  鄭陽恆說,如果真有重大發現,要拿出重大證據,發到雜誌上由最專業的人去做評議,專家們不會讓「好東西」埋沒。而造假,將科學發現拿到網上「爆炒」,這種方式會讓研究者失去信譽。對科學家來說,信譽一旦受損很難重建。今後他的東西,也不會再有人關注。

  新京報記者 王碩

相關焦點

  • 霍金推翻自己理論:黑洞不存在 提「灰洞」理論
    霍金推翻自己理論:黑洞不存在 提「灰洞」理論   黑洞理論創始人之一史蒂芬·霍金髮表論文稱,黑洞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  黑洞不存在
  • 電荷不存在?這種民科水準一般但套路實在太高明
    剛剛過去的周末,朋友圈又驚現一篇可以「改變世界」的文章,文章的名字也是格外提神:《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說實話,想要改寫教科書那是多難的一件事啊!這個中國科學家是誰?電荷不存在有是什麼?相信一時間很多人都跟科學人一樣被驚呆了。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 「電荷不存在」最新進展:作者承認自我炒作
    自稱「民間科學家」的凡偉所創造的「電荷不存在」理論引發的討論在網絡上持續升溫。這麼一個明顯不靠譜的理論是如何進入公眾視野的呢?最初發布這一消息的自媒體有什麼背景?  被鳴謝的專家均發聲回應  在自造的採訪文章中,凡偉一共提到了三位曾經給予他支持和肯定的人士。分別是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中科院院士雷嘯霖、某知名大學一位副教授沈老師。來看他們如何回應「電荷不存在」事件。
  •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導致行業倒退十年?!
    調查稱,作為心肌再生領域開創者和頂尖人物的皮耶羅·安韋薩教授有31篇學術論文存在數據造假,應予撤稿。安韋薩的上百篇學術論文被視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石,如今多達31篇遭推翻,使得國內外諸多研究人員的相關課題化為泡影。一些人驚呼,這樁學術醜聞導致「整個行業倒退十年」。一些人擔憂,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展開的臨床試驗和商業項目均面臨危機,需要重新評估可行性。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期刊很少檢查參考書目 Schneider表示,對於大多數期刊來說,在一篇新論文發表時,並不會檢查研究論文的參考資料是否已經被撤稿。 4. 被撤稿論文可能存在某些價值 Schneider表示,上述呼吸醫學論文撤稿後仍大量引用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它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的第一個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很少。
  • 如何評價凡偉提出的電荷不存在理論?
    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點擊可閱讀)」刷屏,小青年也曾誤以為中國科技界有了重大發現,但小青年最終找到了比較靠譜的解答,僅供參考。作者來自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在讀生韓迪,原文如下:- BEGIN -我給新聞中提到的諾獎得主,Brian D.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然而,8月10日,論文刊發僅一個月後,學術打假專家 Elisabeth Bik就在Pubpeer上對該論文圖片發出質疑。緊接著,有不少網友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大學認定博士學位論文存在嚴重抄襲徐某是瀋陽某大學2003級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2016年12月,多家網絡媒體公開報導了徐某博士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行為,引起學術界熱烈討論。作為徐某博士學位的授予單位,某大學在得知以上報導內容後,啟動對徐某博士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調查,並成立了調查組。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一文,引發廣泛關注。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 針對上述3個問題,《中國科學報》繼續追蹤,並且採訪了拒絕撤稿的朱斌。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國內某醫學SCI期刊資深編輯認為,「學術刊物出版商非常看重旗下刊物的聲譽,在更換出版方期間清算此前遺留問題並不少見」。焦點二:同行評議造假是程序造假還是學術造假?據悉,此次被撤稿件大部分都是通過「真評審專家假郵箱」的方式,瞞天過海逃過評審監控。有些人提出,這種同行評議造假與內容造假不同,屬於程序瑕疵。
  •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影響有多大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導致行業倒退十年?!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近期發布一項調查結果,在醫學領域,尤其是幹細胞研究領域掀起軒然大波。調查稱,作為心肌再生領域開創者和頂尖人物的皮耶羅·安韋薩教授有31篇學術論文存在數據造假,應予撤稿。
  • 美國「減肥雞湯」專家被撤13篇論文,辯稱「沒有主觀謊報」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宣布一次性撤回萬辛克的6篇論文,使其被撤文章總數上升至13篇。康奈爾大學隨即公布了調查結果:萬辛克教授存在學術不端,將於本學年結束後(即明年6月)辭職。萬辛克就此向《科學》雜誌等媒體表示「並沒有造假、主觀謊報、抄襲或濫用行為」。
  • 中國民間科學家發現電荷不存在!真相無語
    大家好,相信周末你們都被這樣的新聞刷屏了:「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實際上,這只是「民間科學家」的又一次炒作。 蝌蚪君做科學編輯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了,在這期間,也曾遇到過各式各樣的民科。
  • 小夥稱「發現電荷不存在」將獲諾獎 遭網友打假
    網帖:「雲南大學一名科學家發現電荷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從5月6日下午開始,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名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帖文刷屏。,電荷產生了靜電場,靜電場是單極場,這其實完全是錯的,摩擦產生的是偶極磁場,根本不是單極場,所以,傳統的教科書說那些,根本就是在誤導學生。」
  • 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論文涉學術不端 被撤碩士學位
    原標題:湖南大學研究生抄襲雲南財經教師論文被撤碩士學位3月27日,雲南財經大學一教師發帖稱,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劉夢潔的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她的博士論文選題,該選題同時也是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月2日,湖南大學官微發布關於劉夢潔碩士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及處理說明,稱決定撒銷涉事的劉夢潔碩士學位,給予其導師洪源警告處分,取消其導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說明稱,2019年3月21日,湖南大學成立專門工作組,對學校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生劉夢潔的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認真開展調查。經查,劉夢潔的碩士學位論文《腐敗對我國企業逃稅的影響研究》存在抄襲現象,構成學術不端行為。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調查 「潤色」成幌子 花錢可發國際期刊  百餘篇中國論文遭撤稿,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 科技觀察 | 2017年人類最大科學發現--電荷「電量」根本不存在...
    這意味這「電荷不存在」的理論在國際物理學界已經得到初步認可。2017年人類最大物理發現:電荷不存在那麼電磁場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磁場,更確切的說是動磁場。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場」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但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這樣的物理學家的評審應該嚴謹的程度,我們可想而知。
  • 愛因斯坦理論被推翻?黑洞中心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有了新理論!
    然而,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上的兩篇近期物理學論文,可能會讓科學家重新考慮我們對黑洞的了解。據報導,科學家有了新理論!黑洞中心的奇點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且,我們可能完全誤解了他們的性質以及他們在中心的樣子。愛因斯坦理論將被推翻?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一直認為,黑洞中心奇點的想法一定是錯的。如果具有質量的物體沒有大小,則它具有無限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