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電荷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在網絡熱傳,文章稱一名雲南大學科學家「凡偉」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其論文已發表於中科院論文預發布平臺。事件一出,引發不少質疑。
5月7日,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發表「嚴正聲明」稱,經查證,凡偉並非雲南大學師生。隨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宣布,「因涉嫌身份造假,撤銷凡偉預發布論文,並且將其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
「電荷不存在」瘋轉 引發大量質疑
5月6日下午,一篇名為《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的文章「席捲」網絡。文章稱,來自雲南大學的一位名叫「凡偉」的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並稱「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同時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預發表」。
文中還特別指出,這個發現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
文章發出後,很對網友對其觀點提出大量質疑,認為此文是「民科套瓷」和炒作。更有網友直接向文中提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求證。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讀博士生韓迪在知乎上發帖表示,事件發生後,他與約瑟夫森通過郵件溝通,約瑟夫森回復稱:他對所謂「通過評審」的說法感到不能理解。他表示,凡偉曾邀請約瑟夫森為其論文寫推薦信,被客氣地拒絕了。約瑟夫森表示不希望繼續討論下去。
7日上午,首發該文的「青年傳媒」頭條號更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稱自己就是凡偉,「沒想到一夜成了網紅」,而這是他「期待已久的」,但也在其「意料之外」。
凡偉在文中表示,因為他在論文上留了一些聯繫方式,他的QQ和微信被「加爆」,全國各地的人都在找他。凡偉稱自己「遭受了很多科學權威的諷刺、挖苦、嘲笑、詆毀、侮辱」,「至今只能選擇關機」。
涉嫌身份造假 中科院撤銷其論文
除網友質疑外,事件涉及的機構也先後對此予以回應。
7日下午2點,「青年傳媒」今日頭條號先是刪除該文,很快其帳號也被封禁。記者從今日頭條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青年傳媒」帳號被舉報發布的多篇文章與事實不符,所以予以扣分直至封禁。
與此同時,雲南大學也注意到了凡偉以「雲南大學科學家」身份發表的「在物理學方面的一些觀點」。7日,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發布「嚴正聲明」,稱「經查證,凡偉不是雲南大學的師生」。
隨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在其官網發表聲明稱:根據云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5月7日發布的聲明,ChinaXiv上自稱姓名為凡偉(英文名稱為Wei Fan)的作者涉嫌身份造假,ChinaXiv按照相關管理規定,撤銷此作者的相關預發布論文,並且將其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
據了解,凡偉在該平臺上預發表的論文題為《論電荷、電流、電場和磁場內在機制》,發布時間為2016年6月,還至少提交有另一篇題為《新的運動力學原理研究:空間結構與重力模型》的論文。
「青年傳媒」頭條號曾發表該作者多篇「重大發現」文章。目前該頭條號已被封禁。
■ 對話
ChinaXiv負責人
凡偉假冒大學機構身份提交論文
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官微「中國科訊」介紹,5月6日下午開始,隨著該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凡偉近一年前上傳至ChinaXiv平臺,但鮮有人問津的論文點擊量突破8000次,下載量也達到4000次以上,刷新了中國科學院所屬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的單篇論文點擊和下載紀錄。
虛假的身份,顛覆傳統的「觀點」,為何會出現在大眾看來非常權威的「中科院」平臺?就此,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張智雄表示,ChinaXiv為預發布平臺,並不對論文內容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初審。凡偉假冒大學機構研究者身份欺騙平臺,提交了論文。
新京報:凡偉什麼時候開始在ChinaXiv平臺發表論文?之前有人關注嗎?
張智雄:我想強調的是,論文在ChinaXiv平臺上只是提交發布,而不是發表。此前,凡偉假冒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身份,分別於2016年6月20日、6月22日、12月6日,在平臺提交了3篇物理學領域論文。
文章公布後也一直沒得到相關評議,直到5月7日後才陸續有評議。主要認為論文大多是一些已有公式的堆砌,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作者觀念的合理性。
新京報:你強調是提交而非發表,ChinaXiv平臺的機制是?
張智雄:ChinaXiv是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為及時公開優秀的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交流,平臺採用「及時發布,開放評議」的機制,即:論文發布前不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也不對提交者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審查。
這也是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的國際通則。由康奈爾大學發起的著名預發布平臺arXiv也沒有執行同行評議機制,一些高中生做出的科研成果也能發在arXiv上。
新京報:是否意味著平臺不設提交門檻?
張智雄:不是的。平臺有一定門檻要求,最主要的要求是論文提交者的研究身份,平臺要求論文提交者用機構郵箱註冊。我們也希望作者提交論文時提供更多研究身份信息,如ORCID號、ResearchGate信息等,但這增加了提交者負擔,核定有效身份因此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凡偉論文能夠提交至平臺,是由於其冒用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機構身份欺騙平臺。目前,ChinaXiv已經將凡偉列入非誠信作者名單,今後想再做類似的事就難了。
新京報:平臺是否會對論文內容進行初步審核?
張智雄:平臺主要對論文格式進行檢查,並確保論文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但不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進行審查。我們對一些可能引起爭議的論文也非常慎重,但身份的偽裝,欺騙性太大。
新京報:將論文提交至預發布平臺有何特別意義?
張智雄:可以鎖定優秀科研成果的首發權,防止科研成果被別人搶佔。
新京報:以前發生過撤稿情況嗎?今後審核會否更嚴格?
張智雄:ChinaXiv平臺2016年6月上線運行,此前沒有發生過類似撤稿情況。今後,ChinaXiv「及時發布,開放評議」的機制不會變,將一如既往面向全國科研人員開放存檔,提供接收中英文科學論文的預印本存繳和已發表科學論文的服務。但平臺將加強論文準入標準,特別是進一步加強作者學術研究身份的考查。
■ 焦點
專家:不太可能整體上完全推翻某理論
鄭陽恆表示,學界關於電荷現有理論框架,經過大量實驗證明,沒有發現明顯問題
對於凡偉的新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國科大物理學院副院長鄭陽恆表示,學界關於電荷的現有理論框架,都是經過了大量實驗證明的,沒有發現明顯問題。
鄭陽恆說,嚴謹的科學文獻,如果說否定某種理論,也只可能在某種限定條件下,整體上完全推翻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只是對牛頓力學作出修正,並不能說推翻」,鄭陽恆說,只有在超高速情況下,速度接近光速時,牛頓力學才不適用,在日常生活中,牛頓力學沒有任何問題。
對於文章稱凡偉的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鄭陽恆表示,他很快從同行那裡了解到,所謂通過專家評審,「都是沒有的事兒」。
「做科研的人,如果連這點信譽都沒有,那麼他的東西不值得再關注。對於裡面列的一堆公式,我沒時間去摳。」鄭陽恆說,「很可能,你指出其中一個有問題,他第二天拿出更多的公式給你,這樣的人很多,我沒有這樣的精力。」
鄭陽恆說,如果真有重大發現,要拿出重大證據,發到雜誌上由最專業的人去做評議,專家們不會讓「好東西」埋沒。而造假,將科學發現拿到網上「爆炒」,這種方式會讓研究者失去信譽。對科學家來說,信譽一旦受損很難重建。今後他的東西,也不會再有人關注。
新京報記者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