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舒清海
10月20日,一隻死裡逃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被武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放歸大自然。
10月19日傍晚,武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泉溪鎮自然資源所接到泉溪鎮金溪村村民電話:撿到一隻「貓頭鷹」,請求林業工作人員前往救助。
接報後,自然資源所工作人員迅速驅車前去調查處置。
打電話的是金溪村客塘自然村村民吳星偉。他說:「大概1小時前,家門前的桂花樹上,突然有一隻鳥被風雨刮下來,小鳥扇動翅膀,卻無力起飛,一條路過的黃狗馬上撲了過去。他看到後趕緊把狗趕走,將鳥撿回家。」
通過觀察,覺得那隻鳥兒長得很像貓頭鷹。由於縣林業部門經常開展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活動,有這個意識,所以就撥打電話求助。
工作人員將這隻「貓頭鷹」帶回單位。
經鑑定,這隻「貓頭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領角鴞,沒有受傷。經過飼養觀察,確認無不良反應之後對其進行野外放生。
專家介紹,領角鴞是鴟鴞科角鴞屬的貓頭鷹。它們大部分夜間棲於低處,繁殖季節叫聲哀婉,好奇心強,並不怕人。
「貓頭鷹」沒有受傷,為何從樹上掉下來?林業專家分析,這隻「貓頭鷹」可能是在風雨中亂飛誤撞樹枝,後因耗盡體力導致無法飛行。
貓頭鷹白天的視力差,夜間的視力特別好,有夜視功能。生物學家研究證實,貓頭鷹夜間的敏銳程度是人的100倍。杆狀細胞聚光,貓頭鷹擁有的杆狀細胞是人的10倍。每個細胞都具有『視紫質』,這種物質能夠把最微薄的光線變成視覺印象。
「貓頭鷹白天躲在樹洞中,或停在枝葉茂密的大樹上,動也不動,晚上它們開始活動了,飛來飛去行如白晝。這是因為它眼睛的視網膜上,只有在弱光下起作用的圓柱細胞,缺少強光下起作用的圓錐細胞。」武義縣森林資源管理站站長祝勇武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