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部除《聖經》外,世界上譯文譯本最多,總銷量超過兩億冊,與狄更斯的《雙城記》並列為史上第二暢銷書——《小王子》,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極富哲理的童話。
《小王子》以兒童視角,單純、睿智的表達成人世界的現實與功利,表達作者聖埃克絮佩裡身為成人,不想長大,卻不得不長大,不得不適應成人世界的自我。
因此,不僅是一部寫給成人的童話,更像是作家的一個夢,富有虛幻感。
又像一部自傳體小說,記錄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同時,仿佛一封情書,傾訴對愛人的矛盾情感。
這部經典以樸素的文筆,簡單的故事,揭示了極致的人生哲理,存在的社會現象,及自身的局限。
彰顯了越簡單,越極致的本質,令人回味悠長,有諸多啟發。
傾斜屏的影響
《小王子》開頭,作為講述者的「我」看過一本書後,畫了生平第一幅畫,得意地拿給大人看,他們以為畫的是一頂帽子。
無奈之下畫了「繪畫作品第二號」,是第一幅畫的剖面圖。
因此,「我」對成人的評價是:「從來都是自己沒有把事情弄明白,而老要我們小孩兒解釋個沒完沒了,這真是特別累人的事。」
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因為大人被很多社會準則,行為規範所限,將世界一分為二:孩子和成人世界。
大人遵循的條條框框,在本體心理學中,被稱為「傾斜屏」:傾斜仿佛一臺電腦,向我們輸入一些與自身無關的信息,它不屬於生命體。每當大腦對一種認知進行思考時,傾斜屏就發出一個歪曲客觀信息的信號。
如:孩子從小被父母灌輸,理想是上名校,畢業後進大公司,然後結婚、生子。仿佛被設定的程序,當孩子被問道「你的理想是什麼?」時,Ta會慣性說出「考名校……」一番話,形成思維固化。
將父母的理想當成自己的,內化於心,從而失去自我判斷與思考。
這種近乎自動化的思維,就是傾斜屏。常以「應該」、「必須」這樣的詞彙表達。
其實,這是對孩子生命活力的限制,不讓他們的內在能量正常流動,就活不出鮮活自我。
因此,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傾斜屏對真實生命力的扭曲。
傾斜屏就是人們常說的刻板認知。
也是現實中成人對權利、金錢、地位的盲目崇拜,將普世的成功,作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
人們儘可能地放大自我與欲望,並且這種被放大的私慾佔據了主流思想。
這也是小王子看到那些旅客,一頭扎進快車的車廂,卻並不知道自己要去追尋什麼。於是,就躁動不安,轉來轉去,在原地兜圈子。認為他們這麼奔波,根本就不值得。
因此,他一語道破天機:「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尋找什麼。」而扳道工則感慨:「孩子們才真正有自己的樂趣。」
這也是現代人的迷茫,不知怎樣賦予生命意義,如何度過此生。將約定俗成的成功,作為人生標配。
其實,人的活法有N種,未必要追求普遍認可的功成名就,還有其他活法,或許更精彩。
豐子愷先生作為大師,他的思維境界能給我們很大啟發。
他的漫畫和散文中,兒童題材佔了很大部分,因為發現了兒童世界中的「真」、「善」、「美」,嚮往純真無邪的孩童世界。
他的藝術創作返璞歸真,回味之餘,能觸動心裡最柔軟的部分。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高度濃縮,從中折射出豐子愷先生的赤子之心,心思純淨,通透、自然。
豐子愷先生曾說:「天地間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孩子們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烏託邦,以為逃避現實之所,但我也可笑他們的屈服於現實,忘卻人類的本性。」
由此可見,智慧的人簡單,活得極致。不受外界侵擾,欣然做自己。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博弈
《十三邀》中許知遠採訪音樂人張亞東,令人動容。
張亞東作為著名音樂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活成人們嚮往的樣子。
這樣出類拔萃的人,卻在節目裡無奈地說:「我沒有一天做過我自己,長這麼大為止。」
世人眼裡完美的人,卻痛苦的不能做自己,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中彷徨。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
張亞東感慨:「儘管我總說我不願意讓別人期待我什麼,但其實我一直都還是活在那個裡頭。」
即無意識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放棄做自己,拋棄了理想自我,向現實妥協。
正如《無聲告白》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張亞東非常羨慕印象派畫家高更,「我真想放下一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高更本是中產階級的一位股票交易員,有安穩的生活。後因痴迷繪畫,遂辭去工作,離開妻兒,在大溪地島,貧病交加中離世,帶著對繪畫的迷戀,堅持做自己的執著。
他可以終日沉浸於藝術世界,走上一條決絕之路,從而成為很多人的偶像。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高更那樣,不顧世俗,活成理想自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最終還是活在了別人的期待裡。
即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屈從,就像作者在社會現實與堅守自我中,苦苦掙扎。他的靈魂駐守在童年,軀體卻在當下。
他的人文主張不被世人理解,無法如己所是,也做不到隨波逐流。兩種思維進行博弈,難分勝負,糾纏不清。
因此,逃離是他唯一能掌控的,以體面方式離開,既是控訴社會,也是對自己的不滿與憤怒。
這種自我毀滅,是對世界和愛情的雙重絕望,也是情感的回歸。
正如小王子的結局,把軀體留在地球,靈魂回到自己的星球。
此外,作品中的狐狸,是智者形象。他對小王子的忠告,令人觸動。
和諧的關係是相互滋養
小王子遇到一隻狐狸,想和它一起玩,狐狸拒絕了。狐狸說自己需要被「馴養」。
小王子不理解馴養的意思,狐狸說:「馴養的意思就是——建立關係。」狐狸說:對我而言,你不過是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千萬萬的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不過是只狐狸,和其他千萬隻狐狸一樣。然而,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就將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是宇宙的唯一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了。」
馴養的意思是:飼養並使其順服,是對野生動物逐步家養的過程,比如狗由狼馴養,雞由野雞馴養。
馴養一詞蘊含控制成分,「馴服」後再飼養。這種關係由強、弱雙方組成,弱勢方需聽命強勢方。
在馴養基礎上建立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因此,關係的天平是失衡的。
我認為,良好的關係是「互相滋養」。
即在親密關係中,雙方能夠互相影響和帶動,相互促進,互為「精神益生菌」,既能有情感共鳴,精神契合,又能彼此激勵,是勢均力敵的人生伴侶。
《圓桌派》有一期嘉賓是香港作家馬家輝,他的妻子生完孩子後,就做了全職太太。
但是,太太不是每天圍著丈夫和孩子轉,在操持家務的同時,依然讀書、寫作。在馬家輝下班後,和他討論自己看的書和電影,他既能很好放鬆,還能有很多收穫。
太太現在和他同為著名作家,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因此,馬家輝感慨地說:"我在物質層面上滋養著這個家,而我的太太在精神上滋養了我。"
兩人彼此給予,相互滋養,互相成全、成就,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反觀聖埃克絮佩裡的愛人,是一個愛的索取者,以玫瑰的外表與柔弱,一味索取他的愛和關注。驕縱、任性,讓他無所適從。
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一方緊抓不放,一方急於逃離,形成一個追,一個逃的互動模式,關係破裂是必然結果。
因此,和妻子幾度分分合合,極度痛苦。他們的關係就是「馴養」,而非「滋養」。
近乎「虐戀」,在一起互相傷害,分開彼此牽掛,既想靠近,又恐懼這種「窒息的愛」,成為「相愛相殺」。
狐狸的話,讓小王子想起了他的玫瑰花。玫瑰花被自己馴養。因為他們是彼此的唯一,彼此需要。
這是作者的渴望,妻子是自己愛的歸宿,現實中無法實現,只有用作品寄情。
一部經典,以淺顯語言描述,卻涵蓋豐富的哲理,所謂「大道至簡」,是作者的思想精華,情感安放。
小王子和飛行員兩個角色,代表作者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悲情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也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掙脫現實的牽絆,認識自己,重塑自我,找到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真正做自己,經過不懈努力後,成為理想的自己。
然後,吸引那個能彼此「滋養」的唯一的親密愛人,共赴幸福生活,實現從「我」到「我們」的融合。
《小王子》是成人童話,其中有每個人的影子,似曾相識,能引起共鳴和觸動,是難得的經典。
初識《小王子》不諳世事,再讀已是書中人。願你我能活得精彩,與此生唯一,共度往後餘生!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文字愛好者,「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學點亮生活,走近普通大眾,助力人生!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探討心理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