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毓明興奮的想說什麼又被我摁了回去。這沒這人渣什麼事。
煉銅術士們看到這裡後請返回去,這個標題只是為了騙你們進來的。
一直對於挖礦開採金屬對於環境都是不小的破壞,而且礦產的金屬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挖完就沒有了,可是如果有一種生物體內就可以提煉出我們所需要的貴重金屬那麼這一切的問題是不是都解決了?可是,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好事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故事要從2018年說起,荷蘭的Hortus Botanicus Leiden萊頓大學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Roderick Bouman(羅德裡克·布曼)描述了一種產自馬來西亞婆羅洲到沙巴的新植物,這種植物被他稱為「Phyllanthus rufuschaneyi」這是一種葉下珠科葉下珠屬的植物,它的名字來源於農業學家Rufus L. Chaney博士,所以我姑且將它稱作魯福斯葉下珠。
葉下珠科的大部分成員都是低矮灌木,魯福斯葉下珠和它的其他親戚不同,它長得十分高大,但這並不是最奇特的,最奇特的地方在於這種植物體內流淌著綠色的「血液」。似乎再表明著它是一棵大度的植物,它能原諒一切?(不是)
能明顯看到樹皮下綠色的部分。
其實這綠色的樹脂中流淌著一種獨特的化合物-檸檬酸鎳(C6H8O7·3/2Ni)。鎳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它具有磁性和良好的可塑性。有好的耐腐蝕性,鎳近似銀白色、硬而有延展性同時具有鐵磁性。鎳金屬元素已經是現代工業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材料,但在另一方面開採鎳金屬會嚴重破壞環境,現在一種可以產鎳的的植物被發現無疑提供了一種更經濟又環保還高效的鎳金屬採集途徑。一棵5米高的魯福斯葉下珠可以在一年內提取約200公斤的檸檬酸鎳,可盈利五千美元。不過目前人們尚不得知魯福斯葉下珠到底是怎麼把土壤中的鎳元素弄上來的。
鎳單質
魯福斯葉下珠這一特性的發現其實也充滿著波折,在2013年的時候,京那巴魯公園工作人員就種植了一堆未知的植物,京那巴魯公園位於馬來西亞,畢竟國家窮但是樹多,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建公園所需要的植物壓根沒買,直接就從周圍挖。公園綠化的植物,還是野地裡挖來的,誰能想到這玩意有大用?所以魯福斯葉下珠這一獨特的特性一直沒被人發現,泯然眾人矣。
後來一直到了2018年,,由墨爾本大學植物學教授艾倫.貝克Alan Baker和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員安東尼·范德恩特Antony van der Ent博士領導的一組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與研究生的團隊在收集沙巴周圍植物的樣本,他在化驗那些新的植物體內所含的重金屬含量以尋找新的「超蓄積植物」。其實人們確實發現了許多能吸附金屬的植物,但絕大部分都不能為人所利用,這一次的搜索研究也有著撞大運的心態,事實上咋樣誰也說不好,咱們閉上嘴,邁開腿,研究就是了奧利給。
安東尼教授
最終,在調查未知植物的時候終於找到魯福斯葉下珠的身上,然後他們就發現「呦,這玩意有點意思啊!鎳超標。不怕被毒死啊?」鎳其實也是一種有毒的元素,在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鎳化合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但魯福斯葉下珠可以扛得住,它對鎳的耐受力可超過了正常生物的十萬倍(人類是人類69-162 µg/天)。魯福斯葉下珠這一獨特的特性應該是一種為了防止被其他生物啃食而產生毒素的應對辦法,魯福斯葉下珠體內的鎳含量甚至比同等質量的鎳原礦物提煉的還要多,在這些植物體內蘊含全球已知鎳金屬比重最大的自然物質,因此魯福斯葉下珠作為未來農作物有著令人興奮和期待的潛力。
方鎳礦—金屬鎳的提煉原石
安東尼還指出,用魯福斯葉下珠來開採鎳?當然可以,那都是小意思了的。它們最重要的能力在於它們的淨化功能,它們可以回收被人類汙染的土地中的鎳,土地中的重新吸收的鎳會被二次利用,從而使土地中的廢物金屬含量降低,來淨化土地。在這點上無論是礦業公司,甚至是小農,都可以從清理舊礦中受益。往大裡說對全人類的未來都好。
但是魯福斯葉下珠作為島嶼特有植物,所以分布極為狹窄。因此野生的魯福斯葉下珠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目前,魯福斯葉下珠僅僅在阿爾巴尼亞和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植栽培實驗。隨著圍繞魯福斯葉下珠的研究,第一個熱帶「金屬林園」有潛力在未來為人類造福。再後來的2019和2020年中,人們又在在新喀裡多尼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發現了不同種類的鎳超蓄積植物,雖然它們的鎳儲備並不及魯福斯葉下珠,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成為一片鎳元素的天然礦廠。
參考資料: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0529-018-0225-y
http://www.cnjiyin.com/yichuanjiyin/20190414_1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