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va
最近,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執導,王凱、江疏影等人主演的《清平樂》熱播,其實《清平樂》本來不叫《清平樂》,原著小說名為《孤城閉》。
這個「孤城閉」呢,細究起來,跟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時不時也讓同學們跟著來個「全文背誦」「全詞背誦」的範sir有點關係: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清平樂》片花
在小說作者米蘭lady的筆下,故事真的挺「禁閉」,一些傷春悲秋的文藝少女/姐姐/阿姨們,看完大概率原地自閉——宋仁宗愛女趙徽柔和內侍梁懷吉青梅竹馬,奈何伴隨成長,他們發現,每個人都不是自由的,都有必須履行的任務,不得不被約束的身不由己。所以,上至官家皇后貴妃公主、下至黃門宮婢群臣百姓,紛紛意難平。到頭來,徽柔身死,懷吉心殘,皇帝無子,天下麼,換了新主,仿佛依然如故。
當然,大內雅趣、名士骨氣、東京夢華,那是萬萬不可遺漏的。於是,我們看到了娘子們頭上形形色色的冠子、士大夫死諫天子的「百折不撓」,以及都城內幾許生動的店肆、街坊與市民。
看得出來,米蘭lady很迷宋朝,也致力於呈現言情之外的風物誌。但是,她的幾部小說的主線,還是言情,而非真正傳統的、宏觀敘事意義上的大歷史。那麼問題就來了,正午陽光的改編,想好要針對的是哪部分受眾嗎?想好要讓更多觀眾看什麼內容了嗎?
這簡介要上天快了,汗
正午陽光就這麼幫自己挖了一個坑。
坦白講,個人認為,要填宋仁宗這個坑,比填他的前任(即他爹,宋真宗趙恆)、他的後任(這裡指宋神宗趙頊,因神宗他爹英宗趙曙在位時間太短,暫忽略不計)的坑,艱難——真宗朝有澶淵之盟,有他和他的劉皇后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供編劇無限yy;神宗朝一個王安石變法,經濟思想和今人眼光頗有相類之處,引發了學界多少話題,引發了歷史黨多少興趣(這裡可以適時推薦一下阿越的穿越文《新宋》)……可是仁宗,呃,那個「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的仁宗,總令人感覺似乎缺了點什麼,選他做第一男主,對創作團隊的要求只有更高,因此風險是更大的……
果不其然。
目前網上主要詬病《清平樂》風格和節奏非常拖沓,體現在:
1. 故作高深,廢話太多。
2. 把簡單的事情拍得複雜,囉嗦冗餘。
3. 沒有整體結構,戲劇張力全無,觀之鬆散瑣碎。
4. 請不要試圖用服化道的精細考究來洗白,好劇如美人,在骨不在皮;故事都講不好,徒留皮相,亦屬失敗。
對原著粉而言,小兒女的誠摯情感為時代所傷,同時,他們身邊的很多人,也都因各自的難由自主而陷落各自的孤城,才是打動她們的。
對喜好歷史、喜好正劇的朋友們而言,你如果真拍出「慶曆新政」的神韻,才是打動他們的——宋太祖和宋太宗有鑑於唐末五代的紛亂教訓,從「防微杜漸」的角度,積極開展制度建設,確立了「祖宗之法」的規模。
此後,「祖宗之法」便逐漸成為趙宋的「家法」,成為後繼帝王和臣子都需時刻遵守的治國方略。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祖宗之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宋代崇文抑武、鼓勵士大夫參政議政,客觀上塑造了這一時期寬鬆和開明的政治氛圍,宋代也由此成為後世士大夫始終追慕不已的「盛世」。然而,必須要看到「祖宗之法」本身所蘊含的謀求穩定、不事更革的思想基調,使其日益走向僵化保守。
到了宋仁宗統治時期,北宋國內所累積的各種問題已無法通過「祖宗之法」求得解決。是故,以範仲淹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在濟世精神的感召之下,發起「慶曆新政」,試圖推行若干新的政治主張,革除積弊、振興國家。注意,「慶曆新政」最光彩奪目的主角,是那些讓學生們「全文背誦」的男人們——可惜啊,不是宋仁宗。
對熱衷宮鬥題材的觀眾而言,后妃大戰三百回合,綠茶白蓮心機【嗶】燃燒小宇宙,成功學、厚黑學於珠圍翠繞、鶯聲燕語中顯神通,才是打動她們的。
對其它都無所謂、只care談情說愛甜寵到底的姑娘們而言,男帥女靚(有時不需要「女」,唯男帥一條原則)不停撒糖即可,只要有糖,我管你是純天然蔗糖還是工業糖精,一概笑納。
正午陽光這次的問題是「我都想要」,眉毛鬍子一把抓,挖坑時胃口甚大,結果一不小心,反把自己帶溝裡去了。那些個朝堂之爭、後宮風波的劇情吧,《清平樂》拍是都拍了,態度也蠻認真,偏深度不足、刺激不足,導致不少觀眾反映看得昏昏欲睡——因為「平」,實難「樂」;什麼依稀都有,什麼依稀都沒有。
話說回來,誰讓正午陽光非選《孤城閉》作底本的呢?原著根本撐不起電視劇近70集的容量,更別提你還將人家的言情主線神奇拆解——主線似有若無斷斷續續,團隊等於陡增再創作的難度,尚須兼顧面子上好看的「正劇風」,編劇也不可能是劉和平這樣的大神,還怎麼愉快地玩下去?
《孤城閉》的特色在於娓娓道來一段時代的悲劇,兒女情長,細膩哀婉。歷史的背景更多起到了烘託氣氛、深化主題的作用,歷史是為言情服務的——就言情小說這樣的載體,輔以歷史,縱蜻蜓點水,亦反帶給讀者「嗯,文化含量上去了」的驚喜。
可《清平樂》顛倒原著主次,以偶像言情作歷史的點綴乃至作歷史的補充,未免吃力,故生出「不調和」之患。(補充:動主線這點,也不能全怪正午陽光,畢竟原著編織的,公主與太監融合了親情、同情、移情的驚世之愛,對一些保守、「頑固」的觀眾來講或許誇張虛浮無法接受)
現在,但願收視、口碑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清平樂》,能讓正午陽光醒一醒。
《琅琊榜》之後,拍古裝劇隱隱形成了這麼一股風氣:找個熱門IP,服化道精緻些,臺詞多點半文不白,就變成「良心劇」了。而在懂歷史、較挑剔的觀眾眼裡,這些所謂的良心古裝劇,無非「偽裝者」,即裝成高級正劇樣式的偶像劇。包裝得再華美,不過袋泡的,比不上真·歷史劇佳作的茶湯原味,口齒留香而悠長無盡。
應該肯定的是,市面上無節操的廉價貨色太多,在它們的反襯下,正午陽光碧波蕩漾,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屢試不爽的法子:先改編質量不小白的文本,再找幾個老戲骨撐撐場,主角定下長得順眼、演技還行的明星,宣傳也給力,知曉如何迎合年輕觀眾、女性觀眾。因此,最終呈現出來的成品,與那些動輒抽風的腦殘劇相比,堪稱天人之姿;但是,與真正睿智成熟、值得咀嚼的劇集相比,又顯得低齡幼齒……舉個例子,《大明王朝1566》裡的「改稻為桑」純屬虛構,但據此事件切入,「清流」、嚴黨、司禮監、織造局……各路人馬紛紛登場,旋即展開博弈攻心拉鋸戰;在電視劇的下半場,則引代表陰陽兩極的嘉靖與海瑞進行終極論辯,主創欲言說的義旨,因之自然浮現。而《清平樂》呢,強行把言情流拔高到歷史正劇流,本指望擺弄出劇以載道的「格調」,奈何故事孱弱、功力清淺,「道」不出來,然後,尷尬了。
平心而論,正午陽光也不容易;只是,我們希望,今後且再上一層樓罷——先考慮劇本、畫面、剪輯、表演的問題。切記:服化道,向來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倘大部分觀眾覺得「不好看」,棄劇了,是不會再有耐心來慢慢欣賞你的服化道的。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