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中臺的概念火了。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壓根沒整明白,到底中臺是啥。
我們來通俗解釋一下中臺吧,中臺是相對於「前臺」和「後臺」來講的。說白了,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應用,都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前臺,就是我們能看到和感知的,那些繽紛的界面、交互展現的操作。
後臺,就是支撐這些"操作"的服務、流程、算法、數據、基礎設施,這些,我們平常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們卻不可或缺。
在沒有」中臺「概念之前,企業業務系統的架構,可能就是一系列後臺系統,支撐了一個或者幾個前臺應用。
隨著企業的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業務系統越來越多,就會出現n多前臺和n多後臺。
各種後臺彼此獨立、交錯、重複,非常複雜,有點像我們常說的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煙囪。
每「上新」一套前臺業務系統,就要配套一系列後臺支撐系統,效率低下又勞民傷財。
於是乎,「中臺」的概念被提了出來,它是用來銜接多個「前臺」和多個「後臺」的中間層,夾在中間,承上啟下。
有了中臺的銜接,共性化的模塊被抽離出來,減少了後臺重複建設,數據更好打通,這樣,前臺應用才能敏捷迭代。
中臺其實並不是個具體產品,更不是標準化的產品,它是一套「機制」,通過有形的產品和實施方法論來支撐。
從技術系統層面看,中臺是企業級共享服務平臺。傳統的IT系統或套件沒有太多關注系統能力的復用和共享,因此企業在多年的信息化過程中引入和建設了多套具有重複功能的煙囪型系統。而中臺則要求對能力進行細粒度分析,識別共享能力,並將共享能力建設成統一的平臺。
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對企業來說,「中臺」到底該怎麼選?怎麼建?
其實,甭管企業未來要細分多少個「中臺」,都離不開一個最基礎的中臺,那就是:數據中臺。
數據中臺,就是那個「中臺中的中臺」,只有把企業的數據打通了,讓數據變成資產並服務於業務,其它的所謂「中臺」才能依存,企業的數字轉型才有底氣。
那麼,什麼是數據中臺呢?
一句話概括:數據中臺是一套可持續「讓企業的數據用起來」的機制。
這套「機制」,貫穿了企業規模化使用數據的整個過程:
第一,數據的匯聚和整合
抽取企業不同業務系統的、內部外部的、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都聚合起來。
第二,數據的提純和加工
把這些數據進行標籤化、格式轉換、清洗加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三&第四,數據服務可視化和數據價值變現
提供各式各樣的數據接口和數據服務,反哺給各類業務應用,讓數據的價值最大化利用。
說白了,「數據中臺」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把企業的數據進行「資產化」,並實現持續的數據資產運營。
什麼樣的企業,需要建設數據中臺呢?
①有信息化基礎、有數據沉澱②業務複雜,多業態集團型企業③有數位化轉型、精細化運營需求
各大主流行業對數據中臺有怎樣的需求?
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顛覆性創新正在加速,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必須不斷加速數位化轉型才能生存和保持領先。中臺戰略能夠幫助企業聚合內外部數據,支撐高效的數據服務,最終提升企業決策水平和業務表現,以數據來驅動決策和運營,不斷深化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