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中臺到AI中臺,企業到底要建什麼中臺?

2020-11-3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中臺這個概念,有些人會覺得「不明覺厲」,其實它已經被各企業討論過無數遍了。中臺,是一個企業內部可以復用的技術平臺和共用的組織平臺。從這個概念引進開始,中臺經歷了不小的改變。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企業到底要建一個什麼樣的中臺,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經歷過「神話」和「夢碎」等種種風波中,中臺已經走到了要驗證其價值的關鍵路口了。

中臺的「神話」,來自於2015年阿里那本《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的書,書中開篇就列舉了芬蘭的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成功案例。

Supercell不是按照遊戲項目劃分來組建不同開發運營團隊,而是所有的遊戲團隊共用一個開發平臺,將遊戲開發過程中那些公共和通用的遊戲素材和算法整合起來,為每個小團隊提供遊戲工具和框架。

這樣Supercell的一個幾人小組就可以在幾周內開發出一款新遊戲,因此可以大量試錯。由於分散作戰,又集約高效,這家當時只有不到200名員工的遊戲公司,可以創造年稅前利潤15億美元的驕人業績。

這一能讓Supercell如此成功的關鍵創新,就被稱為「中臺」。

中臺之所以在中國流行,自然要歸功於阿里在「中臺戰略」上的成功。據稱正是馬雲在考察Supercell之後大受啟發,回國後開始堅定地推動「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架構變革。

到2018年下半年開始,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接連開啟以中臺為核心的組織變革,「中臺」概念正式出圈爆火。對於眾多探尋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傳統企業們對待「中臺」概念,就如當年對待「網際網路+」一樣,興趣濃厚。

當時,幾乎所有網際網路企業談及企業組織戰略時都言必稱「中臺」,由阿里開始從「業務中臺」中分化出「數據中臺」,各類「中臺」概念便層出不窮,技術中臺、移動中臺、安全中臺、AI中臺、採購中臺、財務中臺、客服中臺、供應商中臺、物流中臺等等。

一個原本帶有「集約化」本意的名詞似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碎片化中臺大行其道。而在這一波波概念熱炒和跟風下,一批專門致力於中臺建設的技術服務商出現,開始幫助這些急於跟上時代的傳統企業開始建設「中臺」。

不過,經過一年的喧囂,在眾多傳統大企業的中臺項目折戟沉沙之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技術人員開始質疑「中臺」的價值和可行性。

到底什麼是中臺?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能說的頭頭是道,但是一旦做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結合對於「中臺」概念所涉及的技術本質以及這幾年的具體實踐,我們試圖去了解下企業建設「中臺」的真正邏輯和價值。

一、企業們的真假「中臺」危機

中臺,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給人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對於熱衷於創新變革、快速迭代的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好像大家一旦說出這個名詞,所有人都好像秒懂了一般。但其實「中臺」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定義。

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人,對於「前臺」、「後臺」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對於普通人而言,前臺就是演戲時那個觀眾能看見的舞臺,後臺就是觀眾想看又進不去的那個地方。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前臺就是跟用戶打交道的應用和服務,後臺就是支持這些應用服務的技術、算法、數據、流程和基礎設施。

那麼中臺到底是個什麼臺?

在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它的所謂「中臺」,就是一套可以通用的遊戲框架、算法、素材,可以形成一系列標準化的遊戲模塊,剩下的就是遊戲團隊通過這些模塊進行天馬行空的發散想像。比如一套卡片遊戲,既能設計成中古世紀的,也能設計成外星人的,背後的玩法結構、數值系統可能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可能就是故事背景、人物屬性而已。這正是Supercell的遊戲「中臺」的真諦。

追本溯源,我們就可以看出「中臺」的一些基本屬性。

首先,它是一個企業內部可以復用的技術平臺和共用的組織平臺;其次,它輸出的產品一定是「標準化」、「可復用的」;第三,建立中臺的目的是能夠解決企業組織臃腫,提升組織運行效率,最終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而大多數企業都會隨著規模壯大和業務的發展,使得業務線系統越來越多,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不可避免地產生多個前臺和多個後臺。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業務線之間成為一個個獨立的煙囪,業務不拉通,數據不同享,山頭林立,人力資源重疊浪費,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對於企業組織架構和業務發展的這些問題,無論是網際網路公司還是那些老牌企業,都肯定有切身的體悟。

理解企業的這些問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傳統企業決策者對「中臺」概念只有一點似是而非理解的時候,就會莫名激動地想要給自己企業整一套中臺架構了。

但是,大多數企業都低估了建設中臺的難度。大多數企業只能看到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在建設中臺後的巨大成功(當然他們的成功肯定不止是因為組織架構變革和中臺的建設),卻看不到這些巨頭在建設中臺中下定的戰略決心和付諸變革的成本。

在茅臺等傳統企業試圖進行「中臺」化建設的失敗案例中,我們看到,一旦企業只是把中臺當作一個技術性項目,而非企業真正的組織架構的戰略性變革,只是為了「中臺」而「中臺」,那麼一定會遭遇失敗的下場。

可以說,眾多企業都在遭遇傳統IT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煙囪式」的業務分割帶來的發展困境,也都有著建設中臺,以求企業數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但是如果企業高層沒有做好真正的組織架構調整的戰略決心,沒有預見到中臺建設所帶來的人員調動、部門鬥爭以及釜底抽薪式的利益調整所產生的巨大挑戰,那麼,傳統企業是難以取得中臺建設的成功的。

二、從數據中臺到AI中臺,這些「XX中臺」到底有何不同?

由此我們理解了中臺建設的基礎是企業組織架構和業務線的變革,是一場「觸動利益」的變革,而非僅僅是一次投入巨大,周期很長的技術性項目。只有做好了「不做成功中臺,就會死掉」這樣信念的企業,才可以有資格去談真正的「中臺」建設。

中臺的目標就是要解決組織架構和業務效率的問題,這是我們思考「中臺」概念的基礎。

原本企業的傳統架構只有「前臺」和「後臺」,後臺負責企業的運營管理和資源支撐,如產品系統、客戶管理系統、財務系統以及技術基礎設施等,而面向前臺的則是具體的業務部門。

如果某些業務部門收益高、規模大,就有可能獲得絕大多數後臺資源的支撐,甚至自己組建單獨的後臺部門,一旦其他業務部門效仿,最終的結果就是業務部門重複建設,業務之間無法配合,業務數據無法打通等問題出現。

而設置業務中臺,就可以將各業務部門重複建設的那部分人力組織資源共享,相同業務的資源復用。這也是2015年,阿里提出 「小前臺,大中臺」 管理模式,將搜索事業部、共享業務平臺、數據技術及產品部提出來組成了「共享業務事業部」的原因。

單一的一個業務平臺,又很容易形成一種為業務部門「打雜」的狀態。業務提需求,業務中臺來實現,往往自然是有強勢話語權的業務部門能夠拿走業務中臺的主要人力資源。

此外,由於企業的業務種類千差萬別,比如涉及零售、遊戲、金融等業務,業務的差別很難集中在一個大中臺部門當中。因此,中臺架構的分化也自然就提上日程,現在主要的中臺架構可以分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

根據不同網際網路企業的業務特點,又能區分出不同的中臺架構。比如,阿里還相繼拆分出移動中臺、風險能力中臺、研發效能中臺等;騰訊將數據中臺拆分為用戶中臺、內容中臺、應用中臺等,技術中臺拆分為通信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等;而百度先後拆分出搜索中臺、知識中臺、AI中臺、技術中臺等。

將企業內部可以共享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數據資源進行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拆分,提高這些資源的利用效率,這才是網際網路公司所謂的「碎片化中臺」的真正含義。

數據中臺,是當前網際網路企業亦或是傳統企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實現標準化建設的一個中臺架構。

所謂數據中臺,就是通過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採集、計算、存儲,同時進行統一標準和口徑的處理。數據中臺可以把數據統一之後,形成標準大數據資產,進而為企業所有業務線客戶提供高效、一致的服務。

這些服務由於來自於企業多頭業務數據的沉澱,可以不斷重複壯大,能夠有效減低重複建設、減少煙囪式協作的成本,形成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源自:linelian《從數據中臺到AI中臺》

AI中臺,其實是數據中臺的一種全新的架構升級。

首先,AI中臺是數據中臺智能化的一種衍生,可以構建企業的大規模智能服務的基礎設施,實現對企業需要的算法模型提供了分步構建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讓企業可以將自己的業務不斷沉澱為一個個算法模型,以達到復用、組合創新、規模化構建智能服務的目的。

其次,對於少數擁有AI技術平臺的科技公司,AI中臺所要實現的就是將包含算法模型、數據分析、數據處理等常用模塊打包推出,進行快速復用,提升 AI 能力的部署效率。

百度AI中臺架構

比如,百度智能雲,提出的AI中臺就包含了AI能力引擎和AI開放平臺,前者集中了人臉識別、OCR、語音識別、NLP、圖像識別、知識圖譜、深度學習等多項AI能力;後者還包含場景化定製開發平臺的EasyDL和BML。百度正是以AI中臺的通用能力,為自身的業務和客戶提供AI技術的支撐和協調。

隨著AI在應用領域的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業務場景需要實用AI技術的幫助。在AI的應用階段,AI中臺可以解決AI技術與業務場景更好結合,減少重複投資,使投入產出比更高的問題。AI中臺只有與基礎平臺、業務系統很好融合,才能使AI能力更好助力業務的智能化。

從數據中臺,到AI中臺,正是體現了企業在推動業務數據化、流程自動化以及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中臺」本身所暗含的「標準化、可復用」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對於企業而言改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中臺」架構和戰略呢?

三、企業到底如何構建自身的中臺能力?

以上可知,中臺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也沒有一個可以照搬的成功樣本。每一個企業的中臺建設,都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組織架構的形態來進行頂層設計。

首先,要明確並不是每個公司都適合做中臺設計。

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對於一些規模足夠大,業務重疊嚴重,大量重複建設的企業來說,中臺是一劑良藥。而對於處在迅猛發展期、業務突破期的企業或者規模小的企業,中臺有可能是企業發展的致命毒藥。

其次,當企業將中臺上升到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就要真正把中臺建設和企業組織架構調整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說到底,中臺建設不僅僅是一個IT問題,更是一個部門利益問題。觸動靈魂之前要先觸動利益,能堅持對各個業務部門的利益壁壘破除,也能給予改革者在關鍵時刻以堅定支持。避免最後「中臺未成,搞中臺的人下臺」的結局。

第三,在上面統一認識、統一戰略決心的基礎上,企業才到了認真研究所要構建的中臺能力的時候。

根據馬爾文·康威1967提出 「設計系統的架構受制於產生這些設計的組織的溝通結構」的看法,現在企業的中臺系統架構要和企業的組織架構相匹配。而隨著現代企業組織就按個朝向小微化、自組織和扁平化的方向調整,如阿里的「數據-業務雙中臺」戰略演進,海爾的小微企業、人單模式、創客平臺,都是這一組織結構變革的代表。

那麼,相應的中臺建設也將隨著這一趨勢而朝向專業分工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就是在業務中臺的基礎上,拆分出安全中臺、財務中臺、移動中臺、客服中臺、供應商中臺、物流中臺等等,也就是根據組織內部按業務線或職能進行更細粒度拆分和匹配搭建。

而不同企業也將根據自身的業務需要來搭建不同類型的功能中臺,其中數據中臺是每家企業都應該著力建設。數據中臺的建設將貫穿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實現企業不同業務、內外部的數據的匯聚和整合、數據的處理和價值變現,實現企業數據的資產化共享使用。而像AI中臺,則可以根據業務需要和企業實力來選擇自建中臺或者使用雲服務商的AI平臺。

最後,在企業的中臺系統建設完成後,更要重視中臺部門的使用效率和職能權限。企業要做到既能高效發揮中臺部門的資源復用效率,又能靈活支撐業務部門的響應速度,使得企業中臺最終的運行能夠實現其最初設想的「降本增效」的初衷,而非走向自己的反面。

企業的中臺建設仍然處在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的發展初期。也就是,現在還難以對中臺的價值以及未來潛力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但是我們可以借用上世紀一項創造性發明來做對比理解。

在《貨櫃改變世界》一書中介紹,因為貨櫃貨運的出現,全球的貨物運輸成本降低了90%以上,極大地促進了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流動配置,如今高度的全球化分工才成為可能。

貨櫃的革命性創新,在於建立起一個標準化的物流系統,使得原本鬆散、零碎的貨運模式,被一套完全以貨櫃為單位的標準化貨運系統所替代。

在貨櫃徵服世界所有港口碼頭、公路鐵路貨運的運行系統的過程中,一直以來也飽受爭議。甚至在70年代因為大幅降低運費,惡性價格戰導致多家貨運公司倒閉,使得英國《金融時報》說,貨櫃運輸的革命性影響已經接近尾聲了。

而事實上,那時貨櫃革命才剛剛開始。如同貨櫃帶來的「標準化、架構統一、系統嵌套」的創新變革一樣,中臺戰略在現代企業組織架構上所引發的變革的價值也可能同樣巨大。

只不過,中臺的徵程現在才剛剛開始。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被稱為企業「變速齒輪」的數據中臺到底是什麼 | 推薦收藏
    今天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數據中臺:1.數據中臺產生的歷史背景2.數據中臺對企業有什麼價值3.到底什麼是數據中臺4.數據中臺與資料庫、數據湖和BI有什麼區別因為企業後臺往往並不能很好的支撐前臺快速創新響應用戶的需求,後臺更多解決的是企業管理效率的問題,而中臺要解決的才是前臺的創新問題。
  • 中臺詳解(上)——什麼是中臺
    編輯導語:中臺這一概念,這兩年在國內大熱,不少企業接連開始組織架構的調整,意圖建設中臺;中臺到底是什麼?哪類企業可以搭建中臺?本文作者對中臺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EA、Twitter、Airbnb、Uber,都怎麼建數據中臺?
    原標題:EA、Twitter、Airbnb、Uber,都怎麼建數據中臺?> 數據中臺的概念如今在國內風靡一時,而人們漸漸開始有這樣的疑問:中國的數據中臺市場如此火熱,而國外的數據中臺卻沒有什麼聲音。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
    2018年阿里升級數據業務雙中臺戰略並對外輸出,再到2019年數據中臺全面爆發,數據中臺一直是一個爭議和熱度並存的創業風口。彭鋒告訴「甲子光年」:「2005年在矽谷時,要做一個大數據集群,需要十幾個博士,幾千萬美元才能搭建起來,現在,用雲原生的技術搭建同樣的系統,只需要30分鐘。」不過,雲原生技術是都開源技術。同樣的技術,我能用你也能用,智領雲的數據中臺建設理念又有什麼獨特之處?
  • 製造業企業中臺建設思考與實踐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臺的概念就如這句詩所描述得一樣一瞬間在IT圈裡火了起來,好像不討論中臺就任何解決方案就黯然失色了。中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技術中臺、AI中臺……)的概念可謂漫天飛舞,我希望在下面的文章中結合真實的實踐案例,就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從概念到實踐層面做一些解讀。
  • 終於有人把數據中臺講明白了
    點藍色字關注「雲技術」 導讀:要建設數據中臺,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數據中臺,以及數據中臺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價值。建設數據中臺時就需要規劃出一個交易域,此交易域要抽象出各種渠道的業務流程,並能覆蓋線上、線下運營部門在運營時需要考核的維度與度量。 因此數據中臺建設過程要更多從企業全局出發,從人、貨、場多維度打通數據,真正做到無論消費者從哪個渠道進來,都能洞察其與本企業的接觸軌跡。
  • CTO怒了:如果中臺不省錢,我建個屁中臺啊
    L 總一聽又怒了:「我建中臺的目的就是為了省錢,公司一年信息化開支幾千萬上億,如果中臺不省錢,我建啥中臺啊!你還是沒搞明白中臺,再回去研究!」小 M 是我的一位讀者,他是某大型國企的中臺項目經理,今年的工作目標就是規劃和落地中臺項目。L 總是該國企 IT 部的負責人,相當於 CTO。
  • 關於數據中臺,這篇通俗易懂的解釋正是你需要的
    最近兩年,中臺的概念火了。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壓根沒整明白,到底中臺是啥。我們來通俗解釋一下中臺吧,中臺是相對於「前臺」和「後臺」來講的。說白了,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應用,都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臺,就是我們能看到和感知的,那些繽紛的界面、交互展現的操作。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 | 甲子光年
    作者 | 趙健 編輯 | 火柴Q 從2015年阿里提出中臺概念,到2018年阿里升級數據業務雙中臺戰略並對外輸出,再到2019年數據中臺全面爆發,數據中臺一直是一個爭議和熱度並存的創業風口。雲原生的數據中臺,到底有何不同? 1.雲原生:雲計算時代的最優解 在2019年之前,雲原生似乎還只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才懂的詞。然而,到了今年,雲原生開始有破圈的跡象。
  • 數據中臺,將決定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深度與廣度
    什麼是數據中臺?「數據中臺」其實並不是既有的專業術語,而是人們為了兼顧前端和後端的迭代速度差而想出來的 Trade-off。企業的前端需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市場的需求快速迭代,而後端出於業務和管理的需要,系統較為穩定。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此二者的靈活與穩重如若無法協調,將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道路上無法跨越的砍。
  • 《數據中臺實戰》:數據中臺的分層建模體系
    各層數據模型之間的關係如圖1-1所示。圖1-1 分層模體系第一層是ODS和DIM層。ODS層數據是數據倉庫的第一層數據,是業務資料庫的原始數據的複製,例如,每條產品線的用戶信息、訂單信息等數據一般都是原封不動地同步到數據中臺的ODS層中。
  • 網際網路公司的中臺到底是什麼,有哪些種類、困境?
    原題目《我看中臺》 中臺最近又成了比較熱的話題,結合我對中臺的認知,試圖跟你回答下這些問題:1.網際網路公司的中臺到底是什麼?2.中臺有哪些類型?3.中臺有哪些困境?4.網際網路公司中臺的現狀 5.關於中臺的建議 1 中臺化據說是馬雲參觀 Supercell 後在阿里巴巴提出的,要求「大中臺、小前臺」的模式。
  • 中臺的進化,從「IT架構」到「數智化能力」
    中臺「不火」了,紮根賦能企業應用  前幾年「中臺」還是 IT圈的熱詞,今年以來「中臺」的呼聲減少,是中臺不火了嗎?劉昆鵬為我們講到, 「今年很少人提這個詞了,因為中臺這個詞現在已過了炒作期,如今已沒有什麼爭論、疑問的地方。
  • 中臺,我信了你的邪
    「中臺」概念最初得以流行,的確有其需求基礎。 聯想BT/IT部門企業架構總監楊若東一籌莫展之際,「中臺」是他能找到最好的解藥。2017年時,聯想集團提出要向雲、數據中心、AI等新業務延伸,但新的業務部門成立,要不要成立一個新的IT 部門去支持它? 「不可能。」
  • 淘寶雙十一的背後,是阿里強大的數據中臺
    中臺能力體現一:數據大屏如封面圖所示,此圖為今年淘寶雙十一的數據大屏,目前,淘寶已經可以精確到毫秒級別,將每一毫秒的交易額變化都展現在數據大屏上。這裡提一下另一個點,在雙十一當天,淘寶的日活就達到了5億以上,為什麼這麼多用戶的每一個購買行為、購買金額,都能被淘寶迅速地採集到呢?
  • 數據中臺、數據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了解數據在萬億規模下如何打造高性能和高可用的綜合型ETL管道化服務新技術/實用技術點:Flink、HUDI、數據湖、增量數倉馬金韜愛奇藝 | 數據中臺負責人馬金韜,目前就職於愛奇藝,負責數據中臺的規劃、建設和推廣工作,前後在360、百度和阿里巴巴等多家公司從事廣告和大數據相關工作,目前主要關注大數據技術生態
  • 中臺四傑與阿里往事
    5K項目是阿里發展歷程中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為了解決阿里雲飛天集群超過5000臺機器的問題而專門成立的項目。飛天集群在創立之初並沒有預料到,阿里的業務發展如此迅速,這麼快就產生了如此龐大的數據,需要用到5000臺機器的集群。5K項目要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把機房裡的5000臺機器當做一臺來使用。
  • 「營銷數位化10講」之7:數位化的心臟——數據中臺
    編輯導語:數據從軟體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存在,但是,數據並不是第一天就被存儲和利用的。今年來,數據中臺的概念火熱了起來,建立數據中臺的目標是為了融合整個企業的全部數據,打通數據之間的隔閡,消除數據標準和口徑不一致的問題。而數位化的心臟,就是數據中臺。
  • 馬蜂窩數據中臺起步建設:數倉的架構、模型與應用
    一、馬蜂窩數據倉庫與數據中臺最近幾年,數據中臺概念的熱度一直不減。2018 年起,馬蜂窩也開始了自己的數據中臺探索之路。數據中臺到底是什麼?要不要建?和數據倉庫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相信很多企業都在關注這些問題。我認為數據中臺的概念非常接近傳統數據倉庫+大數據平臺的結合體。
  • 中臺崛起的本質是「去ERP化」
    從阿里巴巴鍾華先生的《企業 IT 架構轉型之道 阿里巴巴中臺戰略思想與架構實戰》,到雲徙科技的《中臺戰略:中臺建設與數字商業》,再到數瀾科技《數據中臺:讓數據用起來》,每一本書的邏輯自成體系,都從不同的維度闡述了中臺的建設方法論和案例實踐。從這個角度講,相對而言,在本土數位化轉型市場,中臺的理論體系化程度是比較高的,可以說是中國企業信息化領域理論總結的一個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