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2020-11-22 簡易財經

我們經常聽到媒體報導「供給側改革」,但確實又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供給側改革」的通俗易懂的解釋。

首先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供給的一側,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需求的一側,有需求就有供給,舉例說明:我為什麼要開一家蘭州牛肉麵館(供給),因為你要吃飯(需求),就是這麼簡單。

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首先說幾個現象,每逢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大批國人前往日本瘋狂購買馬桶蓋;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上百億美金的手機晶片,每年從國外進口幾十億美金的原子筆筆芯。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內造的東西已經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因為製造的東西不好,至少沒有人家的好,作為消費者,我肯定會選擇質量好又便宜的產品。為什麼那麼多人跑日本買馬桶蓋,至少說明我們自己造的沒有人家的好。製造產品的叫什麼?叫供給的一方,哪裡出了問題?是供給的一側出了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供給側改革,努力製造出高科技高質量高標準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怎麼樣才能製造出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標準的產品呢?首先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科技研發投入,就是要有研發資金,需要大量的資金。那麼市場上的資金都去了哪裡?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房地產一直作為我國的經濟支柱,帶動了上下遊水泥、建材、鋼鐵、家居、建築工程等行業的發展,每年都會有大批資金流入樓市,流入房地產行業,資金配置極不合理。這樣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要想辦法重新分配,讓更多的資金流入高科技行業、創新型企業、中小企業。所以我們國家提出來「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實施方案,去產能(減少或關閉高汙染高耗能企業,減少大量資金的流入),去庫存(去除房地產的庫存,為新產能提供空間),去槓桿(降低金融風險,壓縮金融泡沫),降成本(提高效率),補短板(短板就是高科技行業及中小型創新型企業)。

所以說,供給側改革的意思就是這麼簡單,理解起來沒有那麼複雜,喜歡就關注我吧。

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正如會議所強調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對社會而言,供給側原是個很陌生和專業的經濟學術語。所謂供給側改革,簡單地說,就是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原標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編者按:隨著國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有了更加多元和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脫貧攻堅等等,都需要數以億計的各類勞動者在理念、思維、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接受多種形態的教育培訓。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突出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破解重大結構性失衡、實現經濟良性運行的關鍵舉措。去年以來,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去產能進展順利。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發展。  何為供給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強調供給側經濟改革?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如何放鬆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降低供給成本?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
  • 經濟學思辯:需求側管理vs供給側改革論壇
    經濟學思辯:需求側管理vs供給側改革論壇 2014-04-09 20:49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 在能源供給側改革中作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在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確保核電按基荷運行,推動實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應有作用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原標題: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全文已發表。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供給側改革:樂清經濟騰飛的翅膀—— 民營經濟在樂清的生動實踐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製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德力西目前運用廣泛的微信服務號,對於消費者最重視的產品諮詢、服務等需求,均有良好表現。德力西和胡成中的資本之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範例。環宇:環視兩個市場 創新創造發展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尋求路徑。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
  • 從慈谿企業十強榜單五年變化看 供給側改革重塑「慈谿製造」
    本報今起推出《供給側改革進行時》欄目,力求從一家企業、一條街區、一個園區等的變化,反映浙江各地在推進供給側改革方面的新舉措新實踐。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10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偉 市委報導組 邵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 進博之鏡映射供給側改革新期待 伴隨著新一輪開放
    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新一輪開放,而開放的擴大也推動著更縱深的改革。當前,我國已經步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結構加快升級的發展階段,但消費升級同時面臨著供給端與需求端不匹配的情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於此背景下召開,可謂恰逢其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