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之鏡映射供給側改革新期待 伴隨著新一輪開放

2021-01-11 股城網

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新一輪開放,而開放的擴大也推動著更縱深的改革。當前,我國已經步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結構加快升級的發展階段,但消費升級同時面臨著供給端與需求端不匹配的情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於此背景下召開,可謂恰逢其時。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歷史經驗表明,單純的需求刺激無法給經濟帶來可持續的內生性增長,低端供給相對過剩、中高端供給相對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必須得到解決,結構性改革的到來具有歷史必然性。

我國消費需求持續增長進博會的到來,照亮了改革之徑。來自全球各地的優質商品集聚於此,參展商和採購方談交易、聊合作,進博會成為各國產品展示、交流、合作的平臺,供銷對接、適銷對路。生產要素由此被盤活了,資源配置由此被優化了。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擴大進口貿易,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而是一種為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手段,整合起世界各國的優質生產要素和資源,並在關鍵的稀缺要素稟賦上「補短板」,以此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合作生態。

以微觀視角看,進博會的服務類產品和民生消費品可以為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方向、確立更高質量的標準示範;進博會智慧財產權、電子信息類產品有助於為我國產業升級帶來基本供給,夯實技術基礎;進博會的原材料等展示品則為我國提供了降低內部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方案。

以廣義視角看,批發、零售、售後、衍生品開發、金融產品及配套服務等業務實際上也是國際價值鏈在中國的延伸。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通過進口中間品、引進先進技術、標準和管理經驗,這樣一條價值鏈也將促進我國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助力培育新興產業。

從各地方交易團的採購清單不難看出,中國產業升級的「地圖」已經逐漸明晰。他們的採購有共性:普遍集中在高端製造業、先進服務業和優質消費品領域。他們的目的清晰:順應產業升級、消費升級趨勢,更主動地運用全球資源滿足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需要,也與下一階段實現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新重點緊密結合。

通過擴大進口優質產品,開放的市場將倒逼我國企業降成本、創技術,優化供給質量。而供給端質量的提高也將使市場信心升溫。市場信心的增強又會再度刺激需求端擴張,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新的動力。從進博會這一平臺出發,一種良性循環正躍然而出,為未來的供給側改革積蓄新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原標題: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2016年即將到來,中國社會普遍關註明年的經濟發展狀況。儘管挑戰與壓力並存,但越是在困難之時,越要冷靜應對。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因此,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為主要構成的國民教育體系,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教育管辦評分離,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我們經常聽到媒體報導「供給側改革」,但確實又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供給側改革」的通俗易懂的解釋。首先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供給的一側,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需求的一側,有需求就有供給,舉例說明:我為什麼要開一家蘭州牛肉麵館(供給),因為你要吃飯(需求),就是這麼簡單。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發展。  何為供給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強調供給側經濟改革?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如何放鬆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降低供給成本?
  • 供給側改革:樂清經濟騰飛的翅膀—— 民營經濟在樂清的生動實踐與...
    近日,浙江省確定樂清市等5個縣(市、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最近,我們走訪了正泰、德力西、環宇、華京、朗詩德等一批企業後驚喜地發現,這些企業圍繞改革重點,或實現了逆勢飄紅,或明確了新目標,成就樂清經濟發展的新方式、新動能、新引擎。
  • 向結構性改革要新動力新優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經濟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推動資本市場供給側改革 不...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朱寶琛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怎麼做?新基建投資、消費升級、外貿優勢的保持如何進行政策引導?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網際網路+監管」會怎麼樣?人民幣國際化未來會怎麼走?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進行相應的金融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放寬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市場準入,推動企業國際化融資。同時,不斷優化投資者結構,加強監管以遏制短期投機套利行為,使國內金融監管和防風險預案機制更為完善,降低潛在金融風險。其次是對外兼顧區域經濟合作與資本開放,推進「走出去」。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槓桿、地方債、外儲、資本市場都在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這些問題是4月1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年會(2019)」的討論重點。如何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2019年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中國金融的結構性問題是啥?為什麼要關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觸摸跳動的開放脈搏——從進博會見證中國全方位擴大開放
    這既是「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承諾的兌現,也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責任與擔當的體現。  擴大開放,中國正鏗鏘邁向更高水平。葛蘭素史克副總裁齊欣說,得益於中國政府加大創新藥品準入力度、改革創新藥品和疫苗審批機制,讓新藥品儘快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作者: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