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人工智慧企業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支撐AI計算的基礎架構幾乎全靠進口昂貴的GPU來支撐。儘管大量的AI算法已被開發,但鑑於AI的高技術門檻,研發用於支撐AI計算的基礎架構十分匱乏。
近日,中科睿芯聯手高通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基於ARM的高通量人工智慧一體機。打破了x86架構在伺服器領域的霸主地位,填補了ARM架構伺服器的空白,並省去用戶搭建伺服器環境等諸多複雜步驟。
如何降低人工智慧領域的門檻,讓更多「外行人」有機會開發出自己的人工智慧服務,是AI真正發揮商業價值的關鍵。「睿芯正是瞄準了AI的應用門檻,通過軟硬一體的方式,搭起開箱即用的基礎平臺,用戶只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個性化應用開發。」中科睿芯董事長、中科院計算所高通量中心主任範東睿博士說。
範東睿介紹,睿芯高通量人工智慧一體機通過軟硬體結合深度調優,充分發揮Centriq處理器高通量和低功耗的優勢,實現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快速、高效、穩定地交付。可提供從AI計算平臺、管理調度與分析平臺到深度學習框架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並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等AI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據國際數據公司預計,未來全球數據總量年增長率將維持在50%左右,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龐大體量的數據,對算力也有嚴苛的要求。「人工神經網絡進入快速發展產出新模式,並對算力提出新需求。當前監督式學習的神經元網絡計算量是可控的,但自動學習模型,現有的計算機能力還達不到。」中科睿芯CTO、北京智能計算產業研究院院長張浩博士解釋道。
故而就需要設計AI伺服器,使得模型設計與數據訓練不再受限於計算能力的限制。「高通量計算提供的正是觸發人工智慧爆發的強大算力,為人工智慧的實現架起了真正的高速公路,使得數據信息海量通過,並能及時消化、避免堵車。就像跑步,高通量是追求在一定時間內跑到終點的人越多越好,而不是跑出冠軍。」張浩解釋道。
功耗問題已成為數據中心的核心問題,據統計,谷歌的數據中心能耗佔其總能耗的80%以上,其中伺服器能耗佔40%,另外40%是為消除伺服器產生熱量的空調系統能耗。而低功耗正是ARM架構最核心的優勢。目前國內外不少企業,比如華為海思、飛騰、Cavium、高通都相繼推出了ARM高端伺服器晶片。
「事實上,ARM架構天然的結構簡單、低功耗等優勢,與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更契合。而且,ARM平臺統治著智能時代的終端設備,在未來,端與雲會有更深層次的融通,如果端與雲都能統一在ARM架構上,一定能有效提升全系統效率。」範東睿解釋說,這也是中科睿芯與高通深度合作,研發世界首款基於ARM架構的高通量AI一體機的初衷。
「我們既要在移動端的低功耗AI晶片領域完成應用場景設計,也要在數據中心的單位空間,部署具有高密度計算資源的超級AI伺服器。隨著網際網路應用深層次演進和變革,高通量計算將覆蓋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範東睿對高通量計算的前景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