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GE通過3D列印開發的一體式渦輪機中心框架

2020-10-18 3D科學谷

關於3D列印在發動機領域的應用前景,當2015年第一個傳感器出現在GE90-94B噴氣發動機上時,它成為首個獲得FAA認證的增材製造的飛機發動機部件。隨後幾年裡,GE於2019年實現了GE9X上304個3D列印零部件的超越!

由此可見,3D列印正在引領發動機性能的不斷超越。而頗具深意的是,不僅僅是PBF基於粉末床的選區雷射熔化技術在推動下一代發動機的發展,DED定向能量沉積技術也不容忽視。

本期,通過GE最新獲批的專利,3D科學谷與谷友共同來領略DED定向能量沉積技術在發動機領域的創造力。

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核心通常以連續流動的順序包括壓縮機部分、燃燒部分、渦輪部分和排氣部分。在操作中,從風扇向壓縮機部分的入口提供空氣,在一臺或多臺軸向壓縮機逐漸壓縮空氣,直至到達燃燒部分。燃料與壓縮空氣混合併在燃燒區燃燒,以提供燃燒氣體。燃燒氣體從燃燒段被引導至渦輪段。通過渦輪部分的燃燒氣體流驅動渦輪部分,然後被引導通過排氣部分。

通常,渦輪機部分包括高壓渦輪機和低壓渦輪機。渦輪機中心框架部分地支撐高壓和低壓渦輪機,並且在機械和結構上聯接高壓和低壓渦輪機。通常,渦輪機中心框架由數百個分開的零件形成,這些零件必須通過螺栓連接、焊接或以其他方式結合在一起以形成渦輪機中心框架結構。結果,渦輪機中心框架在製造,組裝和庫存方面具有相對較高的成本和交貨時間。此外,使用諸如螺栓連接或焊接之類的傳統製造方法來連接渦輪機中心框架的部件會使得重量增加,這會影響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整體效率。並且,為了防止洩漏,還需要應用於燃燒氣體路徑的密封件。

因此,將需要改進渦輪機中心框架結構,例如一體式渦輪機中心框架,而通過3D列印-增材製造形成的整體渦輪機中心框架是頗具潛力和前景的。

開啟結構一體化潛力

根據GE的專利US10781721B2,GE開發了通過3D列印-增材製造的渦輪機中心框架。增材製造的渦輪機中心框架包括環形外殼、環形輪轂和在外殼與輪轂之間延伸的環形整流罩。整流罩包括內壁和外壁,並且多個韌帶從整流罩的外壁延伸到外殼,以將整流罩連接到外殼。增材製造的渦輪機中心框架還包括從輪轂延伸到外殼的多個支柱和在外殼的外表面上限定的一對凸臺。

GE包括隔音襯套的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示意性截面圖。來源:US10781721B2

通過DED定向能量沉積金屬3D列印技術,渦輪機中心框架可以由單一材料形成,例如鎳鈷合金或其他合適的材料。一體的渦輪機中心框架包括比典型的渦輪機中心框架更少的零件,這可以減輕使用了渦輪機中心框架的燃氣渦輪發動機的重量,並減少製造和庫存成本。

GE整體渦輪機中心框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來源:US10781721B2

通過增材製造,可以優化整體渦輪機中心框架的各個部分,從而可以進一步減少材料,減輕了渦輪機中心框架的重量。

GE整體渦輪機中心框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來源:US10781721B2

一體式渦輪機中心框架的剖視圖。來源:US10781721B2

GE整體渦輪機中心框架的非流動路徑表面的一部分的透視圖。來源:US10781721B2

GE一體式渦輪機中心框架的透視圖。來源:US10781721B2

此外,將渦輪機中心框架的各個部件集成在一起有助於減少渦輪機中心框架的洩漏。降低的發動機重量和減少的洩漏可以幫助改善發動機的比燃料。

3D科學谷Review

關於DED定向能量沉積技術,3D科學谷曾在《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Part1 ,Part2,Part3,Part4中深度剖析了NASA通過DED定向能量沉積3D列印技術用來製造推力室噴管的嘗試。

DED定向能量沉積3D列印技術用來製造推力室噴管的優勢在於沉積速率和可擴展性,然而這些屬性都需要進行大量改進,才能證明其被大規模應用來製造噴管通道壁的前景。目前,儘管NASA目前所使用的DED定向能量沉積3D列印技術無法L-PBF基於粉末床的選區金屬熔化3D列印技術的所實現的精度相競爭,但它已展示出構建燃燒室噴管應用所需的內冷通道的構建能力。

而如何突破加工尺寸的限制,但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加工精度與質量,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由Fraunhofer ILT弗勞恩霍夫雷射研究所開發的增材製造技術採用模塊化設計,可以經濟高效的集成到企業現有的帶機器手的生產線中。通過Fraunhofer ILT,加深了對粉末材料雷射沉積和金屬絲雷射沉積工藝的科學理解,並對熔覆裝置進行了必要的改進。

相關焦點

  • 深度剖析GE通過3D列印實現渦輪機葉片翼型多層外壁
    一臺航空發動機的推動力與渦輪機前沿進氣口溫度密切相關,渦輪葉片的承溫能力則決定了整臺發動機的推動力,而提高渦輪葉片承溫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探索性能更優化更穩定的高溫合金;另一種是探索具備複雜空心結構的葉片冷卻技術。
  • 深度剖析GE通過3D列印製造管狀陣列熱交換器的奧秘
    ,包括《 看GE通過3D列印重新定義熱交換器?》,《打破效率障礙,GE利用3D列印超高性能換熱器》,《看GE如何通過3D列印實現散熱裝置與電路卡共形的複雜幾何形狀》等文章。GE對3D列印熱交換器持有極高的投入度,2019年4月,GE就宣布了與馬裡蘭大學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研發UPHEAT超高性能換熱器,在兩年半內完成開發計劃,實現更高效的能量轉換和更低的排放。
  • 洞悉西門子3D列印帶有點陣冷卻結構的燃氣渦輪機部件
    對於航空或燃氣渦輪發動機中需要高溫條件下運行的零件來說,很多零件需要帶冷卻通道。在這方面,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除了冷卻通道,點陣結構在散熱方面也獲得了不斷深入的研究與應用。此前,3D科學谷分享過UTC聯合技術開發的帶有點陣結構冷卻方案的燃氣渦輪發動機部件,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共同來深度洞悉西門子3D列印帶有點陣冷卻結構的燃氣渦輪機部件。
  • 谷研究 l GE叉指式渦輪發動機空氣軸承冷卻結構和熱管理方法專利通過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GE在將3D列印應用到發動機的創新方面不斷精進,實現更好性能的發動機,從而帶動了整個航空行業的附加值創造發展。GE董事長兼執行長拉裡·卡爾普在GE航空部件服務中心。例如,沿從縱向的上遊端到下遊端以串聯流的方式配置渦輪段,該渦輪段具有噴嘴引導葉片,高壓渦輪轉子,另一個渦輪葉片級(即固定翼型),以及與低壓渦輪機交錯的中壓渦輪機。另一個已知的解決方案是以串聯流動的方式配置渦輪機部分,該渦輪機部分具有噴嘴導向葉片,高壓渦輪機轉子以及此後的各種水平的叉指式轉子,包括低壓,中壓或高壓渦輪機轉子。
  • 深度剖析霍尼韋爾通過3D列印雙壁結構以實現燃燒器更好的冷卻
    3D列印之於飛機製造,3D列印好比是飛機的翅膀,幫助製造商與設計者們實現飛得更高,飛得更輕鬆,飛得更安全,看得更遠的願望。在這方面,GE9X已經擁有了304個通過增材製造的零件,涵蓋了七大類型的3D列印零部件。在超越自身的願景的激勵下,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通過3D列印技術推進發動機超越一個又一個的極限。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新專利:西門子3D列印渦輪耐磨損的環節面網狀結構
    除了葉片,西門子正在開發獨特的燃氣輪機設計,憑藉在能源市場100年以上的經驗,西門子將新的設計可能性轉化為客戶的具體解決方案。2017年,西門子通過3D列印渦輪耐磨損的環節面網狀結構的專利獲批,本期,小編與大家一起來領略雷射金屬3D列印如何幫助渦輪部件提高耐溫和耐磨性能。
  • 3D列印 一體式構建人工智慧(AI)驅動設計的火箭發動機新型結構
    本文所講述的案例亮點在於,火箭發動機完全使用人工智慧驅動設計,並採用3D列印將燃燒室和表面冷卻流道等多組件實現一體式構建。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講述AI如何融入增材製造的前後端製造鏈。火箭發動機在燃燒過程中,燃燒室喉部燃燒溫度高達3500℃,內壁溫度超過 1000℃。為防止材料失效,結構設計就非常關鍵。
  • 3D列印出來的深度神經網絡,光速求解AI數學運算
    但最近 UCLA 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個 3D 列印 AI 分析系統。這一系統不僅看得見,還摸得著。與以往通過調節數字進行分析的系統不同,該系統通過光線的衍射來分析人工智慧。這一新奇、獨特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可以看起來非常簡單。我們通常將機器學習系統看作人工智慧的一種形式,其核心是對一組數據進行的一系列運算,每一次運算都基於上一次運算或饋送到一個循環中。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使用比傳統製造技術更精確的線圈結構來構建定製的RF探頭。據他們介紹,這項研究是首次探索這種用於MR系統的集成探頭製造方法。針對不同情況的集成式MR探頭的3D列印和製造過程。圖片來自廈門大學/自然。
  • GE使用ORNL超算和3D列印 優化噴氣發動機
    通過使用先進的計算功能,GE Research將能夠專注於減少噴氣發動機的燃油消耗,以及尋找利用3D列印零件來提高效率和性能的新方法。圖片說明美國國家能源部(DoE)在「理論和實驗的創新和新型計算影響力(GECITE)」計劃中,向GE Research授權了ORNL超級計算機的使用權。該全球頂尖超算已經開放了15年,允許外部各方訪問超級計算機以進行高級工程和科學項目。
  • 讓3D列印不再單調:DOBOT 多功能模塊化3D混色印表機
    此步驟需要注意各連杆對應的模組安裝方向,在下圖視角中讓渦輪風扇衝著右前方。底座中心帶有環形線的圓盤是熱床,通過電加熱並保持一定溫度來提高模型最底層的粘性增強與熱床的附著力,保證模型在列印過程中固定牢靠,不發生移位和脫落現象。
  • 美國實驗室開發自修復3D列印材料
    近年來,彈性體3D列印材料提供的柔韌性和強度,推動了其在消費產品領域中的應用。許多研究人員開發了增強的彈性體基述職,以試圖擴大其在不同行業中的應用。美國陸軍實研究實驗室與德克薩斯AM大學聯合,開發具有自愈功能的3D聚合物材料,該技術將會應用於從人造肢體到柔性航空部件等多個領域。
  • 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加大漂浮式海上風電渦輪機...
    國際新能源網訊:近日,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獲得了近60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漂浮式海上風電渦輪機的研究。在第一個項目中,NREL的研究人員將開發一種「集成伺服控制的風能」(WEIS)的開源軟體工具。
  • PLA材料3D列印自行車架獲Eurobike金獎
    【中關村在線辦公列印頻道原創】近日,來自義大利帕多瓦的Eurocompositi設計工作室開發出一款讓人驚豔的PLA材質3D列印山地車車架Aenimal Bhulk,並由此獲得了2015 Eurobike產品設計金獎(Eurobike Gold)。
  • UoT開發手持式3D皮膚印表機,用於快速修復深度傷口
    多倫多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創新的3D生物列印設備。他們的手持式生物筆能夠在深度傷口上列印皮膚組織,以啟動癒合過程,並且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該過程。可攜式3D皮膚印表機可以在原位形成組織,將其存放並放置到位,所有這些都在兩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
  • Anisoprint近期發布了兩款由Polymaker開發出的3D列印材料
    打開APP Anisoprint近期發布了兩款由Polymaker開發出的3D列印材料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0-12-01 11:41:06
  • 中國用3D列印造殲20:什麼是3D列印技術
    3D列印技術成型是將金屬熔融後疊加從金屬製造和加工業來說,3D列印基本原理是將零件數位化模型進行空間網格化,通過像素化分解成為一個個空間點陣,然後利用金屬微量熔融或燒結的沉積技術,將零件一層層堆積而成,它的成型原理類似於目前普遍使用的雷射印表機,只是普通的雷射印表機所列印的是平面圖形,而3D列印則是通過累計一層一層的列印圖形形成空間三維構型實體。
  • VR、3D列印、機器人...等你來開發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曹曉明教授以「創學融合·理念與路徑」為題,分析了當前創客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指出了創客教育現處的時空困境等,他提出了2個「PBL"(基於問題式教學和基於項目式教學)和1個」DBL「(基於設計式教學)。
  • 奧地利開發3D列印超磁體用於清潔能源設備
    「通過增材製造技術,可以生產出具有更複雜設計的零件;然而,獲得功能材料的印刷工藝仍然是研發的主題,」發表的研究介紹說,「在LPBF中,[NdFeB]粉末被完全熔化,導致形成了一種新的微觀結構,從而起到了矯頑作用,增加磁場強度。」 3D列印的微型超級磁體 圖片TU Gr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