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月7日電 近日,全國第二批23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在京公布,湖南省株洲市攸縣「門前三小」做法在全國數百個候選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南省在此次案例遴選過程中唯一入選的案例。攸縣縣委書記康月林在案例發布會上作代表發言時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門前三小」建設力度,力爭3年內建成「門前三小」1000個。
攸縣是湖南勞務輸出大縣,鄉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較多。據康月林介紹,「門前三小」起源於攸縣譚家壠村高橋屋場,雛形是一個農家書屋。10多年前,從大學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老伴回到老家譚家壠村,發現村裡物質條件好了,但是缺少文化生活,特別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心需求比較強烈。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夏昭炎修整祖宅,從一開始成立書屋帶領孩子們閱讀,到開設百姓課堂給村民講授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再到組織村民成立文體隊,把水泥坪當「鄉間舞臺」,推廣保健知識。以夏昭炎夫婦的「高橋經驗」為藍本,攸縣縣委縣政府2017年鋪開在農村百姓家門口建設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的「門前三小」工程。
圖為湖南省攸縣譚家壠村「門前三小」
為了激發群眾積極性,攸縣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進這一工程,按照群眾自行建設、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縣委縣政府採取以獎代撥的方式配送相關設備,並鼓勵老百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家族祠堂、閒置民房、舊村部、空置學校等進行統籌規劃建設,條件不成熟的地區可先期建設「一小」或「二小」。
記者發現,攸縣出臺的相關方案只提到「三小」的場地標準——覆蓋人口不少於300人,小廣場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小書屋和小講堂面積均不少於20平方米,周邊老百姓步行至「三小」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至於籌資、選址、築坪、選人、定房屋等工作,則由老百姓自己來做。
建好怎麼用?為了使「門前三小」更好地發揮作用,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本土鄉賢成為「門前三小」的管理志願者。申報過程中,除場地需要達標外,「門前三小」還必須明確至少有一位當地鄉賢來帶領和組織。從具體實踐來看,鄉賢能通過「門前三小」發揮作用,「門前三小」還可培育新鄉賢。
為什麼需要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康月林表示,「門前三小」建設是一項點多面廣、工作量大、投資較多、後續管理任務較重的複雜工程,政府主導模式顯然不適用,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充分激活群眾,最大限度釋放基層自治的能量。
對於政府在「門前三小」工程中承擔的角色,康月林認為:一是當好「領導者」,確保「門前三小」是黨的陣地,是黨風帶民風的平臺,是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載體;二是當好「策劃者」,整體工作由各部門分工協作,如設計統一的徽標、制定規範的申報程序等,在「門前三小」各具特色的基礎上,整體上風格統一;三是當好「服務者」,對於老百姓提出的「服務申請」,相關部門會根據有關規章制度把服務送到位,如送音響、送黨課、送電影、送義診等。攸縣還推出了「菜單式」服務,群眾需要什麼活動,「點什麼就送什麼」。
圖為湖南省攸縣文化館送非遺現場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認為,鄉村文化繁榮和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門前三小」有效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在哪建、誰來建、怎麼用、如何管等問題,促進了鄉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杜志雄強調,攸縣「門前三小」建設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力求「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嚴禁大搞拆建,發揮鄉賢作用,防止「重建輕管」,這些做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鑑。
「下一步,攸縣將繼續加大『門前三小』建設力度,加大縣財政以獎代撥力度,進一步對接農業農村項目,積極發動群眾自願捐款、愛心企業和人士捐助,力爭3年內建成『門前三小』1000個。」康月林說。(劉芳 陳宇簫 趙珊珊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