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狂卷!怒吼!十二月的風,
衝潰地獄鐵壁,搗開宇宙黑殼了。
沒有止息,沒有阻障,
給大地來一個翻轉的搖震。
——《十二月的風》
王亞平詩歌的情感與時局休戚相關,在他的詩歌世界裡,是對苦難人的同情,也飽含著對侵略者的控訴。
1935年12月9日,震驚中外的「一二·九運動」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學生運動,使王亞平的內心無法平靜,他立刻趕到北平,「會見了參加學生示威遊行而被打傷了胳膊的孟英,聽他詳細介紹了事變的起因和具體經過,回青島後,他創作了以此為內容的專題詩集《十二月的風》」(《王亞平傳略》王渭作)。他用手中的筆和滿腔的熱情謳歌了風起雲湧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7月9日,蒲風從上海來到了青島,那時他剛剛從日本回國,因為王亞平和袁勃都在青島,便也來到這座海濱城市,一起創辦了《青島詩歌》。此時的王亞平,一直在創作中,他的詩歌又結集成冊,名為《海燕的歌》。這本詩集凝結著王統照對王亞平的指引方向,有王統照閱正的痕跡。詩集出版後,王統照親筆書寫了序:「我向來對亞平寫詩的態度與方法認為是鄭重而且縝密……(他)在寫詩的手法上是有進步了。而對於時代精神的認識卻更加清晰,字句中既有些稍稍笨重的地方,卻不居心誇張,不油腔滑調,不過於裝點,樸厚而有熱誠,『詩如其人』。」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的消息傳來,王亞平和青島文學界的朋友們積極籌備召開追悼大會,「這次活動引起青島反動當局的注意,『王亞平』這個秘密從事新詩歌運動的名字暴露了。不日,青島市教育局下達了撤銷王亞平校長職務,袁勃、李劫夫等7名進步教師3日內離開青島的指令」。(《王亞平:左翼詩人在》翟廣順作)至於離開青島的原因,王亞平自己是這樣說的:「後來因為組織青島文化界協會,被奸小告發,我懷著拜倫『去國行』的心情渡海到了東京。」
王亞平就這樣離開了給予他詩歌源泉的青島,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他沒有停止詩歌創作,當然,愛情的火焰同樣沒有熄滅。「在東京,我認識過一位奇異的女人,直到今天一想起她來,還有些毛骨悚然」(王亞平1944年回憶說)。兩人特殊的交往經歷,讓王亞平看到了一個東京女人的奇特一面,在她的啟發下,他寫成了《地獄》長詩。
回國後王亞平參加了戰地服務隊,任《春草詩叢》主編。1939年,王亞平遇到了一生的伴侶劉克頓,兩人在動蕩的時局中相濡以沫。1946年王亞平到冀魯豫解放區,任冀魯豫文聯主任,主編《平原文藝》,1949年後歷任北京《人民日報》副刊主編,《新民報》總編輯,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十年動蕩中,王亞平歷經磨難,直到1976年,才又拿起手中的筆,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其中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歸隊》是這樣寫的:「二十二年歸隊來,一朝之間心花開。不須回顧雲海暗,應自前瞻曙天白。先鋒榮耀感肺腑,長徵步嚴驚駑駘。願將血汗化雨露,投向祖國獻消埃。」他總結了半個世紀的詩歌道路,反省自己創作上的得失,決心在古稀晚年在創作方面煥發青春,正如《鶯蘿》中所說:
點燃起激情,
讓青春在血液裡復活。
我願為花團迸出的時代,
唱短小抒情的歌。
1983年4月6日中午12時15分,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王亞平帶著無限的創作激情和規劃,懷著無限的希望與惆悵,坐在他日夜執筆耕耘的書桌旁溘然長逝了。
就在去世前的兩個月,他發表了《自己的歌——探索》:
衝破鬆散的懶惰,
進行勤奮的探索,
讓思想的每一個琴鍵,
彈奏出清新的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