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行政區調整合併又掀起了一股熱浪,成都下面的新冿縣,被改為成都市的一個區,長春代管了原屬於四平的公主嶺縣級市,這些操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打造強省會戰略模式,提高該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而行政區合併調整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慣用手法。
而我們的西南中心城市成都,對於不斷的擴張和吞併,一直是情有獨鍾,在這條道路上,也永不止步,並努力試圖合併更多地方,那麼,問題來了,成都不斷擴張的極限到底在哪裡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主角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對成都做一個全面的細緻了解。
1.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綜合排名。
2020年,根據第一財經周刊對全國城市的排名劃分,成都是僅次於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位於新一線城市的第1名,得分高達100分,比第2名重慶的88.74分,高出了11.26分,領先優勢明顯,僅比一線城市的深圳低了18.33分,差距不是很大,追趕的希望非常大。
2.成都在全國經濟中的排名情況。
根據2019年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成都的經濟總量為17013億元,排名全國第7,僅次於重慶,中西部第2位,以微弱優勢領先於強大的中部競爭對手武漢市。
3.成都在四川的地位、影響力、號召力情況。
2019年,四川全省的經濟總量為46615億元,成都為17012億元,成都佔四川省的比例為36.5%,成都的經濟總量是第2名綿陽的6倍,比第2至第8名城市GDP總和還要多913億元,屬於典型的強省會、一城獨大經濟發展模式。
截止2018年,四川全省常住人口為8341萬,成都為1633萬,成都常住人口佔四川全省的19.6%,這個比例還是非常的大。
2019年,四川全省的人均GDP產值為55888元,成都為104180元,成都幾乎是四川省人均的兩倍,比人均第2名的德陽(65893元)高了38287元,四川整體與成都的落差非常大;
目前成都市面積為1.235萬平方公裡,四川全省面積為48.6萬平方公裡,成都面積僅佔四川的2.54%,佔比非常小,從這一角度來說,可以適當擴大一些行政面積。
通過上面的綜合分析,成都在全國的綜合競爭力和實力非常強大,位列新一線城市榜首,在四川省內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以說,成都市是整個四川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發動機,對四川省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了成都,四川省在全國的地位和排名,就會一落千丈,是典型的強省會、一城獨大經濟模式。
其次,成都的發展過程,就是一部不斷合併和擴張的歷史。
1983年,成都合併溫江地區。這一年,成都西邊的一個重要地級行政單位,溫江地區被撤銷,境內所轄12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部併入成都,成都一下子新增了12個縣的面積和人口規模。2016年5月12日,成都合併簡陽。四川省管縣級市」簡陽市「,正式由成都合併,簡陽成了成都的下屬單位,成都從此拉開了向東發展的戰略布局。2020年6月,這一次把下屬的新津縣直接變成區,成都市區擴容邁開了歷史性的腳步。
再次,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強省會模式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需要。
有助於快速打造明星城市,吸引外部投資。眾所周知,廣大的內陸城市,因為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經濟基礎薄弱的原因,在招商引資方面,沒有劣勢,很難引起資本的興趣,那麼,通過重點打造和發展核心城市,有助於吸引資本的注意力,爭取到更多投資機會和資源。
有助於整合省內資源,帶動省內其它城市發展。當一個省內沒有足夠強大的核心城市時,各城市之間是競爭大於合作,一盤散沙,各自為戰,進而出現惡性競爭,損害整體利益,不利於區域協調發展。那麼,如果有足夠強大的核心城市,就會利用自身的影響力的號召力,去整合省內資源的流動配給,協調各城市之間的利益關切和衝突,進而整體對外競爭。
最後,我們已通過以上綜合的探討和相關常識普及,對成都和四川目前的現狀,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下面我們就重點討論研究下成都合併德陽、眉山、資陽的利弊關係。
1.成都合併眉山、資陽、德陽的可行性,和有利性。
減少四川省地級行政單位,提高行政效率。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眉山、資陽、德陽三市,都與成都天然接壤,正好分別位於成都的南、東、北三面,如果合併,從地理位置上考慮,沒有任何障礙;而目前四川省有21個地級城市,有點偏多,合併後,有利於大幅減少地級市數量,提高施政效率。有利於提高成都的綜合競爭力。根據2019年的相關數據計算,合併後,成都+眉山+資陽+德陽的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裡,常住總人口2547.1萬,GDP之和為21506.72億元,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成都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蘇州,僅次於北上廣深渝,位於全國第6名,上升1個名次;行政面積與北京(1.64)、上海(0.63)、天津(1.19)之和3.4萬平方公裡相當;常住人口僅次於重慶市,位列全國第2。合併後的新成都市(暫且叫成都市),將是僅次於重慶的又一個巨無霸城市,會大大提高成都的競爭力。有利於整合省內資源和吸引省內兄弟城市的向心力。近期在國家的主持和要求下,重慶和四川兩地,在互相協調立場,以期共同帶領成渝經濟區的整體健康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競爭就不存在,重慶已在調整行政區劃,以便佔據先機和主動,從而把靠近自己的四川省內城市,吸引到自己這邊來,以取得對成都的競爭優勢。而成都東邊的資陽市,就緊挨著重慶,如果成都能合併資陽,那麼成都一是可以擴大勢力範圍,二是可以直接與重慶接壤進行競爭,從而吸引省內兄弟城市自己靠攏,壯大自己的實力和競爭力。4城合併後,有利於成都和四川省的經濟產業布局優化。目前,眉山、資陽、德陽正在與成都進行一體化發展,也心甘情願接受成都的強力輻射,而成都目前的行政面積還是偏小,沒有足夠的空間滿足其經濟產業布局的需要,從長遠來看,行政面積過小將是成都做大做強的瓶頸,提前籌劃一體化發展,而繼續走合併之路,也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終極手段。
2.所有事情,有利就有弊,合併的弊端也不小。
四座城市,一旦合併,人口數量將和省級規模相當。合併後,新的成都常住總人口將達到2547.1萬,佔四川省常住總人口的31%左右,人口數量僅次於重慶,超過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常住人口,可以直接成立直轄市了,非常不利於四川省對成都市的控制和管理,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新的成都經濟總量更大,不利於全省均衡協調發展。合併後的成都經濟佔四川省的46%,這完全是一個省或直轄市的規模了,將會對四川省其它城市造成直接碾壓式的打擊,全省的優質資源會源源不斷地被進一步虹吸,其它城市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最終會造成,成都越來越強,其它城市越來越弱,到最後,「成都省」真的可能取代四川省。合併後,會出現成都市和四川省的行政效率衝突。合併後的新成都市,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對自己的管理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能力、執行能力、基於自身特點的決策時效、以及需要取得部分省級權限等問題,而成都上面還有一個四川省,需要得到省裡、中央的審核批准等,有一個長時間審批過程,這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成都的行政效率,如果授予成都的省級權限過多,又容易造成省市並立,在一定程度上架空四川省,這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綜述,目前,成都市是整個四川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發動機,成都的發展對四川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沒有了成都,四川將從目前全國第6的位置,倒退至第14名。
而成都的發展歷程,又是一個不斷兼併周邊的過程,並且合併之後的總體發展效果,都還不錯。
具體到以後成都會不會繼續合併周邊的資陽、眉山、德陽,這要看四川省和中央的利弊權衡,最終科學決策,所有的事情,有利益就會伴隨弊端,最終還是要看是否利大於弊。
成都還在擴張的道路上,極速狂奔,目前還無法看到成都擴張的極限和盡頭,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