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論文齊發!《科學》封面報導人類遺傳學新紀元

2020-09-11 藥明在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測序後,不少科學家曾自信地認為,人類將很快搞清基因組中蘊藏的秘密,找到不同疾病背後的根源。然而很快,他們意識到自己錯了。人不僅是基因的產物,更是基因調節的產物。如果將人類的基因組比作是一本說明書,其中只有1%-2%介紹了生命元件——蛋白質要怎麼製造。剩下的98%-99%,則決定了這些生命元件是否製造、何時製造、製造多少、如何調控……對於這部分,我們懂的還太少太少。

Illustration: V. Altounian/Scie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ristian Stolte; (Data) GTEx Consortium


為此在10年前,科學家們啟動了一個叫做「基因型-組織表達」(簡稱GTEx)的大型研究項目,斥資1.5億美元,想要一舉搞清基因調控的遺傳學。10年裡,科學家們陸陸續續公布了一些早期和中期的結果。而在今日,這項十年磨一劍的工作,終於迎來了裡程碑式的爆發——來自多個科研團隊本周在《科學》、《細胞》等雜誌上發表了15篇論文,介紹他們的發現。《科學》雜誌也以封面報導的形式,對此進行了介紹。


這個項目是怎麼做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庫包含了超過900人的數萬件組織樣本,主要來自逝者家屬的捐贈。這些家屬原已同意將逝者的器官用於移植,也同意研究人員從逝者的大腦、肌肉、脂肪等組織中取樣用作分析。

▲本研究從不同的組織部位提取了樣本(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有了這些樣本後,科學家們對不同組織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以及RNA的定量分析,以了解基因的表達情況。他們不僅能夠比對同一個個體不同組織內的基因表達異同,還可以比較不同個體的同一組織裡,基因表達存在哪些特徵。


此外,研究人員們還分析了這些組織中的「數量性狀基因座」(QTL),了解基因組中特定的位點上,不同的遺傳變異會如何影響基因在不同組織裡的表達。基於這些發現,我們就可以理解遺傳變異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與蛋白合成,從而理解基因調控的根本。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



在多篇論文裡,科學家們各自介紹了團隊的最新發現。其中,一項關於「男女有別」的研究在《科學》的專題報導中得到了強調:科學家們發現,男女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X染色體和Y染色體那麼簡單。相反,幾乎在所有檢測的組織中,都有因為性別差異而出現表達水平不同的基因。總體來看,人類有37%的基因在某一類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會因為性別不同而出現區別。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研究人員們指出,我們早已知道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長壽,而某些疾病也會有性別的偏好(某一性別更容易發病)。這些基因表達水平的差異,有助於讓我們從更個體化的角度來了解疾病。

不同組織,衰老速度不同?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不同人類組織中,端粒有長有短。端粒是染色體兩端的非編碼DNA區域,起到保護的作用。每當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些。因此,端粒的長短,也被視作為人類衰老的生物標誌物。

▲組織不同,端粒長短也有區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過去,科學家們所研究的端粒樣本,大多來自血液。而通過比較不同組織之間的端粒長度,他們發現在睪丸組織中,端粒最長;而在全血組織中,端粒最短。此外,不同組織裡的端粒長度,隨著衰老而縮短的速度也不一樣:來自睪丸、卵巢、小腦、陰道、骨骼肌、以及甲狀腺的端粒,沒有出現與年齡相關的相對端粒長度變化。


基因調控:比想像中更複雜


研究人員們還發現,一些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變異,具有高度的組織特異性,即只會影響特定的組織。相反,另一些遺傳變異,則具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從機理上看,這些變異往往會影響細胞的轉錄因子與基因的啟動子或是增強子的結合,從而影響基因表達。

▲不同的組織具有不同的基因表達模式(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科學家們指出,許多基因同時受到多種遺傳位點變異的影響,又額外為基因調控增添了一層複雜性。此外,他們還指出,存在許多細胞類型特異的QTL,在細胞層面上對基因進行精準的調控。隨著樣本數量的增加,更多這樣的調控機制還會浮出水面。

是終點,更是起點


這一系列研究為整個項目劃上了一個終止符。但正如一些人所言,這些發現雖然意義重大,卻還遠未臻完美。比如有生物學家指出,整個項目中,樣本捐贈者缺乏多樣性,導致85%捐贈人都是白人。對於其他族裔,這些發現的意義會打上一些折扣。未來,類似這一項目的大規模研究,會讓我們對人類的遺傳學有更透徹的理解。屆時,或許我們能真正看清生命的全貌。


本文題圖:V. ALTOUNIAN/SCIE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RISTIAN STOLTE; (DATA) GTEX CONSORTIUM


參考資料:

[1] 『Invaluable』 database helps solve mystery of how genes are regulated,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invaluable-database-helps-solve-mystery-how-genes-are-regulated

[2] The GTEx Consortium, (2020), The GTEx Consortium atlas of genetic regulatory effects across human tissu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z1776

[3] Meritxell Oliva et al., (2020), The impact of sex on gene expression across human tissu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3066

[4] Kathryn Demanelis et al., (2020), Determinants of telomere length across human tissu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z6876

[5] Sarah Kim-Hellmuth et al., (2020), Cell type–specific 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across human tissu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z8528

[6] GTEx Consortium releases fresh insights into how DNA differences govern gene expres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biom-gcr090920.php

[7] Biological sex affects genes for body fat, cancer, birth weight,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nu-bsa090920.php

[8] Telomere length varies across human tissue types,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uocm-tlv090320.php


相關焦點

  • 沒那麼簡單15篇論文齊發!《科學》封面報導人類遺傳學新紀元
    而在今日,這項十年磨一劍的工作,終於迎來了裡程碑式的爆發——來自多個科研團隊本周在《科學》、《細胞》等雜誌上發表了15篇論文,介紹他們的發現。《科學》雜誌也以封面報導的形式,對此進行了介紹。這個項目是怎麼做的?
  • 學術頭條:年底前可能有新冠疫苗結果出爐,《科學》封面報導人類...
    人類細胞外表面竟穩定附著RNA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科學》子刊封面:溶瘤病毒和 CAR-T 細胞聯手根除實體瘤2020年9月2日,《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學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的科學家們將兩種強有力的免疫療法——溶瘤病毒和嵌合抗原受體(CAR
  •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
    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 6篇論文在《自然》雜誌齊發!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PCAWG)完成的6篇論文。
  • 《科學》封面重磅:人類遺傳學研究迎來又一重大裡程碑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2001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發布,人類史上繼曼哈頓計劃、人類登月計劃之後的第三大科學計劃宣告基本完成。至此,人類染色體中所包含的六十億對核苷酸序列不再是黑箱,人類遺傳學密卷徐徐展開。但這就是人類基因的全部秘密了嗎?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4篇Nature齊發!揭開人類基因組變異研究新時代
    、為人類遺傳以及相關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先驅力量以及藍圖的裡程碑式工作,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上發表了2篇相關內容,建立了一個gnomAD資料庫文獻合集。BioArt編輯部將對gnomAD資料庫文章集合進行解析,讓該資料庫為更多的科學研究服務,為更好的從群體以及個體角度解析基因組變異發掘新的工具。
  • Nature封面報導:15°C!刷新記錄!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
    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  就在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晚,Elliot Snider,Nathan Dasenbrock-Gammon等人刊登在《自然》的研究讓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273K(約0℃)這個節點,實現了287K(約15℃)室溫的含碳硫氫化合物超導。不出意料,該研究一舉登上了《自然》封面。
  • 年度最強論文封面:通訊作者把自己P成女媧,作為期刊封面
    不少論文封面對中國元素的巧妙應用令人稱奇。  作為中國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娘娘也經常被科研人員搬上論文封面,例如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就曾在《科學通報》發表封面論文,這一女媧補天的封面,被評為中國科學雜誌社2019年度最佳封面
  • 科學家稱地球可能提早幾百萬年進入新紀元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已經45.7億歲的地球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一些科學家指出,地球已經進入一個新紀元,這比它應該進入新紀元的時間早了幾百萬年。 地質年代加快 以巖石層為據確定的地球的地質時期一般持續時間在300萬年以上。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P成女媧上封面!論文配圖颳起「中國風」?
    導 讀近日,《中國化學》一論文通訊作者因把自己P成女媧作為期刊封面,而被網友戲稱為「年度最強論文封面」。不少網友、特別是非科學領域的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科學期刊的封面也可以如此接地氣、如此「中國風」。秦逸人解釋說,一般來講配圖是論文作者製作的,期刊編輯如果覺得那篇文章非常有趣,就會通知作者做個封面圖。
  • 《科學》封面重磅:人類遺傳學研究迎來又一重大裡程碑!GTEx計劃終極一劍,人類基因調控圖譜徐徐展開丨科學大發現
    2001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發布,人類史上繼曼哈頓計劃、人類登月計劃之後的第三大科學計劃宣告基本完成。至此,人類染色體中所包含的六十億對核苷酸序列不再是黑箱,人類遺傳學密卷徐徐展開。但這就是人類基因的全部秘密了嗎?
  • 攜Science封面,CMU大神Noam博士畢業,論文已公開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杜偉還記得在雙人無限撲克和多人無限撲克中戰勝人類頂級玩家的遊戲 AI 系統冷撲大師(Libratus)和 Pluribus博士論文簡介這篇博士論文詳述了大型對抗性不完美信息博弈中均衡計算的一系列進展。
  • 攜Science封面,CMU大神Noam博士畢業,論文已公開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杜偉還記得在雙人無限撲克和多人無限撲克中戰勝人類頂級玩家的遊戲 AI 系統冷撲大師(Libratus)和 Pluribus 嗎?近日,這兩個 AI 系統的開發者之一、CMU 大神宣布其完成博士論文,並即將從 CMU 畢業。
  • 為表觀遺傳學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1995-1999)並於1999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之後免試推薦在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院士,於2004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先後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團委副書記,書記,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0級本科生輔導員等職務。博士期間主要研究冠狀病毒侵入細胞的分子機制和結構基礎:利用生化和結構生物學手段,系統的研究了SARS等冠狀病毒融和蛋白(Spike protein)的核心結構及其介導病毒入侵細胞的分子機制,提出了該類病毒入侵的分子模型,為設計小分子抑制物來克制冠狀病毒入侵提供了理論基礎。
  • Nature封面報導:15°C!刷新記錄!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近些年,高壓下富氫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被多次報導,也曾有中國科學家預言,H2S可能在高壓下轉變為高溫超導體。不出意料,該研究一舉登上了《自然》封面。據報導,該團隊在190GPa下通過對零電阻現象和抗磁性的測定,確認了該材料的超導電性,並發現超導轉變溫度在外磁場下出現下降的現象,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15攝氏度)下觀察到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石河子大學25篇SCI論文入選ESI高水平論文
    9月10日,ESI最新數據更新檢索結果顯示,石河子大學有25篇SCI論文入選ESI高水平論文。  本次檢索到的25篇被引論文總被引頻次為1715次。這些論文分布在ESI的11個學科中,分別為農業科學6篇、化學3篇、工程學3篇、植物與動物科學3篇、物理學2篇、材料科學2篇、臨床醫學2篇、分子生物與遺傳學1篇、社會科學1篇、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和地質學學科各1篇。
  • 遺傳學研究的「雷區」
    另外,與我撰寫本文時採訪過的所有研究智力的科學家一樣,普洛明也認為,智力是人類最基本的性狀,尋找影響智力的遺傳學因素是很有價值的。他說,「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找到,我會一直堅持找下去」。時任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主任的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就表達了擔憂,現在他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院長。不過,藍田等人後來發現,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出現的這幾種基因變異與智力高低並沒有關係。但是,與此前引起極大關注的那篇論文相比,他們報導新結果的文章幾乎沒多少人注意到。藍田說,當初人們對他的研究結果提出質疑時,他覺得「就像是被襲擊了」。
  • 博士在讀的副教授一作發Nature、80後教授半年發45篇論文...
    從谷歌學術統計的馮新亮老師目前已發表論文數百篇,文章總被引超60417 次,h因子117,i10指數437。其中僅2019年被引次數就超過1萬次。學術成就簡直像是開了掛一樣……馮新亮老師的課題組,在2020年發表的論文(截止到2020年6月10日), 一共發表論文45篇,其中6篇Nature子刊,6篇AM, 9篇Angew, 3篇JACS! 而2019年更是收穫滿滿,包括2篇Science,7篇Nature子刊,8篇AM,5篇JACS,6篇Angew和1篇Jo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