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因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是正常程序
10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阿斯利康公司因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這是臨床試驗中的正常程序,安全性是任何臨床試驗的最高優先級別考慮事項。該疫苗臨床試驗暫停後,數據安全監察委員會將調查該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再做出後續決定。蘇米婭·斯瓦米納坦指出,該事件也是對所有人的提醒,即疫苗研發過程會有起伏,應做好準備應對此類情況,但也不用過於灰心,現階段應等待監察委員會的決定。
世衛組織:年底前可能有新冠疫苗結果出爐
當地時間9月10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要搜集足夠的數據就需要數以萬計的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並至少持續約六個月 ,才能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會在年底前得到一些結果。目前大多數候選疫苗的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數據都顯示出了希望,可以使人體產生中和抗體 。
無症狀感染後診斷出1型糖尿病 或為新冠直接誘發
9月2日,《自然-代謝》就發表了這樣一例關聯病例:德國一名19歲男性患者在確診為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並康復後,被診斷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雖然這份報告仍然難以確立新冠病毒與糖尿病的因果關係,但對患者病程以及自身抗體等多項實驗室檢測結果的詳實分析,進一步表明了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對人類控制血糖水平的器官——胰腺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疾控發布新版流感疫苗接種指南 這幾類人群推薦優先接種
日前,中國疾控中心發布《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球流行的背景,指南推薦以下人群為優先接種對象:醫務人員, 包括臨床救治人員、公共衛生人員、衛生檢疫人員等;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脆弱人群及員工;重點場所人群,如託幼機構、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監所機構的在押人員及工作人員等;其他流感高風險人群,包括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齡-5歲兒童、慢性病患者、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以及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等。此外,對於≥6月齡且無禁忌證的人群均可接種流感疫苗。
老問題,新思路:復旦大學聶志鴻等人提出納米顆粒簇的高產率組裝新策略
復旦大學聶志鴻、多倫多大學EugeniaKumacheva等人報導了一種簡單而又新奇的思路,可以實現目標納米顆粒簇的高產率組裝。1)堆積法。通過對納米顆粒表面進行修飾,表面電荷、表面配體、靜電、範德華力以及其他相互作用力可以使納米顆粒組裝在一起。2)補丁法。通過對納米顆粒表面構建具有特異性的補丁來模仿原子價,從而形成所謂的「補丁」納米顆粒,以實現納米顆粒的各向異性組合。3)分子圖案化法。通過規定每個納米顆粒的位置,並協調它們的基礎構建單元,可實現對目標簇的精準控制。
人類細胞外表面竟穩定附著RNA分子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科學》子刊封面:溶瘤病毒和 CAR-T 細胞聯手根除實體瘤
2020年9月2日,《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學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的科學家們將兩種強有力的免疫療法——溶瘤病毒和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結合在一起,靶向原本難以單獨用CAR-T療法治療的實體瘤,取得了重要進展。這項新研究有望讓CAR-T細胞的治療範圍擴大到各種實體瘤患者。
鹽脅迫下甜菜的 iTRAQ 蛋白質剖面分析:葉子和根部的不同應對機制
高鹽度會造成植物的滲透、營養和代謝壓力,導致作物產量低下和作物質量差。一些植物,如甜菜(蔗糖的重要來源)已經進化出耐受機制來應對鹽脅迫。在BMC Plant B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中,Li等人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了甜菜植物不同部位的鹽脅迫應對機制。研究發現,氧化-還原是葉片和根部鹽調控蛋白質組中最豐富的生物過程,突出了氧化還原平衡在脅迫耐受中的潛在作用。然而,鹽脅迫上調和下調的精確分子和代謝途徑在葉片和根部之間基本不同,這表明這兩種植物器官利用了不同的應對機制。
《自然》子刊:CRISPR新用法,解決基因療法易失效的難題
基因療法一般靠病毒(如腺相關病毒,即AAV)將基因遞送到細胞中。在基於CRISPR的基因療法中,分子剪刀可以剪斷一個缺陷基因,然後加入缺失的序列或暫時改變其表達。然而,機體對AAV產生的免疫反應卻可能使治療失效。為了解決這一障礙,近日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不同的CRISPR系統。這種系統會短暫抑制與產生AAV抗體相關的基因,從而抑制免疫反應,讓病毒載體毫無阻礙地遞送基因。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該研究構建出一套更為準確的、大於60年的長時間序列全球海洋鹽度格點數據,進一步證實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長期空間變化格局,並首次給出海洋0-2000米深度的平均鹽度變化趨勢,提出一個新的過去半世紀全球水循環變化估計。
壓力應激、長期焦慮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9月10日,《臨床研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團隊聯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發現一條全新神經環路,揭示了慢性壓力應激引發骨丟失的神經機制,為臨床醫學和航天醫學中由於壓力應激導致的骨丟失提供新的策略和治療靶點。深圳先進院楊帆研究員、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瑩輝與深圳先進院研究員王立平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員楊帆與博士生劉運輝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北極海冰減少 青藏高原將受「汙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新融合蛋白療法有望治療凝血障礙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的臨床研究發現,將一種小蛋白與一種天然凝血因子融合,可以使凝血因子在人體內的作用時間顯著增長,該研究為血友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目前,患有嚴重血友病(血液不能正常凝固)的人通常每周須在家中注射凝血因子3到4次,以防止出血。而上述研究中新的融合蛋白可以將注射治療次數減少到每周一次。研究人員製備了一種名為BIVV001的實驗性融合蛋白,在一項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中該蛋白還沒有被證明能阻止血友病患者出血,但其能使凝血因子持續時間延長,這讓一些研究人員感到興奮。
《科學》封面報導人類遺傳學新紀元
在10年前,科學家們啟動了一個叫做「基因型-組織表達」(簡稱GTEx)的大型研究項目,斥資1.5億美元,想要一舉搞清基因調控的遺傳學。10年裡,科學家們陸陸續續公布了一些早期和中期的結果。而在今日,這項十年磨一劍的工作,終於迎來了裡程碑式的爆發——來自多個科研團隊本周在《科學》、《細胞》等雜誌上發表了15篇論文,介紹他們的發現。《科學》雜誌也以封面報導的形式,對此進行了介紹。
牛津大學2萬人研究提示血壓改變大腦結構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為此提供了新證據。研究發現,在大腦健康人群中,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對思維速度和記憶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隨著血壓的升高,認知表現越來越差。
連續取得多項研究成果,曹雪濤團隊在免疫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9月9日,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曹雪濤及姜明紅共同通訊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LncRNA Malat1 inhibition of TDP43 cleavage suppresses IRF3-init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功能上篩選巨噬細胞中不同表達的lncRNA,並確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為抗病毒I型IFN產生的負調節劑。該研究發現Malat1可以結合TDP43,抑制TDP43裂解為其活性形式TDP35,然後降低靜息細胞中的核IRF3水平,維持免疫穩態。
華中科技大學周軍團隊開發新設備,在常溫下高效地收集「廢熱」
2020年9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周軍團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Thermosensitive crystallization–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了熱敏性結晶和溶解過程,以誘導氧化還原離子的持續濃度梯度,塞貝克係數大大提高(〜3.73 mV K-1),並抑制了LTC的熱導率。結果,對於室溫附近的LTC,該研究實現了11%的高ηr,並且大大降低了LTC的成本。該研究的設備為經濟高效的低溫度熱量收集提供了希望。
浙江大學華躍進團隊發現RecJ參與DNA鹼基切除修復途徑
2020年9月1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躍進教授團隊(程凱瑩博士和博士生徐穎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題為「Participation of RecJin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of Deinococcusradiodura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耐輻射奇球菌RecJ(drRecJ)缺失菌株對過氧化氫和甲磺酸甲酯表現出極高的敏感性,並且在體內具有很高的自發突變率和未修復的無鹼基位點的積累,表明drRecJ參與了BER途徑。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2020年9月9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Joseph A. Baur 團隊在 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的論文,該研究首次發現哺乳動物細胞中肩負著線粒體中完整NAD+轉運重任的轉運蛋白——SLC25A51。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 實現首次高海拔環境科考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我國科學家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石墨電池高電壓電解質
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表示,該所仿生與固態能源系統研究組的崔光磊研究員和趙井文副研究員帶領研究組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石墨電池高電壓電解質,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ge.202010423)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的博士後陳政。
中國學者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獲國際關注
中國專家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簡易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聶志鴻告訴記者,以傳統方式一次製取的納米「人造分子」數量極小。其研究成功突破了現有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的技術瓶頸,為「人造分子」的相關研究夯實基礎。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踏上返航之旅
「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中科可控智能產線投產暨首臺安全可靠伺服器下線
9月10日,在崑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淞湖科技園的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首臺安全可靠伺服器下線,同時也宣告著中科可控智能化產線正式投入使用。這不僅促進了江蘇製造業轉型升級,也將推進國內智能製造行業邁向新臺階。
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宜都綠色礦山示範項目揭牌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礦山生態修復科研合作國家級示範基地及國際生態經濟協會綠色礦山環保專業委員會綠色礦山示範項目授牌儀式在湖北省宜都市舉行。該示範項目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礦山企業轉型升級,更好為地方提供綠色發展科研合作模式,打造國家級綠色礦山示範項目。
110千伏電纜絕緣料生產國產化難題破解
9月10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燕山石化成功實現110千伏電纜絕緣料從基礎料到成品的連續生產,在國內尚屬首家。其產品性能通過國家權威檢測機構型式試驗,年產能達1.5萬噸,已與20餘家大中型電纜廠建立合作關係。
青藏高原首個「高原應急培訓基地」在青海揭牌成立
青藏高原首個「高原應急培訓基地」11日在青海師範大學揭牌成立。這個培訓基地有望助力提升我國高原地區防範重大災害、化解安全生產風險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教育培訓工作,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青海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王月雲說,近年來,青海著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基地,推動應急管理「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七部門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進行動
日前,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於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要求各地於9月15日至12月31日,對2020屆和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集中服務,普遍落實實名幫扶舉措,使有就業創業需求的畢業生都能得到相應服務支持,促進畢業生儘早就業。
沈海發剛發表20天的頂刊文章被撤稿,太多一圖多用
2020年6月1日,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科學研究所沈海發(英譯,Shen Haifa)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targeting of FATP4 transporter for oral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eptid「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證明了分子靶向FATP4轉運蛋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特異性地將長鏈脂肪酸(LCFA)結合的肽跨腸細胞膜轉運,從而實現藥物肽的口服遞送。因此,FATP4轉運蛋白的分子靶向增強了治療性肽的口服吸收,並為口服肽藥物開發提供了平臺。但是,2020年6月26日,該文章被撤稿,主要是該文章存在眾多的一圖多用,讓人大跌眼鏡,刷新了學術界認知。
減肥餐、移動餐車,高校開學推出「光碟行動」
9月初,各大高校相繼迎來開學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響應「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在這個開學季裡,大學食堂競相推出花式「光碟行動」。9月9日,中國農業大學在新生報到當天,推出開學第一餐「燃燒吧 卡路裡」限定營養餐。福州大學不久前向全校師生發出《『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倡議書》,從膳食供應方式的源頭推進「光碟活動」,杜絕浪費。該校增加飯菜品種花式,提供0.3元米飯,嘗試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拼菜」等服務。
2021年科學突破獎公布,中國香港科學家盧煜明等人獲獎
獎金總額高達1875萬美元的「科學界的奧斯卡」---突破獎剛剛揭曉,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在內的8位科學家獲得,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6項新視野獎則由12位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分享。
獲北理工重獎100萬元,毛二可院士當即捐回
9月9日,在北京理工大學「師緣·北理」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毛二可獲頒第二屆「懋恂終身成就獎」,獎金100萬元。他當即表示,將獲得的懋恂獎獎金全部捐給學校,「希望這筆獎金能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