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日本首獲...

2021-01-13 網易

  

  

  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或導致六分之一輝瑞疫苗被浪費

  輝瑞疫苗本周在美國開始派發,但由於標籤標註不清,醫務人員無法確定注射方式,或有多達六分之一的疫苗被廢棄。輝瑞疫苗標籤顯示每瓶含有 5 劑,但醫務人員發現在解凍並混入溶劑後,每瓶劑量實際上達到了 6 劑。由於沒有得到生產商的明確指示,多出的一劑只能被廢棄。

  巴西將使用中國新冠疫苗,將於明年2月中旬投入使用

  巴西衛生部長周三表示,由阿斯利康和中國科興生物生產的兩款新冠疫苗,可能將於明年2月中旬在巴西投入使用,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時間將取決於監管機構的批准。

  中國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5個自研新冠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國目前已有5個新冠病毒疫苗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

  英國新冠突變毒株演進「驚人」:刺突蛋白出現17個變化

  最新消息顯示,科學家們稱,在英國傳播的新冠病毒具有「驚人的」變異量。英國Covid-19基因組學聯盟(COG-UK)的成員一直在研究這種進化菌株,他們表示:在這一病毒毒株的關鍵刺突蛋白上,竟然發現了多達17個變化!這變異量也是相當地出乎意料了。

  

  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

  天鏈二號01星助力嫦娥五號搜救回收

  從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了解到,在此次著陸場搜救任務中,天鏈二號01星建立起搜救空中分隊通信直升機與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信息傳輸鏈路,實現了圖像、話音、調度等業務數據的實時傳輸,為搜救任務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航天局:一部分月球樣品將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

  12月17日,在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取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此外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

  中科院軟體所發布迄今全球最大零售場景智能消費數據集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智能軟體研究中心通過近 2 年的廣泛收集及測試研究,近日發布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可用於智能化消費的零售場景目標檢測計數聯合任務數據集——商超定位計數數據集(Locount),共包含 190 多萬個商品實例標註信息,涵蓋 140 種商品類別,為解決目標檢測領域嚴重遮擋問題提供了重要基礎。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

  在1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我國又一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落戶寧夏中衛

  16日,國家(中衛)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正式揭牌,這是繼杭州之後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的又一國家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試點。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集中匯聚網絡資源和互通流量,實現「一點接入,全網連通」,能有效提升網絡性能,降低網絡接入和流量交換成本,促進網絡資源開放共享,是重要的網間互聯基礎設施。

  長徵八號遙一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計劃近期擇機首飛

  12月16日,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近日順利引出200MeV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標誌著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

  印度計劃建設世界最大再生能源場地

  近日,印度宣布正式啟動建設一個大型再生能源場,該場地將計劃產生3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設施。位於古吉拉特邦Kutch地區的這一龐大項目將佔地72600公頃,面積大小相當於新加坡,其中將建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存儲單元和風車在內的多種再生能源設施。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消息,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出爐

  日前,教育部門正式公布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評選結果。北大奪得總獎項數量的第一,而清華大學總獎項數量排名第四,從榜單中可以看到獎勵總計前十名的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榜單出爐,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加速度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會12月12日在佛山舉行。會上,《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廣東高校橫向合同總金額分別為22.40億元、25.29億元、30.94億元,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方式轉化合同總額分別為1.89億元、3.20億元、9.44億元,合同總額持續性高增長。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浦發銀行攜手百度舉辦高校極客挑戰賽

  浦發銀行攜手百度舉辦高校極客挑戰賽。據悉,「智薈杯」浦發百度高校極客挑戰賽設置了「算法賽」和「方案賽」雙賽道。「算法賽」圍繞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NL2SQL中多領域泛金融數據的複雜查詢;「方案賽」則圍繞數字金融、普惠金融,聚焦AI、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分布式資料庫等技術領域,解決或改進目前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長春理工大學榮獲「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本科高校」獎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榜樣力量——2020年度教育盛典」評選獲獎名單揭曉,長春理工大學榮獲「2020年度全國網絡搜索熱度百強本科高校」獎。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公布,肺癌不再是最常見癌症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對全球2020年常見的癌症類型、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以及癌症的趨勢進行了分析。男性中,新發癌症約1007萬例,最常見的是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肝癌;女性中,新發癌症約923萬例,最常見的是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宮頸癌和甲狀腺癌。

  精度更高的新型原子鐘

  近期,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原子鐘,他們在光學共振腔內對約350個鐿原子進行了量子糾纏,再用雷射測定原子的平均振動頻率。經過量子糾纏後每個原子的振動頻率偏差更小,從而突破單個原子的標準量子極限,達到更高的精度。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控制8個基因將幹細胞轉化成類卵細胞

  一項《自然》上的研究在分析小鼠卵母細胞的發育後發現,僅需激活8個控制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的基因,就可以直接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細胞可以實現體外受精並發育至8細胞階段。不過,在與體內卵母細胞周圍通常存在的其他細胞共培養時,這些轉化細胞出現了染色體結構異常。這為理解卵細胞發育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關聯晝夜節律及阿爾茲海默病的蛋白

  據一項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的一項新研究,參與晝夜節律調控的相關基因能調控大腦中YKL-40蛋白的表達,而當YKL-40蛋白的表達降低時,能激活小神經膠質細胞(microglia)對大腦中毒性澱粉樣團塊的清除。而該蛋白的濃度與患者晝夜節律聯繫密切。

  修改的牛頓動力學新發現挑戰了暗物質理論

  近日,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裡,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153個盤星系的旋轉曲線。他們分析星系的外場效應(external field effect,EFE)——星系內部運動不僅取決於星系內部,還取決於外部的引力,這種效應只有MOND理論可以解釋。觀測結果顯示,在強外場作用下的星系旋轉曲線下降得比弱外場中得星系要快,結果只能被MOND理論解釋,與流行的暗物質理論不符。

  男女因肥胖患結腸癌的原因並不相同

  據BMC子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對10萬名參與者的分析發現,具有更高的BMI指數和腰臀比,會分別導致男性和女性患癌的風險增加。研究發現,BMI指數每增加約5,男性患直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3%,而女性的風險僅為9%。而等價的腰臀比增加會使女性的患病風險增加25%,而男性的患病風險僅為5%。

  新型抗癌抑制劑可精準幹擾癌細胞線粒體工作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抑制劑,小鼠實驗表明它能破壞癌細胞中的線粒體功能,從而阻止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同時幾乎不對健康細胞造成影響。該研究結果 12 月 16 日在《自然》(Nature)發表。

  北大學者領銜團隊證實 134 億光年外最遙遠天體

  北大學者領銜團隊探測到一個 134 億光年外星系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發現的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該成果的兩篇論文均發表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近日,中國研究團隊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該研究首次提出作用於高適應基因的正向選擇地理緯度變化模式,對理解自然選擇、物種特徵以及遺傳漂變等因素在地理上是如何塑造遺傳多樣性的分布,有重要意義。

  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發表最新研究文章,從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種皮顏色與穗發芽抗性存在相關性的實驗證據。

  研究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員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研究成果發表於歐洲兩棲爬行動物學旗艦期刊Amphibia-Reptilia。

  聯合用藥幫助小鼠抵抗多種蛇毒

  12月16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聯合使用兩種小分子毒素抑制劑能幫助小鼠對抗多種毒蛇的毒液。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毒素抑制劑或有助於找到針對蛇咬傷的廣譜療法。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

  近日,上海大學環化學院教授呂森林、生命學院教授張衛課題組在《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明確了外源環境因子引發的細胞自噬反應在緩解花粉過敏性肺炎病症中其作用機理。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細胞自噬可通過調節細胞內源活性氧的水平進而影響由TSLP介導的相關炎症反應。

  

  7 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2 月 15 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公布 2021 年新增院士名單。本次共有來自 21 個國家和地區的 35 位學者當選 TWAS 院士,其中有 7 位中國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首張新冠病毒感染人肺細胞分子反應圖繪出 顯示病毒如何劫持損害肺泡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劫持並迅速對人肺細胞造成損害的?通過將生物工程人類肺泡細胞與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繪製出首張人肺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的分子反應圖,從而為阻斷新冠病毒提供了病理學基礎和新的治療靶標。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瑞幸咖啡造假案1.8億...
    巴西衛生部長:中國新冠疫苗或於明年2月投入使用據海外網援引英媒報導稱,當地時間12月16日,巴西衛生部長稱,分別由中國和英國生產的兩款新冠疫苗或將於明年(2021年)2月在巴西投入使用。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將牢記這個讓人自豪的時刻」——探訪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地...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6日電題:「將牢記這個讓人自豪的時刻」——探訪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地四子王旗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於嘉皚皚白雪將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草原覆蓋得嚴嚴實實。15日傍晚,60歲的牧民哈斯與丈夫松布爾巴特爾從儲草棚內抱起一捆捆幹牧草,放進棚圈餵牛。不大一會兒,兩名身著制服的邊境派出所民警來到門外。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據悉,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只有神舟飛船返回艙的七分之一,落區範圍(著陸面積)卻是後者的16倍,加上著陸場高寒冰雪的環境,這些都給搜尋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圖註:2點20分左右,空中搜索隊員已經通過紅外相機發了返回器。圖註:2點30分左右,地面人員趕到,傳回可見光畫面。
  • 我國首個月球採樣返回器——嫦娥五號,將於11月底發射
    9月21日下午,「肚子裡」裝著長徵五號火箭的遠望21號、22號船隻安全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在長徵五號遙五(CZ-5 Y5)火箭正在進行發射前的測試準備工作。這枚火箭將託舉我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飛越卡門線。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是我國首個天體採樣返回器,它也是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
  • 學術頭條:Moderna新冠疫苗有效性達94.5%,嫦娥五號11月下旬擇機...
    III期臨床有效性達 94.5%當地時間 11 月 16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宣布,其在研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 III 期臨床試驗 COVE 首次中期分析達到主要療效終點,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任命的獨立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的分析結果顯示,疫苗有效性高達 94.5%。
  • 這個月我國將發射首個天體採樣返回器——嫦娥五號
    美國計劃重返月球、中俄計劃在2030年前後載人登月,誰知道科學家們發現了什麼?讓月球逐漸「升溫」。2020年9月中國航天大會如期舉辦,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在大會上表示: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在2020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
  • 直擊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全程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 中國探月三期的主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
    我國月球採樣返回計劃通過發射嫦娥五號和六號來實現的,其中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定於2019年用長徵五號發射,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時,將以接近11.2千米/秒返回再入大氣層。這項技術十分複雜,無法通過地面模擬得到充分驗證,所以是未來嫦娥五號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四大關鍵技術中最難的一項,風險很大。
  • 嫦娥五號軌道器攜帶返回器從月球返回
    圖/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新京報訊(記者倪偉)12月17日凌晨,出發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任務獲得成功。深夜蒼穹中,嫦娥五號的回家之路蘊含著重重威脅:返回器能否準確回到著陸區域上空?降落傘能否準時打開並切斷?在通信的「黑障區」,太空飛行器能否作出自主判斷?最具不確定性的一環,是返回器將兩次進入大氣層,仿佛打了個水漂。
  •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了
    來源:國家航天局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任務圓滿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
    IT之家12月17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發布,北京時間 12 月 17 日 1 時 59 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凌晨 1 時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約 5000 公裡處正常解鎖分離,軌道器按計劃完成規避機動。凌晨 1 時 33 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 120 公裡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為 11.2 千米 / 秒)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
  • 嫦娥五號返回器凌晨著陸地球 一隻小動物意外入鏡
    原標題:嫦娥五號返回器凌晨著陸地球,一隻小動物意外入鏡   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國金早報 | 嫦娥五號回家!美國務卿蓬佩奧被隔離!川普:現在放棄為時過早!見證歷史!比特幣首次突破21000美元
    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鍾南山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嫦娥五號任務...
    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12月19日上午,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與部分參研參試單位一道,共同見證樣品移交至任務地面應用系統,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為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
  • 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歐洲航天局發來賀電,美國的勝負欲被點燃了
    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北京時間凌晨3點,歐洲航天局轉發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的消息,並且發文表示祝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方反應。在嫦娥五號成功返回數小時後,NASA轉發了一段介紹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太空人重申美國重返月球的決心的視頻。
  • 學術頭條: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科學》公布2020年度十大科學...
    美國接連出現接種輝瑞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美國阿拉斯加州一醫護人員在15日接種新冠疫苗數分鐘後出現嚴重不良過敏反應,她的面部和身上出現皮疹,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FDA 顧問小組建議批准 Moderna 新冠疫苗,或將近日授予緊急使用授權當地時間 12 月 17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顧問小組建議批准 Moderna 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該授權有望於當地時間本周五籤發。這或將成為第二種獲得 FDA 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
  • 學術頭條:明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全球進入「氣候緊急...
    數據表明,該疫苗有效率為86%,中和抗體血清轉化率為99%,能100%預防中度和重度的新冠肺炎病例。輝瑞新冠疫苗在美國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FDA批准輝瑞與 BioNTech 聯合開發新冠疫苗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用於 16 歲以上人群。
  • 嫦娥五號走過的103小時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著陸哪裡
    而那些和嫦娥五號朝夕相處的航天人,那些直接遙控嫦娥五號邁出一個個第一步的航天人,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如何看待這些第一步?總臺央視記者在現場記錄下了嫦娥五號邁出三個第一步的103個小時。>掌聲告訴我們嫦娥五號的著上組合體已經成功的著陸在月面,這是中國的太空飛行器第三次降落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