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科學》公布2020年度十大科學...

2021-01-08 前瞻網

美國接連出現接種輝瑞新冠疫苗不良反應

美國阿拉斯加州一醫護人員在15日接種新冠疫苗數分鐘後出現嚴重不良過敏反應,她的面部和身上出現皮疹,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第二名接受急救的醫護人員於 16 日接受注射,接種疫苗 10 分鐘後,出現了眼部浮腫、頭暈和嗓子發癢等症狀。他緊接著被送進急救室接受治療。不過院方表示,其症狀並不是過敏,在 1 小時之內就被允許出院。

FDA 顧問小組建議批准 Moderna 新冠疫苗,或將近日授予緊急使用授權

當地時間 12 月 17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顧問小組建議批准 Moderna 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該授權有望於當地時間本周五籤發。這或將成為第二種獲得 FDA 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Moderna 疫苗及上周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輝瑞與 BioNTech 共同開發疫苗均為 mRNA疫苗。

正式發布!輝瑞等公司研製的新冠疫苗有效性為95%

12月10日,由BioNTech和輝瑞贊助的BNT162b2三期臨床試驗正式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 發表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BNT162b2的兩劑方案可為16歲或以上的人群提供針對Covid-19的95%保護。BNT162b2的安全性特徵在於注射部位的短期,輕度至中度疼痛,疲勞和頭痛。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低,在疫苗和安慰劑組中相似。

美國逾160萬兒童感染新冠 近期感染病例快速增加

美國兒科學會和兒童醫院協會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已有近164萬名兒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在截至12月10日的一周內新增兒童確診病例近18萬例,創疫情暴發以來單周最高紀錄。

200元/支!江蘇新冠疫苗採購價格公布

近日,江蘇省藥品(醫用耗材)陽光採購和綜合監管平臺發布《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關於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採購結果的通知》,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標,中標價格均為200元/支。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到,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

從嫦娥五號返回器落地地球後,科學家們就開始對月壤進行了檢測,並於日前給出了初步鑑定結果。答案是——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不能種菜。但科學家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氦-3,這是一種未來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

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一項都沒用到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返回器攜帶珍貴的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消息傳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許多徹夜未眠的科技人員歡呼雀躍。「為保證任務順利完成,我們做了35項故障預案,最後一項都沒有用到,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一位科技人員高興地說。

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 2020》報告發布

12 月 18 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 2020》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圍繞機械與運載工程、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能源與礦業工程、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環境與輕紡工程、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 9 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 93 項和工程開發前沿 91 項。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團隊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HyGCN」。文章披露,該團隊提出了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HyGCN」。相關論文也先後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國際會議上發表。

「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科考取得階段性成果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科學考察,已獲得火山巖樣品和全水深海水樣品等。據了解,科考隊員利用電視抓斗在4438米的深海採集到200多公斤火山巖樣品,其中最大的一塊接近100公斤。此外,科考隊員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海域採集了六個站位的全水深海水樣品,過濾海水1萬餘升。

我國「天蓬工程」將於明年建成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又被稱為「天蓬工程」,作為「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該項目由教育部、中科院分別作為主管部門,並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承建。項目於2019年8月啟動。據悉,「天蓬工程」總體工程項目有望明年國慶節前後竣工驗收。

研究攻克作物孢囊線蟲病防控難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的「作物孢囊線蟲綜合治理技術方案」項目取得重大進展並通過驗收。該項目在全國11省建立試驗基地24個,建立防控示範區29個,示範面積440多萬畝,輻射面積2123萬畝,防效為7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地遏制了小麥、大豆、水稻和甜菜等作物孢囊線蟲的猖獗危害,全面提升我國作物孢囊線蟲綜合防控能力。

《科學》2020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公布:新冠疫苗研發、CRISPR 療法等上榜

12 月 17 日,《科學》(Science)發布最新「年度突破獎」(Breakthrough of the Year),新冠肺炎疫苗的快速開發被評為 2020 年年度科學突破。《科學》還發布了新冠肺炎研究裡程碑的時間表,並紀念了因新冠肺炎逝世的 11 名科學家。

《物理世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英國《物理世界》雜誌的編輯對該網站上今年刊發的數百篇研究成果進行嚴格篩查,基於在提升我們對知識或科學理解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對科學進步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影響以及讀者深感興趣等原則,遴選出了其中最重大的10項突破。

聯合國環境署:建築物供能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歷史峰值

近日,聯合國環境署負責的全球建築建設聯盟(GlobalABC)發布《2020 年全球建築和建設現狀報告》。報告表明,儘管近年來全球建築物消耗的能量保持穩定,2019 年,為建築物供能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 99.5 億噸,為有史以來最高水平。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如今更傾向於使用電力供能,而不是直接使用煤炭、石油和傳統生物能源,但發電所需的化石燃料比例更高,從而導致了更高的含碳量。

中科院院士黃維不再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西北工業大學「現任領導」欄目中,已無學校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的信息。據悉,黃維歷任復旦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院長,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7年4月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首都醫科大學率先對臨床教師予以分類評聘

從首都醫科大學獲悉,為貫徹落實國家和北京市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意見的精神,加快推進學校一流臨床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臨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醫療服務水平,首都醫科大學率先對臨床教師按照教學型和教學科研型予以分類評聘。

燕大獲批6項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

教育部近日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和《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顯示,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新增6項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

使用8個轉錄因子,可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母細胞

12 月 16 日,日本九州大學生殖生物學家林克彥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文報告,利用一組 8 個轉錄因子(統稱 PPT8),就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母細胞。這項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將會對生殖醫學產生重要影響。

可能首次檢測到系外行星的射電信號

近日,在一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天文學家表示,他們可能首次測到了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信號。天文學家用荷蘭的LOFAR低頻陣,對準牧夫座τ(中文名右攝提二)系統,該系統包含一組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該系統距離我們約51光年,而該系外行星非常靠近恆星,是一顆熱木星。

白矮星或許是破解宇宙鋰豐度問題的關鍵

在最新一項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光譜儀測定了兩顆古老的白矮星大氣層中小行星殘骸的鋰含量。這是首次在太陽系外的巖石體中測定到鋰元素。未來如果能找到足夠多被小行星碰撞的白矮星,我們將有機會驗證對鋰含量的預測,從而解決宇宙鋰豐度問題。

拓撲超導體:量子計算機的「藍海」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在超導二硫化鈮晶體上建造單原子溴化鉻層,通過調控磁體-超導體比例形成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使電子以類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形式聚合,而這是形成拓撲量子比特的關鍵。此種超導材料在二維層面展現了一維馬約拉納零能模式(one-dimensional Majorana zero energy modes, MZM)的性質,為拓撲量子位形成和拓撲量子計算機發展打下了基礎。

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

最新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分析了2.2萬居民的飲食習慣,並在8年內跟蹤隨訪了他們的健康狀態。結果表明,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26%,死亡風險中的58%由心血管疾病造成。研究者認為超加工食品中的糖分並非不健康的所有根源,更多的是超加工製作過程本身就會破壞營養物質的結構和組成,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半地區麻疹疫苗覆蓋率下降

《自然》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00年至2019年101個中低收入國家常規兒童麻疹疫苗覆蓋率的年度估算值。結果發現,在2000年至2010年廣泛增加疫苗接種後,2010年至2019年,一半以上地區的疫苗覆蓋率卻反而下降了,使許多中低收入國家離全球疫苗行動計劃到2019年實現在所有地區覆蓋80%的目標相去甚遠。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雅林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研究發現基因內含子保留參與細胞衰老調控新機制

近日,衰老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衰老細胞》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倪挺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在多個細胞衰老體系中大量基因的成熟轉錄本存在內含子保留現象,進而篩選並驗證了剪接因子U2AF1的表達水平下調使靶基因CPNE1的內含子保留水平上升,並通過RNA降解引起蛋白水平下降,從而導致細胞衰老相關表型。

肥胖削弱抗癌防禦系統

超重會增加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一些癌症。現在,一項在超重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肥胖會讓幫助癌細胞吞噬能量——剝奪殺死腫瘤的免疫細胞的能量。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史無前例的2020!《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年,在和新冠搏鬥的一年裡,科學探索,始終在第一線。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當地時間12月14日和15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 月壤不含任何有機成分,不能種菜:但,別失望!
    2020-12-25 04:30:36 來源: 遊戲新一 舉報
  • 【時事聚焦】中國登月計劃遭受到重大刺激,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種族技能無法發揮徹底!!!
    有網友問:「研究月壤都能幹啥?能種菜嗎?」答案是——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不能種菜。但科學家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氦-3,這是一種未來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從月面採樣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了中國科學家賦予它的使命。
  • 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將展出!放大40倍後月壤顆粒長這樣:一睹為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帶回了月球正宗「土特產」——月壤,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品。
  • 【頭條】中國矽酸鹽學會耐火材料分會2020年度工作學術會議在...
    【頭條】中國矽酸鹽學會耐火材料分會2020年度工作學術會議在準格爾旗召開 2020-10-24 0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
    據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機、「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機。E級超算機即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美國、日本和歐盟均在推進各自的E級超算開發計劃。在生物技術領域,中美不同團隊分別進行的多項使用「基因剪刀」技術CRISPR治療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有望發布結果。
  • 美《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美國《科學》雜誌21日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科學家證明龐加萊猜想被列為頭號科學進展.
  • 2020年或成為最令世界矚目的十大科學新聞,有你期待的嗎
    不久前,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年伊始,《科學》又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E級超算和進行「基因剪刀」技術臨床試驗等入榜。文章開篇提到,英美等國的政治風波很可能會延續到新一年,這使許多科研人員的工作變得複雜。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它能種菜嗎?答案是不能。  與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但是科學家們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的氦-3,這是一種未來有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  由於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而且有較強的磁場,大部分太陽風都被阻擋在外面,所以,地球上的氦-3就很少,據研究只有500公斤左右。而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一百萬到五百萬噸的氦-3,大概是地球含量的百萬到千萬倍級。而有研究顯示,100噸氦-3所能創造的能源相當於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
  • 日媒評日本十大科學新聞 「學術女神」造假登榜首
    中新網12月27日電 日本《朝日新聞》27日公布其評選的2014年度日本十大科學新聞,其中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案名列榜首。《朝日新聞》指出,2014年是日本科學界潛力和危機並存的一年。
  • Nature、Science分別公布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
    北京呼風喚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Nature》:2020年10大科學發現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
  •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它能種菜嗎?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它能種菜嗎?答案是不能。與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但是科學家們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的氦-3,這是一種未來有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
  •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它能種菜嗎?
    研究月壤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它能種菜嗎?答案是不能。與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但是科學家們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的氦-3,這是一種未來有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
  • 「十大科學人物」公布,蚊蟲指揮官上榜?蚊子可能真的要滅絕了
    近日,Nature雜誌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2020年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7位都因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貢獻上榜,包括提出武漢封城建議的李蘭娟院士、率先公布新冠病毒RNA序列的張永振教授等。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年度榜單】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話題
    這些問題無法在2015得到解決,也不能被遺忘在2015——只有牢記這些隱隱作痛的科學傳播話題,我們才能在即將到來2016年做得更好。作為一個以科學傳播為己任的媒體,果殼網科學人以公眾的知曉程度與話題的影響力為導向,評選出了2015年的十大科學傳播話題:10.
  • 月壤不能種菜,那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基因可咋整啊?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土壤回家後,「月壤不能種菜」,短短6個字讓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技能無計可施。網友「恨鐵不成鋼」地調侃:這麼大個球連菜都種不了,千年的奔月執念,終究是錯付了。然而事與願違,據@央視新聞 17日晚報導,研究發現月壤不能種菜。與地球土壤富含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所以無論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
  • 頭條搜索年度問題公布:天氣預報排名第一
    1月9日,今日頭條發布2019年度搜索榜單,其中「天氣預報」、「剁椒魚頭的做法」、「腿拉筋的正確方法」、「掉發嚴重怎麼治療」、「睡前喝牛奶的好處」等,成為被網友搜索次數最多的問題。      在今日頭條搜索問題,搜尋引擎會直接給出一個答案,可能是一篇圖文並茂的詳細文章,也可能是一個短視頻,甚至是一個小程序。   天氣預報,是實打實的剛需。
  • 《科學》公布2017年度十大突破: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摘下桂冠
    《科學》公布2017年度十大突破: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摘下桂冠  Evelyn Zhang • 2017-12-2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