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2020高考明日啟幕,WHO稱有效新冠疫苗或年底出現,「天玥...

2020-11-26 前瞻網

世界衛生組織:有效新冠疫苗可能會在年底出現

7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雖然有效新冠疫苗的交付目前暫無確切時間表,但到今年年底可能會有候選疫苗顯示出對新冠病毒有效,關鍵問題是疫苗產能能否跟上需求。同時,譚德塞宣布,世衛組織領導的新冠「團結試驗」項目目前已招募到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500名患者參加,未來兩周將獲得初步試驗結果。

世衛組織停止羥氯喹、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分支試驗

7月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停止其「團結試驗」項目中羥氯喹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兩個分支的試驗,理由是這些分支試驗中的新冠住院患者病亡率幾乎或完全沒有下降。世衛組織強調,這一決定僅適用於針對新冠住院患者的「團結試驗」,並不影響其他對非住院患者使用羥氯喹或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的研究評估,或作為新冠暴露前或暴露後預防的評估。「團結試驗」項目由世衛組織於3月啟動,旨在通過對比多種新冠療法為住院患者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

Moderna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推遲

由Moderna研發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宣布推遲進行。該三期臨床試驗原計劃在7月9日開始,招募3萬人參加。Moderna原先的目標是在感恩節(11月26日)前交付試驗關鍵數據。目前Moderna正在對臨床試驗計劃進行修改,新的開始時間仍未公布。Moderna CEO  Stéphane Bancel表示,他們儘量在7月開始三期臨床試驗。

哈佛大學新算法可提前2周預測疫情爆發

近日,由哈佛大學Mauricio Santillana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預印平臺arXiv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並展示了一種由大數據分析驅動的用於預測美國各州新冠疫情的綜合性指標,可提前兩周左右預測疫情爆發。這篇論文的標題為《一種利用多個數據追蹤近乎實時監測新冠肺炎活動的預警方法》。目前,這一論文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尚未正式發表。

耶魯大學攜手NBA研究 驗證無需RNA提取的新冠病毒唾液檢測方法

日前,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正計劃向美國FDA提交一項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以開展一種無需RNA提取步驟的新冠病毒唾液檢測方法,作為鼻咽拭子檢測的替代方案。據悉,該檢測方案名為「SalivaDirect」,通過將一種蛋白酶添加到唾液樣品中,SalivaDirect檢測方法可以省掉昂貴且費時的RNA提取步驟,而這通常在RT-PCR檢測方案中是必須的。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目前已經向FDA提交了相關數據,並與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和美國國家籃球運動員協會(NBPA)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以進一步驗證SalivaDirect方法的有效性。

《循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超80%

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通過對48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篩查和臨床研究,發現深靜脈血栓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85.4%,深靜脈血栓的廣泛形成可能是該類患者死亡或者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日前在全球心血管雜誌《循環》在線發表。

《Immunity》:專家確定在COVID-19應對中擴大和改進抗體檢測的步驟

日前,來自聯邦政府、業界和學術界的300多名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在《免疫》(Immunity)網站上發表了一份關於COVID-19血清學研究結論和建議的報告。今年5月,該小組舉行了一次在線研討會,討論血清學檢測在理解和應對COVID-19公共衛生危機中的作用,並探討應對新興領域關鍵科學知識機遇和差距的戰略。COVID-19的血清學測試旨在檢測針對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抗體。雖然這種檢測不能診斷活性感染,但可以表明由於感染者在感染時未經歷顯著症狀或未進行檢測而錯過的SARS-CoV-2感染。

北京一新冠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好轉 專家:需對症,不可普遍使用

7月5日,北京市召開第142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北京一新冠重症病例服用安宮牛黃丸後好轉,但不可普遍使用。據介紹,這名患者是女性,今年27歲,6月12日入院,入院第2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隨後進行氣管插管輔助通氣,但病情仍繼續加重,6月15日上ECMO。治療方案上,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隨後病情逐步穩定,於6月26日成功撤除ECMO,7月3日撤除呼吸機。

呼吸道症狀不明顯?新研究:新冠在青少年兒童中更容易發展為神經系統疾病

醫學專家最新表示,他們已經觀察到——較年輕的青少年兒童群體,會表現出與較大年齡成年人略有不同的症狀,可能無呼吸道症狀或不明顯,卻會出現新的炎症症候群和最近出現的神經系統症狀。據7月1日在線發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相關研究,患有新冠的兒童可能會出現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新神經系統症狀,並在成像時出現大腦胼胝體壓部(Splenium)變化。

新冠患者中風機率是流感患者的8倍 輕症或無症狀年輕患者也常中招

近日,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病學雜誌》(JAMA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流感患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風概率更大。結果顯示,31名COVID-19患者(1.6%)曾中風。大約26%到急診室就診的患者抱怨出現中風症狀,74%的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中風症狀。三分之一有過中風經歷的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使用呼吸機。此外,有缺血性中風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更高,為32%;而無缺血性中風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14%。相比之下,只有3名(不到0.2%)流感患者因腦部阻塞而經歷過中風。

《柳葉刀》: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柳葉刀》近期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為阿司匹林的抗癌潛能再添新證。研究顯示,在有遺傳傾向的高危人群中,服用阿司匹林可將結直腸癌風險減半,而且這種預防效果可維持10-20年。至此,阿司匹林「神藥」地位再添「實錘」。文章顯示:每天服用600 mg阿司匹林,持續兩年,可顯著降低林奇症候群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並且這種保護作用至少能夠持續20年。該成果來自一項名為CAPP2(預防息肉協同行動2)的國際多中心試驗,以林奇症候群患者為研究對象。

《兒科研究》:狗能改善幼童社交發展

7月6日發表在《兒科研究》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養狗家庭中的幼童,其社交和情緒的健康狀況均好於未養狗家庭中的幼童。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和泰拉松兒童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646個有2~5歲幼童家庭的問卷數據,這些家庭中有686(42%)個擁有一隻狗。結果發現將孩子的年齡、生理性別、睡眠習慣、看屏幕時間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都考慮在內,養狗家庭的孩子相比未養狗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社交互動上遇到困難的總機率低23%,其中出現反社會行為的機率低30%,與其他孩子有互動問題的機率低40%,而表現出體貼行為(如分享)的機率高34%。

《自然》:過去30年,南極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3倍多

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89年以來,南極極地的變暖程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研究指出,這一增暖期主要是由自然熱帶氣候變率驅動的,並可能隨著溫室氣體的增加而加劇。相關成果6月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南極氣候表現出地球上一些規模最大的區域氣溫趨勢。西南極和南極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在20世紀後期出現了暖化和冰蓋變薄的現象,並持續至今。

《Commun Biol》: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腸道癌症的新型療法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新型的腸道癌症治療方法;此前研究人員識別出了一種參與腸癌發生的未知分子機制,細菌微生物組能激活潘氏細胞(Paneth cell)中所謂的免疫檢查點Ido1,潘氏細胞是僅存在於胃腸道中的一種特殊細胞,其能預防局部腸道炎症的發生;但同時其也產生了一種免疫抑制區域,而且腸道腫瘤也會在此處發生,因此潘氏細胞或許就能作為一種新型細胞靶點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抵禦腸道腫瘤的免疫療法。

《STM》:幹細胞移植後會出現腸道杯狀細胞數量下降

目前,臨床實踐表明,異體幹細胞移植手術可導致結腸內壁保護性杯狀細胞的喪失,這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根據最近一項研究,事先補充這些細胞可以使症狀得到改善。根據北海道大學研究人員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移植前注射杯狀細胞生長因子可以改善預後。研究人員研究了從接受過移植的患者身上獲得的結腸活檢組織。結果表明,在出現免疫排斥的患者中,杯狀細胞受到了損傷,而且杯狀細胞丟失的嚴重程度與移植後存活率降低有關。

《JAMA Psych》:抑鬱症或與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風險增加直接相關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AMA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蒙弗雷澤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抑鬱症症狀和心臟病及早期死亡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當在預防心臟病和過早死亡上,抑鬱症症狀或許應當被認為和傳統風險因素同樣重要,比如吸菸、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同時本文研究或許還能促使WHO將現有的精神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性手段納入到人群的初級衛生保健中去;人群應該充分意識到與抑鬱症相關的身體健康風險。

研究稱: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會較早出現,並隨時間增加

近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項針對10名接受中重症監護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表明,由於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而出現嚴重呼吸系統症狀的患者可以很快產生攻擊病毒的T細胞,並且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T細胞會越來越多。該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的反應是否隨時間的推移而因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並有助於回答症狀較嚴重的患者是否能夠產生保護性的病毒特異性T細胞。

2020高考明日啟幕 除了帶齊準考證身份證還要注意這些事項

7日,2020年全國高考將正式拉開大幕,約1071萬考生將奔赴考場。據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高考期間北方需防強對流天氣,南方需防高溫天氣,而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等中間地帶需要防範強降雨天氣對高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考場防疫方面,根據《2020年高考防疫關鍵措施10條》,考點入口處設體溫監測點,對所有進入考點人員進行體溫測量,所有考生、考試工作人員體溫低於37.3℃方可進入考點。低風險地區考生進入考場前,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進入考場就坐以後可以根據自己需要決定是否佩戴。就個人而言,考生要準備好口罩等防護用品。

科技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開發科研助理崗位 吸納畢業生就業

7月1日,科技部發布的《關於開展「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行動」的通知》指出,火炬中心決定聯合地方開展「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行動」,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行動(大學生招聘專場)」。《通知》明確鼓勵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國家高新區組織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創新平臺等積極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建立完善項目承擔單位科研助理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對科研助理崗位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

2020年全國各城市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排名:北京高校數量最多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本學校統計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高等學校。據6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長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職(專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

5所高校升一本!湖南省一本院校達22所

今年,湖南工程學院、長沙學院、湖南文理學院、湖南城市學院和湖南財政經濟學院5所高校將調入我省本科一批錄取(下稱升一本)。此次調整之後,我省一本院校數量將增至22所。另外,還有23所省外高校也將調入我省一本錄取。這意味著,今年湖南考生上一本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教育部明晰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指標:打電競、開網店也算就業

近日,多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網站公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通知》指出,當前,就業統計面臨新形勢,尤其是隨著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在今年疫情防控過程中,也催生了一些新職業。為適應新形勢,教育部組織專家研究論證,在廣泛徵求各地各高校意見基礎上,進一步明晰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相關指標含義,各地各高校要在2020屆畢業生及今後就業統計工作中嚴格執行。

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迎來新一輪「大考」

《關於開展2020年中央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據評價考核情況,對評價考核結果較好的單位,通過後補助予以支持;對於評價考核結果較差的單位,視具體情況予以公開通報、核減相關經費等相應的處理。評價考核結果還將作為科技創新基地、科研機構等評估的重要依據。《通知》提出,本次評價考核範圍為中央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以法人單位為考核對象,對其擁有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原值5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2019年度的開放共享情況進行評價考核。

10所超百億!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公布2020年預算

截至7月4日,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已在其信息公開官網中公布了2020年部門預算。從目前已公布的數據看,共有10所高校預算總數過百億,相較去年多出2所。其中,清華大學最多,為310.72億元;其次是浙江大學,為216.20億元;北京大學191.08億元位居第三。另外超過百億的高校還有中山大學(186.93億元)、上海交通大學(164.90億元)、復旦大學(136.21億元)、山東大學(115.29億元)、華中科技大學(113.61億元)、東南大學(104.39億元)、西安交通大學(101.16億元)。

浙江省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盟成立

7月3日下午,浙江省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盟宣布成立。聯盟理事會將立足浙江、融入長三角、服務全國,協助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助力高校院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截至目前,聯盟已徵集首批成員單位141家,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86家、科技型企業34家、科技中介和創業投資機構21家。

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成功接收 1012GB數據均處理正常

7月3日至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成功實現了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7月3日該衛星發射當天,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於22點07分至22點16分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多模衛星首軌下行數據。之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喀什站、三亞站、北極站先後按計劃成功完成了高分多模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截至目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總計完成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任務12條軌道,接收數據量1012GB,所有接收數據均處理正常。

不再「靠天吃飯」!海鹽製造實現室內生產

南方海鹽製造通常都要在室外晾曬,「靠天吃飯」。如今,這個傳統被改寫了。通過室內化生產,海鹽生產的效能和價值將大大提高。傳統曬鹽工藝,50萬噸海水需用1000畝地,100個人,才能產出1萬噸海鹽,產值在500萬元左右。採用「海水淡化和海水資源高效綠色綜合利用」技術後,海鹽製造走進室內,50萬噸海水只需用50畝地,50個人,便可產出1萬噸海鹽。室內結晶的海鹽品質優,產值可達1000萬元。

遼寧首臺「天玥」國產計算機成功下線 晶片和作業系統純自研

7月3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主辦,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與國營瀋陽遼聲無線電廠承辦的「天玥」國產計算機下線儀式在瀋陽、北京兩地同步舉辦。據悉,「天玥」計算機是我國第一臺晶片和作業系統全部自研的純國產計算機,目前已實現在黑龍江(高寒)、海南(高溼)和西藏(高海拔)以及其他供電不穩定地區近萬臺的部署和應用,經受住了惡劣環境的考驗。

聯合國內14個天文單位和高校 紫臺開展CAFE小衛星項目攻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了國內14個天文單位和高校的CAFE小衛星項目,目前已進入關鍵技術攻關階段,預計在2021年底完成技術研發,屆時CAFE小衛星有望成為我國自主創新並引領國際前沿的科學衛星。CAFE項目即萊曼紫外發射線成圖探索小衛星項目,它利用萊曼紫外這一獨特的空間窗口,針對「宇宙缺失重子」和「星系吸積和反饋」等重大的科學前沿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將填補國際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在萊曼紫外波段對瀰漫源發射線成圖探測的空白。CAFE項目已經建立起一支70人左右的科學和技術團隊,分布在全國14個天文單位和高校,目前團隊正在進行有效載荷關鍵技術的研發,預計技術研發將於2021年底完成。

科學家發現兩顆「超級地球」有可能存在大氣層

近日,德國天文學家在《科學》報告稱,他們發現了兩顆比地球稍大的行星,這兩顆行星圍繞著附近的一顆恆星運行。與其它擁有行星系統的恆星不同,這顆恆星相對不活躍,因此它不會發射可能傷害行星生命的耀斑能量。領導該研究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天文學家Sandra Jeffers說:「這顆接近太陽的恆星是了解其行星是否有大氣層和生命的最佳恆星。」這顆名為GJ887的恆星位於南魚星座,距離地球不到3.3帕秒(10.7光年)。它是地球上可見的最亮的紅矮星。

金星軌道內首顆小行星為「失蹤地幔」提供線索

今年早些時候,天文學家在金星軌道內發現了一顆奇怪的小行星——它是預測靠近太陽的小行星群中的第一個成員。它的體積還沒有一座小山大,現在科學家又獲得了它的另一些特徵:它似乎富含橄欖石礦物,而橄欖石是地球深層巖石的主要組成部分。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太陽系初期形成的一組更大的小行星的線索,這些小行星從未得到正確的解釋。

我國科學家首次「抓住」爆炸瞬間!超高速全視角防爆高速攝像設備立功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智能感知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超高速全視角防爆高速攝像設備,在中煤科工集團上海檢測中心爆炸實驗中拍攝到測試樣機的完整傳爆瞬間和熱成像過程,並準確確定了傳爆位置。本次拍攝為國內首例拍攝傳爆過程,為驗證和改進電氣產品防爆可靠性提供了直觀準確的高速視頻數據,為煤礦防爆電氣產品安全準入提供了更為科學的驗證手段。

2.5億年前的環管蚓螈 或將成為擁有口腔毒腺的最古老物種

環管蚓螈(Siphonops annulatus)是一種形態與蛇類似的兩棲動物。據一項發表於iScience的研究,科學家在它們的牙齒底部發現了可分泌液體的腺體。通過胚胎分析,他們發現這些口腔腺與環管蚓螈皮膚上的毒腺的來源並不相同,而是和爬行動物(如蛇)的毒腺一樣,由牙齒組織發育而來的,只是較其更為原始。該分泌液中具有高活性的磷脂酶A2,常見於動物毒素,能在捕食中讓獵物失去行動力。如果研究能進一步確認這些分泌液的毒性,出現於2.5億年前的環管蚓螈,或將成為擁有口腔毒腺的最古老物種。

新技術直接在體內3D列印出組織 成功在小鼠身上培育新肌肉

日前,由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使用一種被稱為"活體3D生物列印"的微創技術,成功地在小鼠身上培育出了新的肌肉。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的一項開創性國際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大奧蒙德街兒童健康研究所(UCL GOS IC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敏生物凝膠,它利用光處理將健康的新組織直接"列印"到特定的組織和器官中,並維持使其茁壯成長的血液供應。

科學家證明生物工程子宮可以懷孕 為婦女提供再生醫學解決方案

日前,在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FIRM)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表明,生物工程的子宮可以支持受精、胎兒發育和正常後代的活產。隨著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方法可能在某一天為由於子宮功能障礙不育症而無法懷孕的婦女提供再生醫學解決方案。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在動物模型上證明了生物工程子宮能夠發展出支持正常生殖功能所需的原生組織樣結構。

吉利德公布HIV-1衣殼抑制劑早期數據:治療濃度持續6個月

近日,吉利德科學在第23屆國際愛滋病大會(AIDS 2020)上公布了一項正在進行的I期臨床研究的數據。該研究顯示,其在研新型HIV-1衣殼功能抑制劑lenacapavir(GS-6207)皮下緩釋製劑,單次900mg劑量後預測的治療濃度持續至少6個月。這項研究中,lenacapavir的耐受性良好,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報告。

國內首個重組抗狂犬病毒單抗藥物申報上市

7月4日,華北製藥提交的1類新藥重組人源抗狂犬病毒單抗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得CDE受理。重組人源抗狂犬病毒單抗注射液(rhRIG)是華北製藥自主創新項目, 被列為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品種,其作用機制及適應症是與人用狂犬病疫苗聯用,用以補充人用狂犬病疫苗主動免疫過程中的抗體空白,可直接中和體內狂犬病毒,起到被動免疫作用,用於被狂犬或其它狂犬病毒易感動物咬傷、抓傷患者的被動免疫。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年底前可能有新冠疫苗結果出爐,《科學》封面報導人類...
    世衛組織:因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是正常程序10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阿斯利康公司因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這是臨床試驗中的正常程序,安全性是任何臨床試驗的最高優先級別考慮事項。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英國新冠疫苗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阿斯利康暫停三期臨床試驗根據 STAT 報導,由於一位英國受試者出現了「疑似嚴重不良反應」(sus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 III 期臨床試驗被叫停。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將申請緊急使用,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
    輝瑞新冠疫苗或將在數日內提交緊急使用申請當地時間 11 月 17 日,輝瑞公司執行長 Albert Bourla 表示,輝瑞公司已經收集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申請所需的安全性數據,可能在幾天內為其新冠疫苗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 學術頭條:俄羅斯批准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弦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
    8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該國衛生部已首次對本國研製的一款新冠疫苗給予國家註冊。《科學》網站報導稱,這也是全世界經批准的首支新冠疫苗。該疫苗的大型三期臨床試驗尚未開始,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列出的兩項早期試驗中,有76名志願者接種了該疫苗,但這些試驗或其他臨床前研究的結果尚未公布。
  • 美國兩個疫苗都說很有效,中國新冠疫苗呢?
    中期分析顯示,在完成第二劑接種的兩周後,共出現95例新冠確診病例,包括15名65歲以上者和20名少數族裔受試者。其中90人來自安慰劑組,5人來自疫苗組。STAT根據涉事公司公布數據稱,預計到2020年年末,莫德納和輝瑞/拜恩泰科能生產7000萬劑新冠疫苗,其中3500萬劑將供應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到2021年,兩家公司的產量或達23億劑。
  • 學術頭條:中國新冠疫苗證明有效,NASA計劃2024年再登月,導師讓學生幹私活或被追責
    世衛科學家:中國新冠疫苗已被證明有效日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加速實現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快方式,是確保所有國家都有人能接種新冠疫苗。」世衛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稱,「世衛組織對中國的新冠疫苗很感興趣,一直在密切關注,一些疫苗在現階段臨床試驗中已被證明有效。」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天氣變化能如何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對秋冬季的防疫措施至關重要。在一項發表於《流體物理學》的文章中,科學家研究了相對溼度、環境溫度和風速,對呼出的氣霧中病毒的生存能力的影響。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該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它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此外,檢測到 33 個突變,其中 19 個是首次發現的新突變。
  • 最新研究:病毒變異後,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也就是說,現有疫苗是能對付新冠病毒變異株的。」1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研發委員會顧問、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邵一鳴告訴「央視新聞」。 近日,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稱,針對攜帶N501Y位點突變的變異株,mRNA新冠核酸疫苗BNT162b2仍然有效。此前有報導指出,英國、南非變異株均包含N501Y突變。
  • 因志願者出現不良反應 牛津新冠疫苗試驗暫停
    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但由於其中一名志願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疾病,牛津疫苗試驗現已暫停。據悉,牛津疫苗是最早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製藥公司阿斯利康9月8日表示,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已被暫時叫停。
  • 病毒在變異,新冠疫苗出現可怕的ADE效應咋辦?
    ,有效的辦法非常少,而新冠疫苗,被賦予了攻克病毒的終極使命。 3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提到,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新冠病毒從分離到現在才半年多,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長,全世界的數據都還不太多。 4新冠疫苗會不會出現可怕的ADE效應?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在回應新冠疫苗產能問題時提到,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能達到6.1億劑,明年,我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在此基礎上會有效擴大,來切實保證我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對中國新冠疫苗的需求。
  • 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文章不可能準確預測2021年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至少截至2020年年底,人類已擁有不止一種新冠疫苗,而且全球已有多國批准新冠疫苗的註冊上市或緊急使用,讓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得到疫苗的保護。對疫苗這種「高科技武器」的試驗和期待貫穿了2020年全年:1月12日,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為全球科學家研究新冠病毒及其疫苗奠定了基礎;3月,中美兩國幾乎同步宣布「已有候選新冠疫苗開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7月22日,中國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8月11日,俄羅斯宣布「衛星V」疫苗已獲國家註冊,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正式註冊的新冠病毒疫苗;10月中旬,中國疫苗接種計劃引起全球關注
  • 志願者出現不明原因疾病,新冠疫苗試驗被叫停!
    導讀:媒體報導稱,英國藥企阿斯利康9月8日暫停了其新冠疫苗的第三階段臨床試驗,原因是一名英國志願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疾病。受此影響,阿斯利康9月8日盤後一度重挫8%。此前與阿斯利康就新冠疫苗達成中國內地市場獨家授權合作的康泰生物今日也有大跌。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在回應新冠疫苗產能問題時提到,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能達到6.1億劑,明年,我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在此基礎上會有效擴大,來切實保證我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對中國新冠疫苗的需求。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她表示,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而來的。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數日 眼睛或成病毒入口及傳播源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
  • 中國新冠疫苗生產駛入快車道:年底年產能或超6億劑
    原標題:中國新冠疫苗生產駛入快車道:年底年產能或超6億劑12月2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北京調研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和生產準備工作時指出,要繼續科學嚴謹推進疫苗Ⅲ期臨床試驗,並要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我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是多少?
  • 中國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吊打全球,卻慘遭質疑
    到時候,那些質疑或否定該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是否真的就能做到「寧死不用」!01 中國新冠疫苗,全球首個臨床試驗成功的疫苗!5月22日,中國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在世界三大醫學期刊之一的《柳葉刀》,以頭版頭條的方式,發表了名為「《重組腺病毒5型載體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劑量遞增、開放標籤、非隨機、首次人體試驗》」的聯合科研成果學術論文。
  • 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表示,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成為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中國目前已經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 新冠疫苗一夜間迎三大利好!牛津大學疫苗受試者「免疫反應劇烈...
    《柳葉刀》還發布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I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安全,並且可以誘發免疫反應。此外,美國製藥巨頭輝瑞和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宣布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取得早期的積極進展,Biontech稱沒有報告嚴重的副作用。
  • 中國新冠疫苗有望年底投入市場
    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能達到6.1億劑。從已經接種的出國人群的效果來看,沒有出現感染案例,有望今年年底投入市場。5條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在新冠疫苗研發上,中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表示,目前,這兩款疫苗現在正在印度、阿聯、約旦、秘魯、阿根廷、埃及等10個國家開展Ⅲ期臨床實驗。「Ⅲ期臨床實驗結果是驗證疫苗保護力國際公認的指標。目前中國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具備開展Ⅲ期臨床實驗條件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合適的地區和受試的人群、以及順利組織實施Ⅲ期臨床實驗,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劉敬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