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祥財
以筆者之見,改變思維方式,重新尊重那些幾千年來促進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習俗和經驗,以市場經濟機制所具有的多樣性、流動性和漸進性等調整行為和制度,是歐洲經濟擺脫夢魘、走向復甦的必要前提。如果歐元區的決策層能在此艱難時刻秉持新的理念,由加強控制轉為適當放鬆幹預,那麼歐元區眼下的「不可持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拉吉近日表示,若沒有更有力的政治和金融紐帶,歐元區將「不可持續」;為此他呼籲歐元區成員國就刺激增長、降低赤字和建立歐洲統一的銀行監管機構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許多人對歐元區的前景充滿憂慮。
大有大的風險
歐元問世於1990年。當時規定歐元由歐洲央行統一發行並制定利率,而各成員國分別制定政府預算和管理經濟。這種特殊的機制孕育了爆發債務危機的風險。
比如希臘,它實行高福利社會政策,財政赤字、政府舉債度日是常態。在加入歐元區以前,希臘擁有貨幣發行自主權,因此有兩種策略可用來對付政府債券到期可能償付不了的問題:一是增發不同期限的政府債券以間接展期,用跨期手段為解決危機贏得時間;一是用貨幣政策手段,增發貨幣使貨幣貶值,從而減輕債務壓力。這就是說,希臘經濟有它的風險,卻也有它解決風險的辦法。但加入歐元區以後,希臘失去了獨立的貨幣發行權,上述兩種策略無法實施,於是釀成了重大債務危機。現在,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的懸念與擔憂,已經使這個單一貨幣聯盟出現裂痕。而且,債務危機的陰影正在歐洲擴散,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已相繼發出求助信號,一旦無力承受重負,歐元區將「難以持續」。
建立歐元區,搞統一市場,目的是降低貿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歐洲經濟發展。但大有大的風險,它使管理難度加大,調整空間縮小。
「理性主義的霧霾」?
以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有種說法,為了適應和促進生產的社會化,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經濟管理機構應該不斷地集中化,在某種程度上,計劃經濟體制正是這種思路的產物。現在,「大鍋飯」的弊端已經廣為人知,但在經濟領域搞集中管理、控制決策,一味求大的偏好似乎有增無減。
搞大,就是搞集體行動,而集體行動的效率一直受到質疑。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指出:一般認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個人所形成的集團,有進一步追求擴大集團利益的傾向。但這種論斷是根本錯誤的——「實際上,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採取行動來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從經濟學關於人及其行為的假定條件出發,奧爾森強調集體組織中的「搭便車」現象不可避免,因為公共或集體物品的消費不具有排他性,「典型的大型組織中個體成員的地位與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的地位,或國家裡納稅人的地位相似:他個人的努力不會對他的組織產生顯著的影響,而且不管他是否為組織出過力,他都能夠享受其他人帶來的好處。」這是「集體行動」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如果把歐元區視為一個集體,那麼各個成員國就是這個集體中的個人,按照設計者的想法,這樣的集體行動應當效率更高,但實際情況卻是危機重重,原因何在?奧爾森的分析有助於我們思考。
搞大,相信大的東西總有好的乘數效用,這是技術理性崇拜的謬誤。英國政治哲學家歐克肖特說當代歐洲瀰漫著「理性主義的霧霾」,這種技術和工具的理性主義相信自己制定的計劃是最好的,它預言人類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設計、監視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進而保證人類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達到完美的境地;它斷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被複製,如果複製失敗,就只能由一個更為技術化的計劃來替代,正是這種對技術的理性崇拜導致了歐洲社會的種種問題。歐克肖特說的是政治領域,眼下的歐元區困局又何嘗不與這種理性主義思潮有關?
加強管控並非良藥
德拉吉認為確保歐元區無虞的第一步,是對銀行業實施更嚴格的中央管控。確實,銀行業危機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關鍵所系,壞帳纏身的銀行會拖垮財政虛弱的政府,而政府財力匱乏又使持有政府債券的銀行雪上加霜。但加強管控並非良藥。因為從根本上說,歐債危機不是因銀行經營失範所致,而是由歐元區的統一貨幣機制無法適應各成員國具體的經濟狀況引起。
至於德拉吉提出的刺激增長和降低赤字兩個改革目標,做起來頗有難度:刺激增長就要強化政府作用,增發貨幣,而降低赤字卻要減少支出,控制政府規模;刺激增長只承諾未來的收益,而降低赤字則會真金白銀地損害人們的當下福利。如此看來,歐洲民眾對附帶條件的「救援」持戒備心理,是不無道理的。
歐元區的出路何在?以筆者之見,改變思維方式,重新尊重那些幾千年來促進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習俗和經驗,以市場經濟機制所具有的多樣性、流動性和漸進性等調整行為和制度,是歐洲經濟擺脫夢魘、走向復甦的必要前提。例如,歐洲央行為什麼不能將貨幣發行權靈活一下,使各成員國在承擔義務和擁有自主權之間達到更好的平衡?朝前看,如履薄冰;退一步,也許海闊天空。如果歐元區的決策層能在此艱難時刻秉持新的理念,由加強控制轉為適當放鬆幹預,那麼歐元區眼下的「不可持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為致公黨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